誘人的美食、群體的狂歡、別處的風景、華麗的服飾、動聽的音樂等等,這些都可以用來撫慰我們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從而達到取悅己心的目的。但這些方式也不過是讓人沉浸在淺薄的感官享受里,暫時分散注意力而已。結(jié)果就是,我們的自我被喂養(yǎng)得很肥大,很傲慢,很嬌氣,需要不斷地用更好的東西去粉飾它,滿足它。
而其實太多的負面情緒來源于無明。無明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在于我們對外在的社會和對內(nèi)在的自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每個人身處無形的社會網(wǎng)絡(luò)之中,無法跳脫出來,清晰地俯瞰我們的命運。同時,我們又不肯接納真實的自己,要么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要么走到無所不能的誤區(qū)。這種種無明使得我們只能通過情緒這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表達,去行動,結(jié)果人人都成為情緒的奴隸。
我也經(jīng)常被情緒支配,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來,也曾嘗試著找到某種解脫之法。有時一個人去KTV唱歌,唱到天昏地暗;有時不眠不休地追劇,顛倒黑白,用蜷縮和消沉來抵擋生活中的逼迫。而現(xiàn)在,用一本小說來獎賞和慰藉自己,是我覺得最窩心的事情,小說里的情緒遠比那些狗血的新聞更加飽滿、真實、生動,小說里彌漫的荒謬、宿命、無力,讓人更能理解社會、人性還有自己。
在小說里,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治愈,很多次,我都是在讀完那些小說后,有了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們經(jīng)常被完美的人生幻象所累,親人一定要血濃于水,愛人一定要相濡以沫,生活一定要美滿幸福,事業(yè)一定要風生水起,朋友一定要推心置腹……但從小說里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人生的實相。喪失某個人的疼痛有時是無法撫平的,只有死亡才能終止;人性并不是只有涇渭分明的善惡,還有模糊難辨的深淵;生活的褶子里不但藏污納垢,還有種種不堪袒露的隱秘。
在小說里你竟然可以找到某個人,作為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你竟然會心心相惜,好像找了人生知己一樣雀躍歡呼。有時那種感應(yīng)強大到甚至會有一種沖動,想要哭泣,想要去認識這個人。當你從一個小說里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你就會深深地感受到一種靈魂上的徹底了解,在這蒼茫的世間不再那么孤獨。我覺得這些小說的作者將肉身寄宿在凡塵之中,頭腦和情感卻向上延伸到云端之上的某種極高之地,向下也能潛伏到幽暗無盡的某種極深之處,他們真正對這個世界洞若觀火,通過見眾生,最終見自己。我想,這才是小說的馴服之力,也是小說的生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