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孔雨光,路洪春,鞏延蘋,張學強,董德進
(山東省林業(yè)監(jiān)測規(guī)劃院,山東 濟南250014)
楊樹是山東森林資源最主要的組成樹種,其喬木林面積達70.19萬hm2,占全省喬木林地面積的45.98%;其森林蓄積達5681.64萬m3,占全省森林蓄積的62.02%。楊樹作為山東木材生產的速生豐產主要樹種,更新采伐十分頻繁。研究探討其更新采伐規(guī)律,對指導山東楊樹森林資源經營和培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們從1992年第4次森林資源清查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按固定間距機械布設了9646個固定樣地,每個固定樣地相當于代表山東1/9646土地上的森林資源狀況,通過調查和統計分析,查清全省森林資源及其動態(tài)變化。所布設的固定樣地采用樣地西南角點、樣地周界、樣木位置和胸徑位置等四固定措施,每5年進行1次清查。森林資源清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土地利用類型、林種、樹種及其年齡等上百項因子。本研究就是利用每次清查的楊樹樣地調查的楊樹年齡,通過分析其變化規(guī)律,研究判斷楊樹更新和采伐年齡。
從1992年到2017年共進行了6次森林資源清查。在6次清查的9646個固定樣地中,喬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等地類的楊樹樣地個數:1992年有86個,1997年 60個,2002年 200個,2007年 718個,2012年626個,2017年503個。
我們把各清查期楊樹未成林造林地和喬木林地樣地,按年齡分布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統計發(fā)現,楊樹年齡在10年以內的樣地個數占樣地總個數的絕大多數,比例最少為1997年的75%,其次是2002年和2017年的86.5%和81.7%,1992年、2007年和2012年分別達到91.9%、96.1%和92.2%。各清查期,楊樹年齡超過15年的樣地個數占比,1992年、1997年在6%左右,2002年、2017年接近 4%,2012年1.6%,2007年不到1%。我們可以看出,10年和15年這兩個節(jié)點,6次清查前后25年的時間趨勢基本相同。
我們把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4個清查期樣地個數作成按年齡的分布圖(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各清查期,10年樹齡后的樣地個數有快速下降,其后少而平緩,15年生時樣地個數已經很少。這說明楊樹更新采伐,絕大部分在樹齡10年前就已經完成,一般情況下也不會超過15年。
我們對9646個固定樣地包括楊樹樣地進行了四固定措施。森林資源清查每5年進行1次。對于某個楊樹樣地,如果5年間沒有采伐更新,5年后該樣地的楊樹年齡應該是5年前的楊樹年齡加5年。如5號樣地2012年楊樹年齡為3年,那么2017年清查時楊樹年齡就為8年;也就是說,2012年清查2年生的到2017年清查時為7年生,2007年清查1年生的到2012年清查為6年生。根據前期清查和后期清查相應樣地樹種年齡的關聯性,如果兩期間持續(xù)經營培育且沒有采伐更新等情況,前期清查某個年齡段樣地個數與后期相應某個年齡段的樣地個數應該相等。我們利用這種關聯關系,用表1中前期1年生樣地個數減去后期6年生樣地個數,以此類推,結果如表2。
表1 各清查期楊樹每個年齡段樣地個數分布表
圖1 各年齡段樣地個數分布圖
表2計算結果顯示,除2002年比1997年樣地個數沒有減少外,1997年比1992年減少了53個,占1992年樣地數的61.6%;2007年比2002年減少了90個,占2002年樣地數的45.0%;2012年比2007年減少了392個,占2007年樣地數的54.6%;2017年比2012年減少了384個,占2012年樣地數的61.0%。計算結果還顯示,相應各年齡段樣地個數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說明各年齡段楊樹均有采伐更新等情況發(fā)生。觀察減少樣地個數的多少,發(fā)現主要集中在后期的9年生及其前后的8年、10年、11年生等。這與上述分析的采伐更新主要發(fā)生在10年生前基本吻合。
表2上述情況還有兩個小小的特例。一是,1997年相應年齡樣地個數減去2002年相應年齡樣地個數,出現負數,好象是不僅沒有采伐更新,反增加了楊樹樣地個數。經過核查這些增加的樣地,發(fā)現增加的樣地多是原先的楊糧間作樣地,其前期調查時地類還是耕地,沒有統計在楊樹喬木林地內。由于1997年到2002年是楊樹快速發(fā)展啟動期,許多楊糧間作實施了楊樹喬木林式的經營管理,后期清查時達到了喬木林標準,并標準歸類統計到了楊樹喬木林中。二是,2012年后楊樹采伐更新年齡略有滯后。主要是2012年后楊樹木材價格下降,楊糧比較效益降低,楊樹發(fā)展趨緩,從而導致楊樹更新采伐處于觀望等待狀態(tài)。說明楊樹發(fā)展及其采伐更新與經濟效益和政策導向的關聯性很強。
兩次森林資源清查間隔期為5年。在5年間,有些楊樹進行了采伐,并重新栽植了新的樹木。就某個樣地而言,樣地上前期清查的楊樹采伐更新年齡應大于前期清查時的年齡,而后期清查樹木的年齡應小于5年。且前期大的部分和后期樹木年齡之和應小于等于5年。我們利用這種相互關系,就可以把前期清查的楊樹年齡加5年,減去后期清查時的樹木年齡,作為該樣地楊樹采伐更新時的年齡(實際應小于等于這個年齡)。
表2 相應年齡段清查后期比前期楊樹樣地個數減少按后期年齡分布表
我們通過1992年到1997年6次森林資源清查楊樹樣地前后期年齡對比,前后共有380個采伐更新楊樹樣地,其中1992年到1997年有13個,1997年到2002年有18個,2002年到2007年有58個,2007年到2012年有142個,2012年到2017年有149個。根據以上計算方法。計算6次清查中各個樣地的采伐更新年齡,并按年齡統計采伐更新樣地個數,結果如表3。
我們把推算后各年齡采伐更新樣地個數按年齡作成分布圖,如圖2,峰值在4--12年生。
表3 各年齡采伐更新樣地個數分布表
圖2 各年齡采伐更新樣地個數齡分布圖
我們從表3和圖2可以看出,楊樹1到3年生就有造林失敗或其它原因,進行更新的樣地,其所占比例較少。調查核實,從4年生開始,部分樣地所在的楊樹喬木林,就已達到紙漿材、膠合板等木材生產標準,從而開始了采伐更新。到5至8年生采伐更新達到最高峰,多數楊樹喬木林到10年生前最多滯后12年生前完成采伐更新,15年生前絕大部分楊樹都已采伐更新完畢。
山東楊樹喬木林年齡分布在4年生時最多。其前3年和后4年均分布較多。10年生后快速下降,15年生后的楊樹喬木林占比約在6%以下,有時占比甚至不到1%。
山東楊樹低齡化采伐由來已久。采伐更新年齡最早在4至5年生時,80%以上在楊樹10年生以前,95%以上不會在15年生以后。生長到自然成熟,或生長到能很好發(fā)揮生態(tài)功能的25年生以后,均不是其經營培育目標。解決木材短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經營目的。山東楊樹是速生豐產林,不是生態(tài)公益林。但也不可否認,山東楊樹在當地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功不可沒。不能因低齡化采伐更新,否定其生態(tài)價值。只所以以追求經濟價值為主要目標,主要是山東木材短缺,且楊樹木材加工能力較強,再加上國家沒有對其發(fā)揮的生態(tài)效益進行有效補償等因素。促進楊樹穩(wěn)定發(fā)展,解決楊樹低齡采伐,應統籌兼顧當地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