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琴,姜 河, 顧曉燕,丁小琴,張進華,史小華
(東臺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鹽城 224200)
慢性心力衰竭指患者長時間處于持續(xù)性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病情可穩(wěn)定、惡化或者失代償,呼吸困難、乏力、體液潴留等是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1]。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臨床上不再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通過給予相應的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2]?;诖?,本研究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給予合理情緒療法,分析此種療法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4.58±2.93)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43±1.38)年。對照組中男3 8例,女22例;年齡55-8 0歲,平均年齡(65.02±2.2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3±1.2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與患者進行密切交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并嚴格指導患者合理飲食。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合理情緒療法,由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心理護理檔案,并由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對患者實施合理情緒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責任護士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了解患者困擾所在,同時對患者所作出的不恰當的行為進行指點,并給出相應的改進方案。②幫助患者尋找出發(fā)生不恰當行為的相對應的誘發(fā)事件,結合患者的病情,與患者一同分析及探討,探討患者對誘發(fā)事件的看法及態(tài)度,隨后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患者的認知觀念與情緒、行為等反應之間的關系,讓患者明確引發(fā)情緒及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是自身的認知狀況。③責任護士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在了解患者的認知觀念后,對其錯誤的認知觀念要及時的干預,做好相應的轉變工作,用合理的認知觀念代替患者自身錯誤的認知理念,強化合理的信念,消除不良情緒及行為對患者的影響,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評分,對所有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采用SAS和SDS自評量表[3]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SAS評分表中共包含20個項目,總分100分,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情緒,分數越高表明越嚴重。SDS評分表共20個項目,10個反向選擇與10個正向選擇,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情緒,分數越高表明抑郁情緒越嚴重。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包括心律加快、呼吸困難、乏力等。
兩組干預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分,±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分,±s)
時間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觀察組(n=60) 56.29±2.64 58.49±2.39對照組(n=60) 57.02±2.11 57.92±2.84 t 1.673 1.190 P>0.05 >0.05觀察組(n=60) 13.56±2.41 15.88±2.62對照組(n=60) 27.89±2.66 30.55±2.94 t 30.924 28.855 P<0.05 <0.05護理后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生存時間得到顯著的延長,但因其治療時間較長,患者病情易反復等因素,不僅僅給患者的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4]?,F代健康理念認為,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有利保證,生理健康則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礎,兩者存在著密切關系,老年患者隨年齡增加、生理心理功能的減退,易出以自我為中心、猜疑性、保守性、情緒性等性格特征[5]。因此,引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改變、接受、認識不良行為及不合理觀念,關注他們情緒的變化并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是促使其形成健康康復信念、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關鍵。
合理情緒療法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誘發(fā)患者產生情緒困擾的關鍵,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從客觀的角度對其性格特征進行剖析,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調動患者參與疾病治療和護理的積極性,促進其健康信念的形成,從而更利于改善患者預后[6]。本研究對老年慢性心衰實施合理情緒療法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實施合理情緒療法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減少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合理情緒療法通過強調誘發(fā)事件本身不是引發(fā)情緒障礙或不良行為的關鍵,根據患者對誘發(fā)事件的態(tài)度,研究和掌握其心理特點,從而實施個體化的溝通策略及心理干預方式,更利于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同時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針對性的情緒管理及心理干預,更利于發(fā)現患者的心理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可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加患者的合作行為,不僅能夠緩解其情緒障礙,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此外,合理情緒療法掌握及操作均較為簡單,患者接受程度較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病情。
綜上所述,合理情緒療法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負性情緒,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