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行
飲燈酒是中山市南頭鎮(zhèn)民間的一種習俗,是從清代開始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有些地方是在農(nóng)歷初五至十六間舉行,有的則在農(nóng)歷十四至十八舉行。燈酒會一般由村中長老組織并主持,村民自發(fā)籌集資金,扎做花燈,農(nóng)歷正月初六拜祭開燈,正月十四、十五日,將花燈掛于北帝廟前供村民欣賞祈福,正月十六日在廟前空地筵開幾百席擺燈酒,幾乎全部村民都參加燈酒宴。流程包括開燈、投燈、結燈等。
開燈。燈酒會的第一天,一般會在自己的家里設宴,請海內外的親朋好友過來一起吃飯、敘舊、交流溝通、聯(lián)絡感情,有些村還會放鞭炮增添喜慶。
開燈結束就到投燈了。這些燈形態(tài)各不相同,顏色各異,而且燈上都寫有祝福語或者吉利的話。這些燈通過拍賣的形式,拍給出價高的人,聽說這些燈能讓投得者一年都有福運呢!燈上寫的是什么,投得者今年就會有怎樣的好運。主辦機構則會將收到的競投燈款用于村里的公益活動。
這些花燈的來歷可不簡單。首先,村長要確定數(shù)量,親自挑選制作店鋪,并安排定制,木匠接到訂單后,把上好的竹子削成易于做成花燈的竹片,洗凈并在太陽下快速曬干,再挑出精品中的精品,刷上防潮層和油漆,送至能工巧匠們的手里。經(jīng)過這些能工巧匠們的扭轉銜接,制成骨架,披上五顏六色的紙,最后請幾位書法家來完成剩下的書寫任務,這樣制作而成的花燈才能拿去燈酒會上拍賣。
因為這些花燈是精品中的精品,人們便不吝嗇花大價錢買下它們,也圖一年吉利的兆頭。拍賣時全場一片沸騰,每個人都屏息盯著自己看中的花燈,生怕被別人拍走。
既然有開燈,就有結燈。結燈一般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土地誕日舉行,也有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清明節(jié)前結燈的。結燈那天,人們還是會設宴,也會請父老鄉(xiāng)親和親朋好友一同來吃飯,叨叨最近發(fā)生的事。
燈酒會得以繼續(xù)流傳,是南頭人民自清代開始,熱心傳承中國文化的結果,這是人們的精神脊柱。我想這種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燈酒會一定會源遠流長。
指導老師 劉 佳
中山自古就有春節(jié)過后開燈、掛燈、唱燈歌和擺燈酒之習俗。據(jù)清代道光年間出版的《香山縣志》記載:“立春日,有司逆勾芒土牛競,以米灑之,以消一歲疾疹。元日拜年,燒爆竹,禁灑掃。元夕張燈,為謎語懸賞中衢,曰燈信?!痹谇宕文觊g出版的《香山縣志》也有關燈節(jié)的文字記載:“正月燈節(jié),添丁者掛花燈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p>
位于珠江三角洲中下游水網(wǎng)地帶的中山市南頭鎮(zhèn),歷史上村民大多以種植農(nóng)作物和在江河上捕魚為生。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當?shù)匕傩沼?828年(清代道光八年)在一條村中建起了北帝廟進行祈福拜祭。當?shù)匕傩諏Ρ钡凼志粗?,將村名定為“北帝村”,同時,在春節(jié)過后還舉行隆重的燈酒活動,歷經(jīng)近兩百年,燈酒活動衍生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
南頭燈酒習俗內容包括了扎燈、開燈、掛燈、祈燈、投燈、飲燈酒等系列傳統(tǒng)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