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作業(yè)的布置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典型的作業(yè)就是背誦,這不利于提高學生歷史素養(yǎng)。本文以2017年秋季岳麓版歷史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為例,通過布置不同類型的歷史作業(yè),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端正對歷史的態(tài)度,也學會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作業(yè)布置;態(tài)度
在大部分人甚至包括教師自己的眼中,歷史的學習就是“貝多芬”——背了就多分。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是盡量背誦。誠然,記憶是歷史學習基礎中的基礎,但僅僅背誦是不夠的。因為當前高考的歷史考題不僅考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考察歷史基礎能力,除了背誦還必須加強學生的基礎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北宋《二程遺書》卷二上說:“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边@是成語“談虎色變”的出處。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一種教學思維,即實踐出真知。歷史教學不能只靠上課,還應該在課后布置恰當?shù)娜蝿栈蚓毩曌寣W生去體驗去實踐,學生才能學得深入,才能學得穩(wěn)固。本文試以筆者2017年秋季高二文科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fā)展歷程》為例,談一談高中歷史的作業(yè)布置。
一、 必須端正學生對歷史作業(yè)的態(tài)度
高二文理分科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所教的文科班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學生選擇文科是因為理科難讀,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有些學生則是歷史基礎較差,對學習有畏難情緒;有些學生則是對歷史學習興趣不大,認為歷史就是背誦,有厭煩情緒。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既然選擇了文科,對歷史的學習就必須抱持重視和專業(yè)的態(tài)度。所謂重視的態(tài)度,就是要明確學習歷史的意義,對歷史學習的心要專一,對歷史作業(yè)要自覺完成要獨立完成,不抄答案。應以學習歷史為榮,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考試、為了歷史學科多得學分,更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識與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歷史創(chuàng)造思維與綜合能力。所謂專業(yè),就是學習歷史學科特有的方式方法。除了課前要認真預習、上課要打足精神聽、課后要認真做練習作業(yè)復習鞏固的一般學科學習方法外,還要學會從背景、過程與結果等方面掌握歷史事件與人物活動的一般方法以及運用一定的史學觀點與史學范式分析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活動、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二、 設置不同類型的作業(yè)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筆者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將作業(yè)分作三種類型:常規(guī)性作業(yè)、趣味性作業(yè)和總結性作業(yè)。
常規(guī)性作業(yè)包括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后問答題、練習冊和教師另外出的單元練習。這種類型的作業(yè)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關鍵在于檢查督促抓落實,本文不展開詳細討論,而重點探討后兩種類型作業(yè)。
趣味性練習是筆者將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結合而提出的一些帶有趣味性的問題,要求學生做在作業(yè)紙上交上來,教師進行批改。例如,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思想史是必修Ⅲ的重點,但是掌握較難,難點主要是思想家眾多,學生沒辦法區(qū)分他們的異同,在做選擇題的時候容易陷入混亂。因此,需要通過布置一個主題以區(qū)分百家思想的主張。正好教這個單元的時候釣魚島問題很熱,于是,筆者就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即中國古代思想家們會怎么看釣魚島問題。為此,筆者從維基百科中搜集了關于釣魚島問題的歷史資料,并打印出來,先讓學生從資料中區(qū)分中日雙方各自的“證據(jù)”,并以這些“證據(jù)”為主,讓學生回答古代思想家們會怎么看釣魚島問題。作業(yè)布置之后,學生興趣很大,相互之間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并把自己扮演成“諸子百家”,從各家各派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與主張,展開百家爭鳴,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對第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了很好的復習和運用。
又比如,第二單元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教學因為是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對書法和繪畫的掌握就有些凌亂,主要是社會時代和階段特征的掌握不明了不清晰。筆者就布置了一個趣味性作業(yè),要求學生從《美術鑒賞》中臨摹一張歷史上有名的文人畫,并用相應的字體提上一首詩,然后再蓋上一個篆刻。這個作業(yè)學生完成得也很認真,交上來的作業(yè)不乏優(yōu)秀作品。通過這個趣味性作業(yè),學生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掌握更加的準確清晰。
總結性作業(yè)筆者側重對階段性特征的總結,主要通過運用時間軸。比如上完第三單元之后,筆者花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總結了1300~2000年間中西歷史大事和階段特征。具體做法就是設計一張表格。表格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元時間軸,從公元14世紀到公元20世紀,然后標上中國各個朝代的具體時間;第二部分標上中國,分作三小部分:經(jīng)濟、政治、文化;第三部分是西方,分作三小部分: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這張表格放空白,好讓學生能夠自己用鉛筆書寫。上完第三單元后,利用半節(jié)課讓學生先寫,然后讓學生上黑板寫,最后再批改和補充,通過學生自己實踐完成,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才能深刻。
這樣的總結性作業(yè)還能達成以下目的:
1. 對必修Ⅰ和必修Ⅱ的重點知識簡單回顧,為必修Ⅲ的講解提供背景參考。2. 切實讓學生形成明確清晰的時間體系。最終目標是隨意切出一段時期,學生就能將這段時期內的重要史實和階段特征表述出來。3. 利用一張空白的時間軸,讓學生自己歸納,并用鉛筆寫上去。通過自己總結形成的知識才是最穩(wěn)固的知識,而且還能清晰地掌握橫向與縱向的比較,有利于高二下學期開始的總復習。4. 這個表格能夠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有利于掌握大時段歷史的階段特征,可以用來在每次月考前用來復習,方便直觀。
三、 教師必須嚴格檢查作業(yè),認真批改并積極表揚
學生做作業(yè)幾乎都是被動的,因此,教師一開始就必須強調會嚴格檢查,并與學生約定如果沒做就要面臨一定的懲罰。學生是渴望得到積極評價的,特別是認真作答的同學更希望教師能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有成就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做下次作業(yè)。因此,對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筆者都認真地批改。筆者采用“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的評價,只要學生認真完成就評為乙以上,并適當?shù)貙懮蠋в泄膭钚耘c指導性的教師批語。作業(yè)發(fā)下去之后,一定抽出上課時間表揚做得好的同學,而且還舉出他們作業(yè)當中的具體優(yōu)點,學生會變得積極主動。
總之,高中歷史的作業(yè)布置是可以多樣的,教師首先應該對常規(guī)性作業(yè)緊抓落實,其次應該設置一些趣味性作業(y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還應該在一定階段授課以后設置總結性的作業(yè)。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文科班歷史學習的水平。
作者簡介:
蔣培鋒,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