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聞濤 劉思陽
摘 要:自律在邏輯上與自由構成反對關系,表面上看起來,自由與自律是矛盾的,但在更本真的關系上,它們是和諧統(tǒng)一的。在現實中,這種和諧是人們努力追求并竭力實現的狀態(tài)。二者和諧的思想對我們實現恰當的個人價值選擇和建構理想的社會政治生活有重大啟示意義。因此,主要從自由、自律及其關系展開論述,并結合自由與自律和諧的思想對現實性的問題啟示展開論述,意在闡明處理好自由自律關系能夠實現多維度的和諧局面。
關鍵詞:自由;自律;自由與自律的和諧
中圖分類號:B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82-03
自由是古往今來人類所追求的價值中最為重要的維度之一??梢哉f,自由是排除一切障礙去思考和行動的狀態(tài)或能力。而與之相對,自律是對自由的一種約束,無論從邏輯上還是現實中都是如此。歷史上也沒有絕對被奴役的時期,將來也不會有絕對自由的天堂。這恰恰是因為自由和自律總以和諧狀態(tài)存在并推動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邏輯上矛盾的范疇是如何實現理論與現實的自恰并和諧共生,探尋其原因必然能對個體與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提示。
一、自由與自律的辯證法——二者和諧的可能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又對立統(tǒng)一的。自由與自律這一對關系也概莫能外。正是這種同一性和斗爭性推動自由和自律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發(fā)展,也正是這種普遍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決定了自由和自律和諧的可能性。二者變化的規(guī)律是——自由始終處于人們主動追求的地位,是最活躍的因素,并在這一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實現自由和自律的和諧。
辯證法的原初含義是“對話”,是一種用理性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在自由與自律這對關系體中,自由統(tǒng)一著自律,因為自由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并且力求實現自由的最大化,只有當人們發(fā)現自由同時有損于自由時方可休止,在這時候,自律在邏輯上才會產生。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追求自由、實現自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對自由的各種限制(自律與他律)從必要到不必要過渡,而當自律完整地融合到自由而不能經過自我意識表現出來的時候,自由將絕對地實現,自由和自律也就實現了最高的統(tǒng)一。那時,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時代的到來。而當這一自由極值還未實現時,自由與自律的和諧共處就依賴最基本的兩個條件,具體表現為。
第一,自由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自由的理性基礎。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自由都沒有,那就談不上自律。此外,自律是自由的理性基礎,自律是理性人為自己立法,這種理性下的自律是自覺自愿的,這是因為人在實踐的基礎上,自覺意識到人的社會本性。
第二,自由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罢嬲幸嬗谌祟惿畹淖杂杀仨氉非笠环N‘自由的帕累托改進,即某人通過開拓可能生活而增加他的自由,同時并不因此減少或損害了他人的自由?!盵1]120自由的絕對是指自由與人本質的各種聯系,即人是“自由”的人,這不僅是描述性的,也是規(guī)范性的,如果人不自由了,就應該實現人的自由。同時,自由又是相對的,自由不僅是個人的自由,更是社會的自由。馬克思主要從人的社會性強調“他律”的重要性。孟德斯鳩也指出:“自由是有權做一切法律所允許的事情。但一旦某個公民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擁有自由,因為同樣地,其他人也會有相同的權力。”[2]347
二、自由與自律的延展過程——現實中的不同理解方式
對自由與自律的關系問題的探討是西方思想史上各個時代的思想家都非常熱衷的,即使不直接論述,也會間接涉入。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的自由與自我意識緊密相連,古希臘人自我意識的覺醒源于與神話世界的決裂,正如羅素所說:“他們(希臘人)自由地思考著世界的性質和生活的目的,而不為任何因襲的正統(tǒng)觀念的枷鎖所束縛。”[3]24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為人們思考自身的自由打開了思路。柏拉圖用理念保證了人的自由又用其統(tǒng)攝著人的自由。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有了“意志自由”的萌芽,但受他哲學目的論的約束。斯多葛派把自由放在必然與命運之中,而懷疑論者是通過否定外部世界來實現自由的。由此可以看出,在世界文明發(fā)源地的古希臘就已經有了關于自由與自律的討論,雖然由于時代和認識的局限,不能明確地提出自由與自律應當和諧的思想,這些思想中已經暗含了自由與自律和諧觀念的萌芽。
在中世紀,奧古斯丁把人的“自由意志”從上帝那里企求給了人類,表面上是讓人們對自己的自由行為負責,實際上是為了證明上帝是全善、全知和全能的,這種自由只能通過對上帝的信仰而在“彼岸”獲得。但同時也表明,人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的確是自由和責任統(tǒng)一觀念的火花,即使這種自由和責任最終要由上帝來保證。中世紀基督教的自由思想在當時如此黑暗的時代背景下為近代人討論自由和自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素材,近代哲學中的自由與必然也與基督教思想直接相關。
文藝復興以后,人文主義者認識到人的最高價值是自由,自由隨即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唯理論者笛卡兒把自由當作“天賦觀念”;斯賓諾莎在自己宏大的倫理學中,把自由當作對必然的認識;盧梭喊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4]4口號。但是,這種歇斯底里的對自由的吶喊和追求正反襯出了人們不自由的現實,這在另一方面也源于人們對自由在認識上的不足。這一問題是由以康德開啟的德國古典哲學完成的??档陆柚袄硇浴钡臋嗤D實現自由與自律的和諧。首先,康德把由斯賓諾莎牢牢捆綁在一起的自由與必然變得溫和,他的解決辦法是:把必然和自由分開,必然性適用于自然領域,而自由適用于實踐領域。換句話說,自然界一切是被決定的,受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在實踐領域,理性是自由的。同時,在康德那里,自由與自律是等同的,因為理性存在者服從的是自己制定的法則,康德強調,每個理性存在者都能為自己立法,而決定他的規(guī)律只能出自他自己的意志。自己為自己立法便是意志的“自律”,也正因為人是立法者,因而人即是自由的又是自律的?!霸谧匀唤缰?,每一件東西都依照規(guī)律而動,唯獨理性的存在者有能力依照規(guī)律的概念,即依照原則而行動?!盵5]33康德的這種自由與自律的同一理論,經由費西特對自由“正題”“反題”和“合題”的辯證運動,得出“自由與義務統(tǒng)一”的思想,最后達到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由康德開啟,途徑費西特再到黑格爾集大成的這一理論,成為后來很多哲學家不可繞開的論題,并深深地影響了馬克思。馬克思的自由理論注入了唯物主義的因素,并統(tǒng)一于實踐,但他的自由理論必須借助黑格爾的辯證法才顯得更具有合理性和現實性。
但由康德開啟的這種對“理性人”和“欲望主導的人”的兩分法,使人永遠在兩種本性中糾纏。正如羅爾斯指出的,“康德給予人類理性的地位以及他認為理性具有的建夠主義作用是激進的。”[6]282的確,這種激進的理性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要求,到了現代,這種被康德壓抑的“欲望”終于被釋放了出來。首先是叔本華和尼采,他們用意志挑戰(zhàn)著啟蒙運動以來并由康德總結的理性,在尼采的“超人哲學”中,這種形而上的理性幾乎被摧毀。緊接著,存在主義者喊出了“存在就是自由”的響亮聲音。薩特認為:“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來成為自由人,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qū)別?!盵7]54“與康德一樣,薩特并不否認必然性或‘處境(位置、鄰人、過去、周圍和死亡)對人的制約,但這些制約并不危及人的自由?!盵8]336這種對理性主義的反叛,把自由與人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不危及自由的情況下仍然強調自由的有限性,在這種思路下他們將重新尋求自由與自律的和諧。
三、自由與自律的融合借鑒——一種經驗的提示
從歷史上看,自由與自律的和諧才是社會目標。當過分追求自由時,會走向自由的反面,法國大革命是解釋這一觀點的最好例子,人們打著自由的旗號,卻把法國帶入恐怖的深淵。相反,當過分強調自律,壓制自由、抹殺個性又會怎么樣呢?中國傳統(tǒng)社會奉行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倫理學說,用“三綱五?!币?guī)范人的行為,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如此便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個人心身的和諧。不幸的是,到了近代中國,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下形成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模式在與西方的碰撞中不堪一擊。因此,過度追求自由的社會可能會走向自由的反面,過分強調自律的社會也會物極必反,最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自由與自律的和諧共存。
(一)走向自由與秩序和諧的政治哲學
長久以來,如何處理自由與秩序的關系問題就展開了曠日持久爭論。在對待這一關系問題上,歷來都有兩種極端的選擇:推崇自由而不顧秩序和強調秩序而蔑視自由。但這一選擇和爭論大多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無政府主義是前者的典型代表,極權主義是后者的代表,而自由主義和成功的社會主義走出了“第三條道路”,其中以自由主義最為典型。經典馬克思主義比較特別,它總是為了自由而不斷去斗爭,“他(馬克思)理解的社會從來不是完全一體與和平的,而總是為各種斗爭所撕裂?!盵9]29
自由主義的理論,是強調自由與秩序的和諧的典型。它強調政治秩序要由政治權威來保證和維持,因此在實踐中,自由與秩序的關系可以轉化為自由與權威的關系。自由主義“視自由為首選價值,視權威為社會秩序的保障,劃分了‘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限。而后又將自由和權威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10]113如此便實現了自由與權威的和諧、自由與秩序的和諧。這種理論也強調,只要自由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不破壞公共秩序,就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人們的自由,權威的存在是為了保障人們的自由,維持公共秩序,這是權威存在的正當理由,也是權威的界限。這就保證了“自由”的第一位性,同時也為“秩序”提供了可能。因此,自由與秩序、自由與權威之間并不矛盾,而且恰好相反,他們之間的和諧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
(二)實行自由與管制結合的經濟哲學
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經濟哲學指導了幾個世紀的西方經濟實踐,這一理論雖然在一開始就受到來自理論和實踐的各種挑戰(zhàn),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才動搖其根本。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隨即波及全世界,這次經濟危機引發(fā)了嚴峻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并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很多人開始全面反思“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這一時期,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經濟學理論一時成為“顯學”,歐美各國也隨即采取國家干預政策。在凱恩斯經濟學理論的指導下,西方各國的經濟開始走向了復蘇,并實現了戰(zhàn)后的短暫繁榮。但這種干預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福利國家膨脹帶來的問題,促使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保守主義者對凱恩斯主義進行圍攻,要求恢復市場的活力,強調自由的價值,這種反動的理論要求回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時代。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經濟危機后,這種保守勢力逐漸得勢,到70年代末,這種趨勢有所加強,形成了以哈耶克和諾齊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他們成為新的右派勢力,要求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然而,這種逃避國家責任和自由化的措施又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隨即被各國放棄。由此可以看出,單純地靠市場和自由化并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xù)繁榮和長久發(fā)展,國家的干預和管制是必要的,但干預和管制不當也會出現問題。
而完全的計劃和管制帶來的后果正是蘇聯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全面管制所帶來的問題并最終把蘇聯經濟帶入崩潰邊緣的悲劇,因此對經濟的計劃和全面管制也是行不通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曾效仿蘇聯模式,走完全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道路。這種經濟模式在早期是相當有效的,但隨著經濟發(fā)展的自身邏輯,單純的計劃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最后又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才使我國的經濟開始蓬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的奇跡。由此可見,經濟領域的經驗證明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我們需要政府去干預;政府也有失靈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市場去補充,二者結合才是正確的選擇,這恰恰是一種自由和自律和諧的形態(tài)展現。
(三)超越必然走向自由的人生哲學
面對錯綜復雜的生活世界,我們發(fā)現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他們的生活多半被情感支配著,他們的行動時常被感覺指引著。作為追求自由的人,需要沉思以求從無所適從中擺脫出來,從不能平靜的心靈中超越出來。人應當是自由的,而且應當是超越的。在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看來,自我既是存在又是超越,只有超越才能達到普遍的存在。
首先,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人想要實現自由,就必須擺脫自然的必然性對人的限制,要擺脫這種必然性對人自由的限制,主要來自人對自然的正確認識。在很多時候,人被從自然界分離出來而成了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主體。在此意義上,人與自然是對立的。然而,人想要超越自然,就必須順應自然,過一種合乎自然的生活。人如果認識不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就永遠不會自由。實際上,我們對自然顯現出的“卑微”恰恰是我們自由的狀態(tài)。我們天生被他人奴役是不合理且不可能的,但我們永久是自然的產兒這卻是應該的。正如中國新儒家代表賀麟所說:“自然是人類內心寶藏之外的記號。認識自然,便足以使人類回憶自己的內心,自己反省自己潛伏著的寶藏。這一種由外而至內的過程,表明自然與人生中間,有一種神秘的平行的或合一的聯系,知彼就可以知此,知此就可以知彼?!盵11]118
其次,個人與社會在互動中如何自由。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在社會中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然而,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人可以在社會中完全實現自由,這就要求人在社會中尋找自己人生的精神家園,而這個途徑便是造就人生思想。思想又是人類社會的設計師,也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先導、認識社會規(guī)律的依靠。同時,思想也是人類在技術統(tǒng)治王國中不被技術統(tǒng)治的最后防線。
最后,超越自我,讓自己馳騁于天地之間。超越自我首先是一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能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做自由自在的存在物。超越自我也是人的一種意識,這種意識是自主的,它不受任何傳統(tǒng)和習俗的約束,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超越自我也指超越個人身軀,“我的身軀雖不過七尺,但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間,其事業(yè)不僅貢獻于社會,更能貢獻于宇宙,而‘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12]142-143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缺乏自由觀念的社會,更缺乏產生自由的社會基礎。在此歷史背景下,當代中國并未形成自由與自律和諧的社會現實。在當代中國,要想實現自由與自律的和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高揚自由的同時強調自律的重要性,或從以下幾個方面有助于實現當下社會自由與自律的和諧共生:首先,要以公共權利確保個人的自由權利,并劃清公共權力和個人權利的界限。其次,要倡導法治,用法律保護個人的自由,這也彰顯了現代法治意義下的“法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的理念。再次,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與自由是一對孿生兄弟,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然帶來自由觀念在中國的更加深入。最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用道德的自律形成對自由的理性制約。
誠然,和諧是古往今來一切個體和集體追求的完滿狀態(tài),但這種狀態(tài)總是處在人類追求的視野之中卻無法完全實現。將“自由”與“自律”的辯證關系置于和諧視野之下去把握這一價值目標,是期待能從具體實踐的層面,對實現和諧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許家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德]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孫少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3
[6][美]約翰·羅爾斯.道德哲學史講義[M].張國清,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
[7][法]薩特.存在與虛無[M].上海:三聯書店,2007.
[8]李超杰.哲學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9][美]邁克爾·羅斯金.政治科學[M].林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0]燕繼榮.現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賀麟.文化與人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12]馮友蘭:哲學人生[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