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敏
隨著二寶時代的來臨,“讓孩子學會分享”成為不少家庭教育的重點。作為一個二寶媽,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一樣,家長在給孩子灌輸分享理念時,請根據(jù)實際情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因為分享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去年夏季,我給10歲的兒子報名參加了夏令營。夏令營進行到一半時,我去看他。
臨出發(fā)前,我特地買了一個全家桶。剛到孩子班上,孩子們立即歡呼起來。兒子擼起袖子開始分派這額外的“福利”。雖然僅僅相處了幾天,但同學們已經(jīng)打成一片,他們親切地喊我兒子,“哥們兒,給我來一塊!”“老哥,我要雞米花!”兒子總是爽快地將食物遞到同學手上。很快全家桶就見底了,只剩下一個雞翅。我對他說:“就剩下一個了,趕緊吃吧?!边@時,一個晚來的女同學進來了,兒子拿著雞翅的手停在半空,幾秒后,他走到那個女生旁邊,把雞翅給了她。
兒子拿著徹底空了的全家桶回到我身邊,對我尷尬一笑,說:“沒了?!边@時,班上多數(shù)同學都在說說笑笑啃著雞腿、吃著薯條,我看著兩手空空的兒子,涌起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一邊感慨兒子學會了分享,一邊自責該多買一點帶過來。我獨自走出校園,腦海一直回放著孩子端著空桶看我的眼神——這眼神,曾經(jīng)多么熟悉。
二寶長到3歲以后,整天屁顛屁顛地和哥哥要這要那,兩個孩子不時因為搶玩具發(fā)生爭執(zhí),而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哥哥大了,要讓著妹妹。”
終于在一次“爭奪戰(zhàn)”中,當所有人都向著妹妹時,兒子用特別復雜的眼神看了我們一眼,轉身走到自己房間,“砰”的關上了門。他的動作招來一頓數(shù)落:“孩子脾氣不得了,不能慣著?!?/p>
然而,我體會到兒子眼神里并不僅僅是憤怒,還有憂傷。我敲了他的房門,說服他讓我進去,流了一臉眼淚的兒子哽咽著問我:“媽媽,你們是不是都不愛我了?為什么總是要我什么都讓著妹妹?”
兒子的一番哭訴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我想起,自從二寶來了之后,我們更多地是站在家庭和諧的角度處理事情,甚至是粗暴地要求兒子謙讓?;貞浧饋?,我們忽略了兒子太多的不開心,總是責怪他不懂事,卻沒有想過背后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2歲左右開始有自主權、所有權的概念,他需要確定某件東西一定屬于他,他才會愿意分享。孩子不愛分享,也許只是在那個階段缺乏安全感。我們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摳門”“自私”的標簽。我總對兒子說妹妹的到來會讓我們更開心,沒想到兒子因為擔心失去我們的愛,而忍讓太多,做太多他本不情愿的分享,他幼小的心靈又受到怎樣的傷害呢?
夏令營回來,兒子把優(yōu)秀學員的證書驕傲地遞到我的手上,繪聲繪色地與我們分享夏令營的趣事,他還把掙得的積分券兌換成禮物送給妹妹。大家都覺得兒子懂事了許多。當晚,兒子早早洗澡睡覺進入了夢鄉(xiāng)。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悄悄走進兒子的房間,將一封信放在他的床頭柜上。
信是我去夏令營看望孩子回來后寫的。我這樣說:“兒子,今天媽媽去學校看到你老練地分派食物,同學們都很喜歡你,媽媽由衷高興。媽媽一直教你學會分享,懂得謙讓,樂于‘吃虧,你做得很棒!但寶貝,那天媽媽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反思自己。媽媽之前總讓你讓著妹妹,有什么好東西要分享給妹妹,其實媽媽的做法有些多此一舉,你早已學會了分享,今天你用行動證明了這一點。希望你在分享之時,能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不勉強自己,不要有壓力和委屈。希望你在照顧別人的同時,更要照顧好自己。只因,你是媽媽心愛的寶貝!”
見習編輯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