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亞楠
摘 要: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總能透露著生活,教師只有將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設計出更加貼近生活的數學課教學設計,數學課才會充滿趣味,課堂教學才會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工具學科,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薄皩W生要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鄙钪刑幪幱袛祵W,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讓生活走進我們的課堂,使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樂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加強數學知識與豐富多彩的生活的聯系,注重從生活中引出數學問題,并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從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我們的生活。那么,如何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系,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精彩呢?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模型
無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在校園的生活當中,小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地和數學接觸,而小學的數學教學對小學生的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小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尋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最后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模型,經過現實生活當中與數學接觸,可以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數學的存在,可以與數學產生“親切感”,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到“數一數”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教師或者校園當中某件物品的數量,并且用數字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把數“數”游戲引到學生的生活當中。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生就可以從課本中走出數學學習生活,走出課堂,走進校園,走向社會生活。
二、在現實生活當中玩數學
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發(fā)現,人們對于聽過的東西或者看過的東西都比較容易記住,對于自己親手做過的事情更容易學會。而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的事物都想要去探索和發(fā)現。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等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授,把數學知識藏在游戲里,鼓勵和引導學生相互溝通和交流,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游戲過程來了解數學,學習數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活躍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的能力,還可以對學生的把數學問題應用到實際生活的能力進行鍛煉和提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到“數的組成”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花生、扣子、紅豆、綠豆、大米等素材為教學道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數學加減法的學習應用等。另外,在學到“人民幣”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生活當中的購物活動,讓學生以游戲幣為實際的人民幣,進行購物游戲的小型模式活動。通過學生自己進行超市購物,先算一下自己原來有多少錢,購買了多少錢的物品,最后算出剩下多少錢,看與收銀員找回的錢是否相符。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現實生活當中的實際應用來進行數學加減法的學習,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還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來學習數學知識。
三、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
教育心理學表明,當學習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會更感興趣,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淺,往往只對身邊耳聞目睹的事例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溝通教學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選取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創(chuàng)設情境。如我在四年級上了一堂求平均數應用題的課。課一開始,我微笑著說:“同學們,上星期我校舉行了‘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老師摘錄了四、五年級組部分同學的比賽成績(投影出示)?,F在請你做評委,你認為哪個年級組的成績好?”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一看表中熟悉的名字,都露出好奇的神情。他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四年級組好,因為最高分在四年級,總分高;有人認為不能用總分比,因為每組人數不等;有人認為用平均成績來比較……這時,我說:“大家的意見都有道理,如果比賽規(guī)則是按平均成績取名次,那么哪組平均成績高呢?這就是平均數的問題。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平均數問題(板書),你想知道有關平均數的哪些知識?”接著,我引導學生動手擺方塊,發(fā)現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可使每堆方塊數同樣多,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但是,如果每堆塊數很多,堆數也很多,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就不方便了。在學生疑惑不解之時,我提出:“請你們動動腦,怎么用數學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很快就想到了把各堆的塊數加起來,再除以分成的堆數就可以了。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統(tǒng)計時,經常遇到類似這樣求平均數的問題。于是投影出示例我班一組同學身高統(tǒng)計表,我讓表中的五個學生站起來,報出自己的身高,把數據填在表中。學生注意力十分集中,這五位學生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其他學生則躍躍欲試。我提出以下三個問題:(1)從這張表中你可以看出什么?(2)估計他們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圍?為什么?(3)要求平均身高,你是怎樣想的?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說:從表中可看出朱怡樂最高,王富最矮;有的說:他們五人身高都在146厘米以上,152厘米以下;有的說:他們身高大約在149、150厘米左右……并且計算出正確結果:(147+152+149+146+151)÷5=745÷5=149(厘米)這時我又問:這五個同學平均身高是149厘米,實際上每個同學身高都是149厘米嗎?是怎樣的呢?學生說:有的比149厘米高,有的比149厘米矮,有的一樣高。我啟發(fā)道:“選出的這五位同學身高很有代表性,你能推測出什么?”學生說能推測出我班、我校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在體育組了解到的全國城市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的數據,學生驚訝地發(fā)現,我們班這五位同學平均身高已超過全國平均值6厘米。“你看,政府每天給同學們提供的營養(yǎng)餐,使大家長得更快了?!蔽倚χf。同學們也都開心地笑了。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因為數學是充滿了興趣的科學,也是最便于自學的科學。
參考文獻:
[1]張亞娥.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J].數學教育研究,2013(07).
[2]林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