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微陽光透過紗窗,點點斑駁驚亮了新春的清晨,絲絲縷縷粲然的光束映照街邊的花叢,繁沛、明艷。值此新年之際,一草一木都似乎有喧賓奪主之勢。只是在現(xiàn)代人心中,年似乎只是個專有的名詞,已經(jīng)沒有了以前的熱鬧與喜悅。人們像是應(yīng)付,多了幾道菜,多了件衣服,多了一年的閱歷。我深呼吸,極力適應(yīng)著空氣里彌漫著的油煙味道,換上象征性的新衣,對著鏡子勉強露出微笑。這個年,似乎很沉重。
思緒飛到很久以前,記憶中的年,洋溢著中國紅本色的年。
記憶中的紅色年在精彩的春聯(lián)中拉開序幕。黑色的毛筆字“?!痹诩t紙的映襯下,仿佛要將祝福灑滿人間,還有彰顯年味的“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大吉大利”……都在紅紙中傳達出滿滿的喜慶。更有五彩斑斕的灶神像,以紅為底色,象征了人們虔誠的心和美好的期盼。人們張貼春聯(lián)辭舊迎新,歡迎年的到來。第二抹紅需抬頭尋找——大紅燈籠高高掛。村子里隨處逛逛,一抬頭便是一個個紅彤彤的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yè)興旺、紅紅火火、幸福美滿。而且這是要在夜里一直亮著的,到了天亮才會熄滅。萬家燈火在大紅燈籠的陪伴下,告別過去,跨入新年。這,便是守歲,這是對年最虔誠的一種表現(xiàn)。我深信年獸依然被紅燈籠震懾著,不敢在人間肆虐。
“噼里啪啦——”隨著新年第一聲爆竹聲響起,紅色的演奏會開始了。“啾——”“嘣——啪——”“噼里啪啦——”爆竹聲聲,你方唱罷我登場,此起彼伏,連綿不絕,熱烈而張揚。
在喜慶的伴奏中,年的高潮——年夜飯亮相了。開飯前,外公定要用黃紙和香灰燒三次——門口、天井、飯桌前。先要祭拜天地,再是祭拜灶神,最后迎接先祖,傳統(tǒng)習(xí)俗一樣都不能少。等先祖享用完三牲果品后,才輪到我們上桌。飯桌上,大家挑選著自己喜歡的菜肴,滿足地咀嚼著。桌上很安靜,每個人都謹記外公的教誨:吃飯時不能講話。這是傳統(tǒng),是老祖宗傳下的規(guī)矩,不能廢。但當(dāng)餐畢的那一刻,外公猶如魔術(shù)師附身,不知從哪兒變出一沓紅包,他笑瞇瞇地咧開了口:“發(fā)紅包啰!”語畢,大家像是得到了解禁密碼,吉祥話瞬間填滿餐廳。外婆一句:“祝老頭子吉祥如意!”阿姨一句:“祝爸爸身體健康!”剩下我只能:“謝謝外公!”不論紅包大小,大家都很開心。
過后,大家會在一起放煙花,看著那五光十色的煙花絢麗升空,好像在做著一個迷幻的美夢。每年的這一天,外公總會給我買一盞會唱歌的小燈籠,然后我就會提著它跑遍村巷,與高高掛著的大紅燈籠相媲美。最后一件幸福的事,莫過于全年圍坐在一起看春晚,那不變的開場白和主持人,還是記憶中熟悉的感覺,恍若時間從未走遠。在心滿意足中我依偎著外公入眠。桌上,大紅蠟燭燃至天明;檐下,大紅燈籠驅(qū)走黑暗。夜愈深,年愈濃。紅色的年,氤氳出一片溫馨祥和。
花開花謝,四季輪轉(zhuǎn),時間邁入2018年,我們進入新時代。
竄出門,一樣的街道,異樣的氛圍。熙熙攘攘的人群猶在,只不過少了鞭炮的歡呼雀躍?!氨夼谠缭摻沽?,早上都能多睡會兒呢!”“沒有鞭炮,還是過年嗎?”“要放鞭炮,去隔壁縣吧,那里沒有禁燃!”“禁燃”令讓人們有驚喜有抱怨。我的目光久駐于一個身著紅襖的孩子,好似艷梅妖嬈了整個冬天。他天真的笑容燦若夏花,拿著嵌有金邊的“福”字,搖頭晃腦??吹剿?,我仿佛看到了那個曾經(jīng)的自己。在我還沒意識到的某一天,天真突然就從我身上溜走了。稚子清脆的祝福飄入耳畔,我動了動嘴唇,千言萬語卻哽在心頭,再也無法流露出暖心的問候。
回到家,手機熒幕泛著微光,我苦笑著點開,相同的祝福語如同工廠里批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蜂擁而來。我在想,如果把這千篇一律的文字化成縈繞耳邊的熟悉嗓音,是不是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連祝福都顯得索然無味?是創(chuàng)新的號角沒在鄉(xiāng)村吹響,還是人們早已習(xí)慣復(fù)制,轉(zhuǎn)發(fā)?
罷了,過好生命中的第十六個新年吧。
彼處,鞭炮聲此起彼伏;此處,大紅燈籠搖曳風(fēng)中。一村之隔,喧囂與安靜,像是兩個世界。就像眼前的人們一樣,身在此處,心在彼處。
忙忙碌碌一年,是時候犒賞犒賞自己了,可是為什么過年像是打仗?人們匆匆忙忙地準備年貨,抱怨物價飛漲。謝年之時,也是草草祭拜,匆匆結(jié)束。我們的虔誠之心呢?媽媽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鮮魚、羊肉、螃蟹、土雞、箬筍、嫩藕、荷蘭豆、豆腐包、酸辣羹……本該大快朵頤的我們,卻意興闌珊。我們的感恩之心呢?當(dāng)一切都習(xí)以為常時,我們失去了對年的期待。物質(zhì)的富足無法填滿心靈的空虛。飯后沒有談天說地,沒有洗杯更酌,更沒有熱鬧非凡。壓歲紅包接過時也無話可說。每個人都像是企盼著新年,每個人也都像是無謂著新年。紅色年,褪色了,像那手中的風(fēng)箏,滿懷著快要溢出來的幸福感,將那細線慢慢拉長,可當(dāng)它離手的那一瞬間,它越飛越高,漸漸地,淡出視線。
陌生的年,陌生的人,陌生的感覺,年夜飯也便了了而終。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毫無印象。想和大家去春晚里找那中國紅,可結(jié)果卻讓我訝異。他們竟不約而同整齊地坐在客廳,茶水瓜果形同虛設(shè)。雙眼緊盯著手機屏幕,瞳孔里反射出五彩斑斕。我不明白,為什么在他們看來,那虛擬的頁面比一家人其樂融融更令他們在乎?家人在一起過年的幸福感真的比不上時代發(fā)展所創(chuàng)造的通訊工具嗎?我覺得自己成了獨自回憶往日溫暖歲月的孤兒。
不知不覺,零點已至,麻將聲聲,越夜越精彩。隔壁,響徹云霄的鞭炮聲連綿不絕,紅色的聲響卻不能喚回紅色的年。紅色的禮樂聲失去了它真正的意義。我站在窗邊,看天邊剎那間的流光溢彩,縱使美輪美奐,卻短暫得若過眼云煙,徒留沉寂與感嘆。就像我們早已明白,年獸只是個古老的傳說,我們只是擅長把所有希望抑或憧憬寄托在美好的事物里,麻痹自己。
歲月的年輪周而復(fù)始地旋轉(zhuǎn),一年一年,隨著年齡的增加,思想的成熟,我們要試著去接受生活中的悄然轉(zhuǎn)變,也要學(xué)會用深刻的閱歷去交換過往的天真單純,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如此種種。年的褪色是必然的。信仰一點一點被摧毀,自以為是的承諾被一點一點消磨,這是成長的代價,在不能察覺時,就已經(jīng)完成。但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的成長之初,美好已根植在我們的心底,為此,我愿用一生來尋回它。
我焦慮的,是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太匆匆。褪色的年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科技挑戰(zhàn)傳統(tǒng)習(xí)俗的結(jié)果,它深刻展現(xiàn)了科技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相碰撞所產(chǎn)生的不可挽回的傷害,它是文明變遷的過程。注視著已然失色的年,回望著舊時的紅色年,我在心底大聲疾呼:新時代下,不要讓所有的傳統(tǒng)文化都失去它的本色。
晚風(fēng)倏忽,紅色燈籠搖曳其中,格外妖嬈,它帶著醉人的風(fēng)姿,對我說:“瞧,我比它更美好!”
(指導(dǎo)老師:李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