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添奕
一把小小的尺,雖然不能用來丈量這浩瀚的世界,但卻可以用來丈量自己的人生。
與其說是尺,倒不如說是度,空空如也的尺,只能用來畫幾條千篇一律的枯燥的直線,而度,卻有無限萬千的變化,可以構建人生的藍圖。
世間萬物,“度”者甚蕃,或高或長或寬,亦或是角。皆是由“度”經過無數(shù)次的翻轉平移,就像墻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砌起來的。
素有世界第三極之稱的珠穆朗瑪峰,試問其高度幾何?或許在兩千年以前,這還是未知。如今科學已經向我們打開了“度”的大門,今天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可這度卻并非亙古不變。在億年之前,在第一個人類進化之前,在恐龍尚未滅絕之前,青藏高原還深藏在海底,珠穆朗瑪峰還是一粒沙石。但它有著極遠大的抱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數(shù)億年后,滄海桑田,它終成為了一座山丘。它仍不滿足,印度洋板塊的壓迫仍未停止,它使勁向上長,長到觸摸天空為止,長到俯瞰世界為止!歲月輕撼它的窗欞,又匆匆離開,它從不曾放棄拼搏,在苦難和戰(zhàn)亂之中,它一步步堅毅地走來,才成就了今日的珠穆朗瑪峰。有朝一日,某位學者就會在它的度之下升起智慧。
度之中的價值和意義,又何止這些呢?
在地球之上,抑或是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時間與空間,更多的是溫度。月球表面陽光照射之處有一百二十七攝氏度之炎熱,背面卻是零下一百八十攝氏度之極寒,無疑是蠻荒之地,寸草不生。然而,在地球上,僅二十攝氏度,就有一處處的花開,一陣陣的歡笑。春秋時孔子“叩其兩端而竭焉”,如是雙極,卻充斥陰暗肅殺之氣。溫中之度,中庸之道也。雖說萬億年前,第一粒有機物是由雷電的高溫激發(fā)還原性大氣所產生的,然生命生于極,必會衰于極。《禮經》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彪m歸于禮,卻源于自然,達到了中和,天地秩序井然,萬物方能生長繁育,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生活中,我們常說:“凡事都要有度。”正是此理。倘若過了度,必會出問題,那時,便是“泰極否至”了,必會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溫度之度,乃是秩序之度,既然在冥冥之中,尚未有神靈暗暗庇佑,那么碩大的宇宙須有秩序,太陽系中,除了太陽以及八大行星,仍有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小行星、彗星。在整個銀河系之中,又有多少像太陽系一樣,甚至是比太陽系還要大的星系,又有多少的行星、彗星呢?將眼界再度放寬,又有多少像銀河系一樣的河外星系,有多少行星呢?那么,其余的平行宇宙呢?又有行星、彗星幾何?顯然,這無法用尺衡量,但度可以。這“度”,叫作秩序。所有的行星,都有自身的公轉軌道,各自遵守秩序,宇宙才能正常運行。誰若是偏離,必定會造成災難。人類的衛(wèi)星也是最好的例子,美國與俄羅斯的衛(wèi)星相撞,最終爆炸,不但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了宇宙的秩序。我暗自擔憂,在將來,人類將眼界放寬到河外,甚至是另一個宇宙之時,破壞了秩序之法則,必定是一場浩劫。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辈煌慕嵌?,帶來的是視覺效果的不同,更是觀念的不同。偉大的科學家霍金,結合了微觀的量子力學以及宏觀的廣義相對論,用數(shù)學公式證明了宇宙誕生于大爆炸,并終結于黑洞的理論?;蛟S,我們都將毀滅于黑洞,這固然十分殘忍與恐怖,但這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事實,這也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毀滅的可怕,我們深知。但毀滅的盡頭,就是創(chuàng)造,我們在毀滅的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也會有同我們一樣的生命,也會有一樣的地球。這不也很偉大嗎?有些事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會變得美好。這種度,叫作寬容與樂觀。
一切皆有度,把握了度,就把握了人生。度之明哲,即人生之明哲。
(指導老師:鄭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