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蘭,穆 笛,沙明金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000)
紙張是歷史文獻的重要載體,是古籍文物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霉變、絮化、蟲蛀、鼠害、老化、酸化等因素都會導致古籍不同程度的破損,其中以古籍的酸化情況尤為突出,須引起存藏單位的重視。古籍紙張中的纖維素在一般條件下不易發(fā)生水解反應和氧化反應,比較穩(wěn)定。但是纖維素在酸性條件下很容易發(fā)生水解反應。纖維素經(jīng)水解后,聚合度降低,導致文獻紙張發(fā)黃變脆。纖維中的水分流失也會加速纖維機械強度的降低,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紙張碎裂甚至成粉末。一旦古籍的紙張中含有某些酸性物質(zhì),那么即使保證古籍只藏不用,抑或提供比較嚴格的保護條件,古籍紙張的性能也會隨時間而迅速降低。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一批外觀良好的珍貴古籍,但由于氣候環(huán)境、造紙原料、流轉(zhuǎn)歷史等因素,紙張嚴重酸化,對于這類古籍如果不能提前進行干預保護,可能會錯失最佳的搶救時間。為探討廣東地區(qū)酸化古籍的修復方法,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申請立項廣東省古籍整理與保護科研課題“明正統(tǒng)十二年司禮監(jiān)刻本《書集傳》修復研究”,歷時七個月,2018年5月項目工作正式完成?,F(xiàn)以該項目的檢測數(shù)據(jù)和修復方法為基礎,分析酸化古籍修復保護的方法。
《書集傳》為宋代學者蔡沈撰,蔡沈(1167—1230),字仲默,號九峰,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少從朱熹游,后隱居九峰山下,傳熹《書》及《洪范》之學。館藏《書集傳》為明正統(tǒng)十二年司禮監(jiān)刻本,共6冊,原為廣東藏書家王貴忱所藏。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國家圖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收藏,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和文獻價值。
整冊書外觀保存良好,紙張基本完整(圖1)。天頭、地腳和書口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酸脆斷裂和缺損。全書內(nèi)葉有不規(guī)則形狀的黃色氧化斑塊,位置無規(guī)律可循(圖2)。經(jīng)紙張酸堿度測試儀隨機取點測試深色部位,pH約為4.3。從天頭、書背、地腳三個方向觀察此書,均出現(xiàn)不同顏色的分層。
圖1 《書集傳》修復前
圖2 書葉局部泛黃
書葉有修復歷史,補紙材質(zhì)為皮紙。舊有補紙大面積粘貼于破損部位,導致修復后的書葉平整度下降、整冊書高低不平,局部存在明顯的高度差,以書背部位最為明顯。同時修補部位黏合劑部分失效,在書口、地腳部位均有補紙脫落的現(xiàn)象。書葉的酸化現(xiàn)象已過渡到補紙,補紙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泛黃和酸化現(xiàn)象,耐折度僅為1次。
使用造紙纖維儀(XWY-VI分析儀)分析紙張的纖維,確認書葉的材質(zhì)為皮紙(圖3、圖4)。選取《書集傳》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卷的書口、天頭、地腳的部位,分別測試他們的厚度T(單位:毫米)和酸堿度pH(表1)。
圖3 《書集傳》紙張纖維圖1
圖4 《書集傳》紙張纖維圖2
表1 書葉紙張厚度與酸堿度檢測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書葉的厚度在0.073—0.158毫米,書頁pH在3.69—5.53。書葉紙張厚薄不均一,嚴重酸化。
選擇材質(zhì)相似。顏色相近的7種紙樣進行分析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表2):
表2 修復待選用紙厚度與酸堿度檢測
備選紙樣的厚度與pH與原書葉的數(shù)據(jù)比較,擬選用①號紙樣做缺損部位的修復補紙,擬選用④號紙樣做斷裂位置的加固皮紙。
為了修復工作安全、科學、有序地展開,在修復古籍之前需制定一套完整的修復方案,更好地指導修復人員展開工作。遵循古籍修復“修舊如舊,最小干預、過程可逆”等原則,根據(jù)《書集傳》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四套修復方案。
方案一:對書葉進行干清潔后,加固舊有修復部位,用薄皮紙逐頁托補。裝訂后三邊整體裁切。
方案二:使用傳統(tǒng)水洗脫酸法浸泡書葉,剝離舊有修復部位,用新紙修補。裝訂后三邊整體裁切。
方案三:使用小蘇打溶液浸泡書葉,剝離舊有修補部位,用新紙補缺、薄皮紙托裱后三邊整體裁切。
方案四:使用傳統(tǒng)水洗脫酸法浸泡書葉,剝離舊有修復部位,用新紙補缺后,視紙張狀況決定局部托皮紙或整托皮紙。逐頁修剪三邊后裝訂。
四個方案主要圍繞是否水洗書葉,使用哪種脫酸方案,是否保留舊有修復痕跡,薄皮紙是否整托,三邊托紙如何裁切等問題進行討論。筆者認為《書集傳》作為善本在脫酸時應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使用安全保守的方法進行處理。僅使用干清潔無法緩解書葉的酸度,而使用小蘇打等脫酸材料殘余物質(zhì)可能對書葉造成影響;舊修復用紙已經(jīng)酸化,雖然帶有舊色從外觀上比較協(xié)調(diào),但是酸性物質(zhì)具有遷移性不適合繼續(xù)保留故而建議去除舊修復用紙,采用近色的補紙重新修補;根據(jù)紙張的老化情況決定薄皮紙覆蓋的范圍,堅持最小干預,避免無差別的整托為書葉造成負擔;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紙張,減少在修復過程中書葉的缺損,保留書葉的磨損弧度,采用逐頁修剪的方法更加保證了書葉的安全。經(jīng)小組初步討論決定擬采用方案四。
《書集傳》修復方案初步擬定后,項目組邀請國家圖書館修復專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杜偉生、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潘美娣及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邱曉剛,對修復方案進行評議,并對具體的操作中的脫酸用水提出一些建議。專家委員會認為,采用第四種方案比較科學、可行,并強調(diào)使用純凈水進行傳統(tǒng)脫酸是最安全可靠的脫酸方案,在修復善本時盡量采用傳統(tǒng)保守的修復材料。
拍攝:拍攝修復前古籍的破損狀況,留下完整的圖像信息。對重點破損位置進行詳細的拍攝,保留局部細節(jié)記錄。拍攝修復過程中的階段性照片,保留修復前、修復中、修復后書影,以供查閱。
記錄:填寫修復檔案,檔案包括古籍的名稱、版本、年代、存卷數(shù)、尺寸、裝幀、裝具、酸堿度、破損情況、擬采取的修復方法、修復部位。并對具體的破損原因、修復方案、修復技法和材料、修復人員進行詳細的記錄。
拆書:拆解古籍,利用起子、牙醫(yī)刀等工具逐頁分離書葉,剝離紙捻,并在書背較完好的地方用鉛筆編上頁碼標志。對于脫落的碎片配合圖文記錄及時編碼保存。
除塵:書籍表面附著灰塵及污物,用軟毛刷輕輕掃去灰塵并配合通風柜使用,對于酸化斷裂的書葉須控制清潔力度,同時注意修復人員的防護工作。
圖5 前人修復痕跡
圖6 揭除舊有補紙
揭紙:古籍有前次修復的痕跡(圖5),因書葉的紙張酸化現(xiàn)象傳染到補紙上,補紙已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黃變脆,經(jīng)測量補紙的pH均值為5.3,耐折度為1次,需要揭去補紙。針對黏合劑失效,補紙自然脫落及黏度一般的部位采取干揭法。對脆化嚴重和絮化嚴重的部位采用濕揭和蒸揭,揭下的補紙存檔保留供后續(xù)研究(圖6)。
脫酸:《書集傳》書葉的泛黃、酸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經(jīng)測試紙張pH約為4.3。需要對書葉進行脫酸,延緩紙張酸化的狀況。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善本安全,經(jīng)討論采取傳統(tǒng)水洗脫酸法:把書頁放置在吸水紙上噴濕展平,用竹簾承托后覆蓋毛巾,放置在水槽中,防止書葉破裂或難以取出。使用70攝氏度純凈水逐頁浸泡書葉5—7分鐘,浸泡后取出書葉瀝水,更換吸水紙直至晾干。
選取《書集傳》第一冊、第四冊、第六冊不同頁數(shù)、不同位置書葉作為測試對象,分別測試書葉在脫酸前后pH的變化。從本次書葉的脫酸效果來看(表3),書葉的酸度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泛黃的程度也得到減輕,紙張的含水量有所上升。
表3 脫酸前后書葉酸堿度檢測
修補:選取和書葉紙張材質(zhì)、厚度相類似且pH大于7的手工紙,補紙與破損邊緣接縫應小于2毫米。當局部脆化特別嚴重時,接縫可以擴大到2毫米以上。對于斷裂的書口及書葉的其他撕裂處用薄皮紙加固。
在修復過程中為嚴格控制漿水的使用量,采取干補法。書葉正面朝下平放在吸水紙上,潤濕后揭取原有補紙。將漿水抹在補紙上,用吸水紙吸去多余的水分后,反貼在破損處再用鑷子撕去多余紙邊??捎檬种富蚬蔚洞耆ミ吘壍慕涌p,以減少因修復而造成的厚度。對于斷裂的書口,拼接時保留一絲細縫,用④號薄皮紙連接加固。書葉缺損的部位,用①號厚皮紙補缺。對于泛黃脆化嚴重的部位,采用④號薄皮紙整托加固的方法;對于酸化稍輕的部位,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圖7、圖8)。
加固:針對因紙張泛黃,酸化而導致紙張的韌性大幅降低的情況。采取物理加固的方法,從而加強紙張的強度。對于書葉泛黃、酸化的部位采用厚薄適中且pH大于7的④號薄皮紙托裱加固。為了配合修復使用的干補法,加固時使用的托紙也采用飛托法進行操作。
噴水:修復后的書葉自然晾干后應噴少許水濕潤,減輕水漬的痕跡。對于部分紙張質(zhì)量比較差的書葉不可直接對書葉噴水而應將水分噴灑在吸水紙上間接潤濕書葉。
壓平:將夾有書葉的吸水紙,上下夾板壓上重物。由于廣東地區(qū)氣候濕潤,為避免書葉霉變,要保持壓平過程中書葉的通風透氣,及時更換吸水紙并控制壓力系數(shù)。
折葉:壓好的書葉,按照書葉原來的書口折痕,采用“復折法”對折。折疊時以三邊為參照點,檢驗折口是否準確。
敲平:因書葉修復時有接縫,導致書葉局部不平整,墊紙后,用手觸摸不平整的部位,用鐵錘輕輕敲平,一次敲平的書葉不宜過多,控制在10葉左右。按此法,將全部書葉敲平。
壓平:多次反復對6冊書壓平,為后續(xù)的墩齊書口和修剪書葉做好準備。
修剪:修剪補紙及托紙。由于《書集傳》共有六冊,又經(jīng)托紙,折頁墩齊后整體比較厚??紤]美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最終采用逐頁處理的方法。取一頁盡量完整的壓完的書葉,用三角尺比對地腳邊是直邊還是弧度邊。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是修剪還是裁切。如果地腳邊是直邊,用三角尺一邊壓住書葉,比對書口、地腳邊確定裁切尺寸之后,裁去多余的地腳一側(cè)補紙。如遇到的是有弧度的地腳邊,需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地腳一側(cè)補紙。無論裁切或是修剪,盡量不要傷及書葉原件。依照此法,修剪天頭和書背部位。
裝幀:墩齊后按原書眼及紙捻位置疏通原孔洞,在原位添加紙捻,裝訂成冊。本套共六冊,因每人裝訂習慣不同,為保持外觀風格的統(tǒng)一,需由同一人完成全部裝幀,避免因裝訂手法的不同造成的外觀的不一致(圖9、圖10)。
圖7 修復前
圖8 修復后
圖9 修復前
圖10 修復后
修復結束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召開“明正統(tǒng)十二年司禮監(jiān)刻本《書集傳》修復研究”的科研項目結項會。會議邀請了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杜偉生、上海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潘美娣、廣東省檔案局副調(diào)研員李珦。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該修復項目完全符合古籍修復規(guī)范要求,科學性、實用性高,對修復酸化嚴重的破損古籍具有較高的借鑒作用。該書修復后,書葉破損的部位修復完整,斷裂的書口重新連接,紙張的酸化程度得到緩解、書葉平整、柔軟、達到修復的預期。同時專家也提出以下建議:1)書衣相對比較單薄,書衣四角有可能會卷曲外折:對修復后的書衣進行托裱,增加厚度的同時使書衣相對硬挺,更好地保護文獻。2)裝訂線:裝幀時需要對裝訂線做染色的處理,與書衣相互協(xié)調(diào),保證風格的統(tǒng)一。修復項目小組根據(jù)專家意見對《書集傳》的修復做了相應的完善工作,并對修改前后的方案及理由進行了記錄。
5.2.1 酸性物質(zhì)的控制。酸堿中和原理的應用。酸中的H與堿中的OH結合后生成水,此時酸性和堿性均弱化,結合后酸堿度趨于中性。在修復中使用弱堿性溶液滲入紙頁內(nèi)部中和已產(chǎn)生的游離酸,以能在紙頁中保留一定的堿儲備為佳,可以抑制纖維進一步水解和大氣中酸性氣體的侵蝕。常見的脫酸方式有:水溶液脫酸,如碳酸氫鎂或碳酸氫鈣溶液;非水溶液脫酸,如醋酸鎂、氫氧化鋇、甲醇鎂及甲基碳酸鎂等藥劑;氣相脫酸,如氨、碳酸環(huán)己胺、嗎啉、二乙基鋅等。但這些脫酸方法對字跡、油墨、紙張平整度、工作人員的健康等存在不同程度影響,當應用于善本時尤需慎重。在修復善本時,建議使用保守的水洗脫酸法進行處理。經(jīng)過水洗后的書葉,酸性物質(zhì)得到稀釋,書葉的含水量提高,書葉得到一定程度的軟化。雖然不能完全改變古籍酸化的現(xiàn)象,但是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酸性物質(zhì)遷移性原理的應用。因為酸的破壞作用具有擴散性,酸中的氫離子(H)能在同一載體中或相鄰的載體之間移動,修復材料中的酸可以從局部開始破壞并蔓延至整個古籍。古籍修復時常需添加如補紙、護葉、封面、包角、線等部分,這就離不開水、糨糊、染料和紙張等材料。對這些直接接觸古籍的材料需要嚴格控制酸性物質(zhì)來源,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將酸性物質(zhì)引入古籍,表面上暫時保持了古籍載體和裝幀形式的完整性,實際對古籍產(chǎn)生二次破壞。及時對酸化古籍進行脫酸處理、盡可能減少待修復古籍與酸性物質(zhì)的接觸,有利于延緩古籍的老化速度,增加古籍的使用壽命。
5.2.2 選配補紙。在修復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配紙。要求補紙從造紙原料、生產(chǎn)工藝、厚薄、色度及簾紋都需要最大程度接近古籍紙張?!稌瘋鳌芳垙埥?jīng)紙張纖維分析儀測試是皮紙類,需要找尋合適的皮紙作為修復用紙,因版本的珍貴性,在配紙方面更需耐心和仔細。本次挑選修復用紙采取科學的檢測方法,用實驗器材檢測補紙的厚度、pH并分析他們的纖維成分。分析檢測數(shù)據(jù),遵循“寧薄勿厚、寧淺勿深”的原則,經(jīng)過實地考察,取樣分析,復測甄選等環(huán)節(jié),借助現(xiàn)代化的實驗儀器檢測紙張的特性,并通過模擬修復實驗檢驗紙張的實際性能,減少在挑選過程中的主觀失誤,也減少影響修復質(zhì)量的因素,促進修復流程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的發(fā)展。5.2.3分工合作。項目小組的分工合作,保證了項目工作的良好有序的展開。除了每人一冊古籍修復工作外,由專人負責拍攝工作,包括書籍修復前后的照片、修復操作過程與細節(jié)。專人負責測試數(shù)據(jù),包含書葉厚度、pH、紙張纖維分析、補紙的厚度及pH。專人負責修復材料挑選,前往貴州古法造紙地實地考察。專人負責文字整理工作,記錄操作的過程與測試數(shù)據(jù)及報告的整理。分工有序,責任到人,既可以起到監(jiān)督效果又能加快工作效率。
有分工的同時也有合作。在修復書葉的過程中,項目成員采取集中修復、小組討論的形式。組員可以互相觀察交流每冊書葉遇到的不同破損狀況,及時制定修復方案。同時可以規(guī)避不恰當?shù)男迯褪址ǎハ喽讲?,及時改正。確保修復過程中修復糨糊、修復材料、修復技法、修復工序的統(tǒng)一。每天驗收前一天的工作內(nèi)容、確認工作計劃與工作進度,避免因各人操作技法不同而帶來的差異性,也起到了互相督促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2.4 不足之處。在項目開展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檢測儀器設備的非標準化、物理材料分析扁平化和工作人員物化學科知識的欠缺,這都是我們今后努力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