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小說是一種產生于18世紀末德國、大多以年輕人的成長為主題的文體。教育小說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經歷不同的事情,敘述時間一般持續(xù)幾年,甚至幾十年,貫穿主人公的青年時期、成長時期和成熟時期,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主人公的性格變化、價值觀變化。
關鍵詞:戰(zhàn)后 德國 教育小說
教育小說產生于18世紀末的德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小說受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闡述的主題和內容都有所區(qū)別。而戰(zhàn)后教育小說的特點是加入了新鮮元素——戰(zhàn)爭。另外,許多教育小說都有自傳的特性,教育小說中時常折射出作者的個人體驗。
自20世紀80年代初教育小說傳入中國以來,不斷有學者對此課題進行研究與探討。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北京大學德語語言文學教授谷裕先生,他的著作《德語修養(yǎng)小說研究》從修養(yǎng)小說本身的含義、創(chuàng)作、基本特征等理論探討出發(fā),對中世紀與巴洛克時期、18世紀、古典時期、浪漫時期、19世紀詩意現(xiàn)實主義和20世紀現(xiàn)代的修養(yǎng)小說進行了研究,并選取代表性作品進行了文本解讀。但美中不足的是,對20世紀的修養(yǎng)小說介紹過于籠統(tǒng),而在具有時代印記的世界大戰(zhàn)對德國教育小說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方面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梳理。此外,國內在教育小說的創(chuàng)作上也捉襟見肘,并未出現(xiàn)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次研究以世界大戰(zhàn)為突破口,對戰(zhàn)后的教育小說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彌補中國在德國教育小說研究方面的不足。
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之前,德國教育小說自誕生至發(fā)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德國教育小說當屬中世紀騎士史詩《帕爾齊伐爾》,之后格里美豪森的《癡兒西木傳》則完成了 “教育史詩”向“教育小說”形式的轉變;之后維蘭德的《阿迦通的故事》比較成熟,可以稱得上是德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啟蒙教育小說了。在這段時間里,教育小說已逐漸成熟,并形成了幾乎不變的固定模式,即“三段式”基本框架:產生矛盾并離開初始環(huán)境——流浪,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頓悟,和最初的矛盾和解。內涵方面,德意志民族重思辨,成長小說誕生之初就富于精神追求與社會批判色彩。這是德國教育小說一直都沒有變化的特色,但是戰(zhàn)后的背景和環(huán)境卻和戰(zhàn)前提倡自然的教育小說截然不同。
歐洲思想史上,《圣經》對文學影響很大。成長小說的三段式源于《圣經》中人類經歷的“伊甸園—塵世—天堂”三個階段。一開始蒙昧未開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片自然祥和中,這片土地常常是歷經滄桑后的主人公最后渴望回歸的夢想家園?!杜翣桚R伐爾》《綠衣亨利》等小說都基本遵循了這種開頭生于自然、中間游歷社會、最后回歸自然的模式。與此不同的是,戰(zhàn)后作家則享受不到祥和安寧的社會氛圍。就戰(zhàn)后作家自身來說,他們經歷了硝煙、死亡、饑餓、驅逐、排斥,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這一片永無寧日之中,作者的心境無疑是十分煩悶、抑郁、迷茫的。因此許多戰(zhàn)后小說開篇即不復存在歲月靜好的田園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迷茫痛苦的心理獨白,映射了作者急于求得解脫的心境。以赫爾曼·黑塞為例,《荒原狼》開篇即是一個落魄半死的中年男子形象,他眼中的世界是“顛倒黑白”“只有狂人才能笑”的惡世,這位中年失意過的教授覺得人生毫無值得期待之處,正尋找機會自殺。開篇即描寫出了渾渾噩噩的人間地獄,投射戰(zhàn)爭。
戰(zhàn)前戰(zhàn)后另一大不同之處在于,主人公獲得心靈最終寧靜的方式天差地別。18、19世紀,作家試圖通過藝術和愛情的救贖來對抗現(xiàn)實世界。那時候的成長小說“鼓勵讀者遠離物質和歷史的世界而進入藝術的世界”。
這不難理解,18世紀德國的資產階級解放斗爭就是從藝術這一領域開始的。萊辛、歌德等文學大家都曾經寄希望于通過藝術的作用來引導人性、改良社會。除藝術之外,愛情題材也是構成成長小說的重要因素,人在愛情中往往顯示最自然的情感和最本能的沖動。在小說中主人公的愛情往往成為調和一切矛盾,或是產生一切矛盾的關鍵??梢哉f,婚姻是成長躁動的主人公進入社會整體結構的媒介。一場失敗的愛情常令主人公萬念俱灰,在滄桑后再遇愛情又常給主人公以安慰。伴隨著與不同異性的關系,主人公的命運也起起落落。
這種被作家運用嫻熟的手法在戰(zhàn)爭時期卻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痘脑恰分泄す⒉皇峭ㄟ^藝術或是愛情得到靈魂的重生,恰恰是浩無止境的知識使他困頓頹廢,他通過和人交流,參加他從不熟知的各種社交活動而重新活了過來。二戰(zhàn)之后的德國一切皆為廢墟,房屋被炸彈炸得粉碎,民眾流離失所,藝術更是奄奄一息。在這一段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廢墟文學”,就連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者本人也不再相信藝術能解救人的心靈。
究其根本,成長小說重思考,探求自己的內心想法,尊重個人的意愿和個性。作品往往反思現(xiàn)今,展望未來,表達了獨具特色的歷史哲學觀和詩學觀。
(作者簡介:熊漪慧,女,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