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彥
德育教育事關國家民族的千秋大業(yè),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fā)展過程。中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自然向社會過渡的重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guī)范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教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日常生活中,社會輿論及道德約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德高于能。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于用知識去彌補?!蔽覀兊膰液兔褡遄钚枰氖蔷哂械赖赂呱械睦^承人。毛澤東曾說:“青少年是早晨的太陽,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薄扒嗄昱d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笨梢妼ξ闯赡耆说掠逃玛P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作為教育者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首先要不斷提高自我素質,做到“打鐵還要自身硬”。
一、教師高尚的品格是學生言傳身教的楷模
純潔的學生猶如一張白紙、極具好奇性,模仿力,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中學生模仿力極強,而缺乏判斷力,教師的舉手投足,都會其產生極大影響。中學生的判斷思維能力尚處于初級階段,對教師的優(yōu)點或缺點,都會機械的去模仿,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作為教師有時可能忽略一些細節(jié),但對與學生來說,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可能是你的每一個眼色,每一句話上,甚至可能連你怎樣工作,怎樣和同事說話,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所有的一切,只要學生在身邊,他們都會注意的到,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在樹立榜樣人物時,要結合他們的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學習他們的熱情,并引導學生把榜樣同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結合起來,在行動上加以落實。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時刻以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做到愛崗、敬業(yè)、勤業(yè)和品德高尚。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
二、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心靈”溝通的橋梁
德育教育要“以人為本”,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關鍵在于投入“真愛”。只有愛心打動學生,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多關注學生。多觀察、多發(fā)現(xiàn)其特點,中學生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成功、喜歡表揚和自我表現(xiàn)。師生關系融洽,與學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教育工作是“良心事業(yè)”,只有教師賦予真情,學生才能觸動心靈;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學生心靈,才能做到全面調查,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一切。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抓住學生的思想傾向,分辨出外因或內因,針對原因對癥下藥,做到方法正確,措施得當,講究實效,才能效果顯著。
三、教師對學生的推心置腹,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
沒有溝通就沒有快樂人生,事業(yè)中沒有溝通就沒有成功,教育中沒有溝通就達不到教學育人的效果。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好辦法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坝欣碜弑樘煜拢瑹o理寸步難行。”只有把道理講到位了,講透徹了,學生才會認識到事物之間的關系了,看法才明了,心情才舒暢。中學生缺乏具體的價值觀,人生觀也不明晰,切忌長篇大論,要抓住要害,言簡意賅。語言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學生能夠理解,要充滿親情和真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細膩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到溫暖,感到親近,學生自然就會樂以接受老師的說教。
四、學生給予一顆愛心,才會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边@一顆心,首先是愛心。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古語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親其師,信其道”,就是情感對于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當一名教師,首先要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靈、傳承知識當成人生的最大追求。要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敝袑W生喜歡稱贊與表揚,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用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失良機地肯定鼓勵學生。哪怕一丁點地進步,也應給于適當?shù)谋頁P,投以贊許和鼓勵,平時對學生少批評、多肯定,才能喚起和推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進取心。教師要以心換心真心誠意,正確引導學生,耐心地把學生扶上彼岸,明確人生努力的方向。教育從愛心開始,是發(fā)生在心與心相互交融中的。如果我們真心愛著教育事業(yè),并希望有所成就,那么,我們當捧著一顆愛心來。
五、尊重學生人格,用藝術澆灌學生的自主意識
教育的成功就是讓學生具有高尚、誠實、聰明、勤奮、自尊和自豪而不驕傲的人品。教師的情緒具消極面,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學校教育中要注意寬嚴結合,賦予學生嚴父般慈母般的愛,把情緒撒給學生是錯誤的。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善于捕捉學生閃光點,只有走下講臺,蹲下身來才能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才能播出愛的種子,知識的花園。教師應該置身于一個愛心播撒的位置上,去播種,去溝通去滋潤,用藝術去澆灌,讓孩子生活在微笑和關愛中,猶如讓花草生活在春風雨露里。鼓勵他們自尊、自愛和自強,培養(yǎng)其自主意識,促進其自主學習,實現(xiàn)其自我教育、自我調整心態(tài)和自我發(fā)展能力的形成。
教師要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fā)展的弘揚者和推動者,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首先要不斷提高自我素質,加強自我修養(yǎng),才會切實擔負起民族復興大業(yè)中所肩負的育人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