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圖書館已逐漸從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轉變?yōu)橐杂脩魹橹行?、協作參與為手段,以網絡知識社區(qū)為平臺的個性化知識服務模式。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注重信息傳播和分享,其有力的信息交互能力更加有效地推動圖書館信息傳遞。社交網絡是指用戶以網絡為平臺構建的一種新型社會關系網,這是一項幫助人們建立社交網絡的互聯網活動。根據傳播學以及管理學相關理論,應用于圖書館服務的社交網絡可以促進圖書館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在大數據時代,當代圖書館運用社交網絡將用戶需求和數據反饋整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圖書館服務范疇和服務質量。
關鍵詞:社交網絡;圖書館;服務價值;服務創(chuàng)新
1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理論
圖書館應用社交網絡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時間和空間,用戶可以在圖書館的非工作日時段也能根據自己所需而進行瀏覽信息,也不一定要親自去圖書館在電腦前就可以完成一系列圖書館服務。加強了用戶之間的互動性,針對圖書館的問題不僅僅圖書館員為你回答,其他用戶也能相應地留言和出謀劃策。圖書館運用社交網絡基于以下四個理論基礎:
(1)六度分割理論
“六度理論”意味著你可以認識任何最多六個人的陌生人。利用社會網絡六度分割的論點,圖書館可以不斷拓寬讀者群,形成多維互動的讀者網絡。該圖書館利用社交網絡為閱讀者互動打造一個平臺,并創(chuàng)建一個穩(wěn)定,可靠和流行的網絡來增加用戶群。通過朋友們的宣傳,互動圖書館網絡將不斷擴大。這種情景關系為圖書館用戶提供了溝通信息和分享的新方式。隨著人數的增加,這個互動圖書館網絡的用戶將呈現出不斷增加的幾何級數,這將構成圖書館的更大讀者群。
(2)強弱關系理論
社交網絡中的強弱關系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傳輸效率,并具有主要的信息通道的作用,尤其是社交網絡微博通信。例如,微博弱關系的傳播效應使更多的用戶意識到圖書館的發(fā)展,為圖書館服務的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互聯網的普及,圖書館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開辟與讀者互動的空間。
(3)貝肯數理論
社會網絡的BEKEN數表明,所有的普通人都可以通過信息傳播中心來展示自己的價值,這也適用于圖書館系統。在SNS圖書館系統中,所有的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書[1]。而且,所有的讀者都可以解釋他們對書籍的看法,給別人更多的閱讀參考和建議。這樣,所有的普通讀者都可以在圖書館互動系統中使用自己的角色。
(4)頓巴數理論
社會網絡中的數字和數字理論表明,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最大值在150左右。根據這一規(guī)律,在建立圖書館知識平臺時,設計人員應將所有讀者的朋友數量限制在150以下,否則會影響交流。因此,應將分類管理引入讀者的社會圈子中,安排資源搜索平臺和資源交互平臺,為讀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提高圖書館用戶的閱讀體驗[2]。
2 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方式
圖書館通過社會網絡實現的是自己的服務模式。它利用互聯網實現信息分析和用戶研究,拓展圖書館的時空,為讀者提供服務。如圖1所示,其服務模式的過程首先通過社交網絡向用戶提供互聯網平臺,向用戶呈現信息交互界面,并且用戶基于社交網絡瀏覽和使用天秤來完成一系列服務過程。售后服務。反饋自己的信息,長期的用戶互動,推動這個社會網絡圖書館的進步與發(fā)展[3]。
2.1提供帳戶,建立社會關系
圖書館為用戶提供身份確認。用戶注冊自己的賬號,有自己的讀者身份數據,并在圖書館社交網絡中建立一個節(jié)點。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平臺為各種用戶節(jié)點擴展其社會關系。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上的各種標簽,如性別,年齡,興趣和愛好搜索相關的用戶,形成朋友或相互交流。
2.2設計界面,提供社交平臺
通過網絡認證,圖書館建立了自己穩(wěn)定的網絡平臺,發(fā)布信息內容,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形成良性的社會網絡圈〔4〕。用戶可以自由發(fā)言,一方面,他們提高了他們的關注,另一方面,他們善于提高自己。國內基于微博和微信的多,微博不僅具有官方認證的社會平臺,而且還建立了各種平臺,如讀者俱樂部、新書專欄、專家推薦等,獨特的設計界面和內容展示可以發(fā)揮作用。積極宣傳自己的形象。設計界面需規(guī)范讀者信息,并做好安全防護,使得讀者的個人信息不會泄露。其次由讀者的需求,實現跨區(qū)域的文獻傳遞,同時也可由社交平臺實現圖書互借、替還的私人化服務,這些額外的服務源自自社交平臺提供。
2.3整合服務,打造泛在化服務
綜合服務包括整合信息資源,整合信息傳播,整合多元化的信息活動。無處不在的服務是指無處不在的服務理念。圖書館服務的無處不在的服務打破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圖書館服務。無處不在的服務是社交網絡服務的理想服務狀態(tài)。社交網絡基本上是基于互聯網中存在的社會關系。這也是一種服務手段和方式。這是無所不在的服務的基本。
信息的類型包括文本和音頻以及互聯網鏈接。用戶可以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資源,撰寫閱讀筆記并提出相關建議,并以鏈接的形式共享這些資源,其他讀者可以通過鏈接瀏覽和下載。為了給用戶的行為增加個性化的定制服務,建立多渠道的API網絡應用,讀者可以在不同的類別中標注自己的興趣。例如,我的圖書館,閱讀書籍,閱讀和閱讀書籍,這些標簽便于他們自己瀏覽,并為其他社交用戶提供參考。
2.4用戶反饋,改進圖書館服務
通過社交網絡增強用戶對圖書館的意識,同時也可以提高關注度。網絡的特點使得用戶的反饋信息毫無顧忌,更直觀地展現了問題,并有利于圖書館的下一階段。服務改進。圖書館服務改進方法可以多樣化。除了軟件和硬件升級之外,還可以提高服務質量。VR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可以滿足讀者的全方位需求,增強服務的完整性。
傳統的用戶反饋來自口碑,但是口碑情緒化過重,易產生沖突,本來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在現實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生較大摩擦,進而延緩工作進程。其次,傳統用戶反饋來源自獨立的個人和館員溝通,通過社交平臺后,用戶反饋以多個角色進行討論,形成最終反饋。這樣改進了圖書館的服務從館員服務讀者至讀者也服務了讀者,提升了最終的效率。
3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價值
3.1擴大圖書館讀者群
社交網絡在年輕人中更受歡迎。年輕的讀者更有能力接受新事物,并愿意花時間給他們。通過構建社交網絡,圖書館可以有效縮短與年輕讀者的距離。社交網絡為圖書館讀者提供了拓展朋友的機會。讀者之間的互動不限于書本。它可以是普通音樂,名人,體育賽事,居家和其他興趣點。通常標簽下的用戶圖片具有相似之處,更方便用戶在線和離線交友。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可以有效地聚合圖書館信息。信息匯總考慮到用戶需求。它使用與主題相同類型的信息來方便用戶的查詢和瀏覽。它還方便審稿人相互溝通并傳遞信息。
3.2打造個性化圖書館
圖書館可以通過網絡向讀者定制服務,創(chuàng)造用戶的個性化空間,進行圖書開卷審查,并進行互助問答。讀者通過建立的社交賬戶進入他們的社交網絡平臺,可以快速顯示你上次訪問過的用戶訪問過的書籍,可以看到其他讀者的信息或交朋友,并增強用戶之間的互動。個性化標簽的用戶增加了用戶對圖書館社會互動的粘性,并增加了閱讀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的比例。個性化圖書館也便于其自身的價值取向,不同階段對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可以有效地結合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3.3實現了交互式學習
圖書館利用微博傳播知識,共享圖書,建立多維度的虛擬圖書館服務和更多人性化的信息推送。圖書館本身是人們提供更多信息和信息資源的場所,但由于讀者處于圖書館的被動方面,他們缺乏同樣的興趣。但是,如果我們使用微信,微博,人人等不同的社交網絡方式,圖書館將能夠不斷探索出一種良好的互動式學習分享方法,并能夠在互相之間以及所有用戶之間共享電子資源庫??梢噪S時將相互訪問圖書館藏品上傳到互聯網。讀者還可以使用社交網絡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信息,找到符合他們需求的電子期刊,并與其他人分享這些信息。分享它。此外,學術討論和傳播可以通過社交網絡進行。這將使更多的人掌握圖書館的發(fā)展,增加了解和理解問題的能力,豐富知識,提高讀者素質。此外,社交網絡的使用也拓寬了學習氛圍,使讀者能夠有勇氣自由交談,感興趣的讀者,表達他們的意見,并在社區(qū)網絡中分享他們。
3.4促進了多平臺融合
圖書館的社交網絡可以與多種平臺相結合,以提高服務效率并擴大其影響力。社交平臺使多個機構能夠進入和形成分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文化館,教育單位,出版社等相關文化機構,整合服務,形成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多平臺整合的優(yōu)勢在于最優(yōu)資源配置下的服務利益最大化。
在圖書館的社交平臺與企業(yè)書籍平臺整合后,如豆瓣閱讀,騰訊閱讀,京東閱讀,當當網等平臺,讀者可以找到流行的書籍和書籍,分享書籍審查經驗。信息共享。一方面促進圖書館更新館藏,舉辦主題圖書展等活動,另一方面促進讀者綜合閱讀方式,如近閱讀,網上預訂等。
3.5提升館員綜合素養(yǎng)
綜合素養(yǎng)包括媒體素養(yǎng),心理素養(yǎng)和社交素養(yǎng)。館員應掌握基本新聞理論,包括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和各種媒體的運作理論。在演講中,使用新聞報道和寫作技巧,輔之以網絡群體的語言,可以有效增強觀眾對圖書館社交賬戶的粘性。相關社交技能的培養(yǎng)可以提高圖書館員應對危機的心理素質,及時緩解心理壓力。社交網絡應用的圖書館管理沒有錯,因此圖書館員需要積極奉獻的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
4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創(chuàng)新
4.1加強數據分析 構建個性化平臺
通過大數據的建設,加強圖書館的網絡數據處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圖書館社會網絡中用戶的相關數據,分析用戶的潛在需求,包括用戶的知識水平、閱讀傾向、閱讀能力、閱讀的時間分布、閱讀類型等行為特征。對于用戶的差異,圖書館可以創(chuàng)建個性化閱讀平臺,推動用戶感興趣的書籍,并建立具有相同興趣的社交網絡。采用大數據管理用戶數據,可以有效將用戶行為進行研究,對關鍵字段控制,可以對用戶類比行為,分析其借閱習慣,從而實現針對性強的采購圖書和館藏分布,有效提高圖書館服務效能。
4.2建立知識服務 打造社交生態(tài)鏈
圖書館可以通過社交網絡提供二手書籍交換服務。讀者將發(fā)布可交換的書籍和信息。他們可以通過更換書籍,分享閱讀經驗,分享知識和增加閱讀樂趣來交換書籍。圖書管理員記錄日常工作,學習和活動,如參加商務講座和閱讀活動的經驗,介紹圖書館的流通過程,分享工程光盤,以及向圖書館介紹新的服務措施和媒體服務的讀者。。讀者還可以回應互動,評論,表達意見,鼓勵贊美或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形成良性的互動式生態(tài)鏈。
參考文獻:
[1]周應波. 基于SNS的數字圖書館用戶體驗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3.
[2]陳偉,汪瓊. 社交媒體與圖書館合作發(fā)展研究[J].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04):4-7.
[3]鄧志文,都平平,秦麗,等. 面向社交網的圖書館信息主動推送方法研究——以“人人網”為例[J]. 圖書館雜志,2015(03):84-89.
[4]楊建永,張成波,鄒宇瑞. 關于圖書館社交網絡(Lib-SNS)構建的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10(15):27-31.
作者簡介:
范朋顯,男,漢族,1986年3月生,湖北咸寧人,碩士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參加了“湖北省電子商務服務業(yè)發(fā)展研究”科研項目,同年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網絡信息生態(tài)鏈發(fā)展機制與優(yōu)化管理研究”,在《圖書情報工作》核心期刊上發(fā)表了“網絡信息生態(tài)鏈風險防范方略”論文。2016年就職于清遠市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化發(fā)展,多次在省內公共圖書館年會主題論文中獲取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