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萍
營造文化環(huán)境
水仙性喜溫暖濕潤,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福建漳州水仙一般10月下旬種植,大概1月份左右開花,正好跨越一整個學期。筆者所教的班級窗臺在南面,大大的飄窗,滿滿的陽光,這樣的環(huán)境十分適合水仙花生長。自宋代以后水仙一直被文人贊為“清物”,其姿態(tài)優(yōu)雅,品性高潔,有君子之德,寒冬臘月,唯有臘梅與水仙開放。水仙盆栽的種植可以營造優(yōu)美的班級環(huán)境,是愛心教室布置窗臺植物較好的選擇。
打造思維平臺
依據邏輯思維學家顧宏翔博士《第二生命形態(tài)學》的理論,水仙花屬于生動類信息中的植物類,孩子們通過視覺、觸覺、觸嗅、觸味等渠道接觸水仙球的生長過程,能幫助其縱向邏輯思維的成長。而孩子們合理地采集和儲存水仙球生長的信息,會很好地促進其逐步形成創(chuàng)想能力、分析能力和主動思維能力,因此水仙花適合用來打造孩子良好的思維平臺。
鏈接生活,提升文化感悟力
孩子的成長是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結果,形成家校合力,搭建文化平臺,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生活體驗,引領孩子置身文化之地,潛移默化感染文化氣息。
走進文廟,買花學選盆
開學不久我就布置了社會實踐活動,去文廟或者是花鳥市場等地方買水仙球和青花瓷盆。為什么倡導去文廟呢?因為文廟是祭祀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文廟是花草、字畫、古玩等文化云集的地方,讀書的孩子多走訪這些地方,接受文化熏陶是很好的。
因為課程剛開始,班里僅三分之一的家長帶孩子去文廟買了水仙球,不少家長對為什么選青花瓷盆更是不解。班里馮同學的家長有次跟我交流,他認為買玻璃盆好看,結果孩子就跟他講:“水仙花是花中仙子,配國瓷青花瓷最美?!焙⒆泳尤贿€對他說:“沒文化,真可怕?!弊尲议L很是刮目相看。
親子活動,雕刻學藝術
為塑造水仙球漂亮的造型,避免水仙葉子瘋長,可以對水仙球進行雕刻??紤]雕刻的難度以及安全性,周會課上我跟孩子們一起欣賞了水仙雕刻藝術的PPT課件和視頻,讓感興趣的孩子回家后跟家長一起進行水仙球的雕刻,有好幾位爸爸耐心地陪伴孩子一起雕刻。
走向社區(qū),贈花學交際
我與孩子們一起約定,等到水仙花開時,孩子們要與更多人分享,將自己親手養(yǎng)的花贈予心目中的翩翩君子。如今,好幾盆水仙已經抽出了花苞,在“禮敬勞動者”活動中,我班周xx同學將盛開的第一盆水仙花送給幼兒園的啟蒙教師。
類似走向社會的開放性活動還有很多,如孩子們走進高雅會所等場所尋找水仙盆栽或是掛畫等,這些活動把社區(qū)、家庭、學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領孩子置身文化之地,體驗文化活動,進行文化交流。
小組合作,培養(yǎng)思維生長力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對促進孩子學習思維的碰撞,對培養(yǎng)孩子的協作溝通能力,對引導孩子互相督促,互相幫助,發(fā)揮集體智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循環(huán)日記
班級的窗臺上擺滿了水仙球,在課間和午間,孩子們都好奇地觀察水仙球,將觀察所得寫進小組循環(huán)日記本里。小組循環(huán)日記,就是組建四人小組,每天一人記下一篇簡短的日記,一周循環(huán)一次,周末根據小組總的積分評比加分。孩子們通過循環(huán)日記本,分享到伙伴記錄下的豐富的習作素材。
陽光明媚,水仙花葉片長得很快,孩子們用尺量葉片的長度。一只野蜂飛過,孩子們大膽想象,它與水仙球親密地聊天。水仙球中夾雜著一個風信子球,很多孩子都密切地關注風信子,把水仙球與風信子進行比較。
顯然,水仙花的生長變化成了孩子們日記的重要題材。養(yǎng)水仙球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習作素材的缺乏,而且伴隨著水仙球的生長過程,孩子們觀察、比較、想象,對圖形思維的搭建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生長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好書漂流
水仙球默默地提供營養(yǎng),讓水仙開出花來,孩子們的成長也需要不斷蓄積力量。閱讀是孩子心靈發(fā)育的高級滋補品,會閱讀的孩子靈魂都透著香氣。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開展了小組好書漂流活動。
孩子們各自選好一本好書后,就開始寫一封書信給讀這本書的同學,把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和對同學的讀書建議等都寫在了信里,隨著這本書一起漂流。漂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周輪換一次,全班順時針進行,周末根據讀書的本數進行積分。讀得多的孩子一周可以讀四本書,最少的必須一周一本。
繪本共制
有了水仙花成長的經歷,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了,伴著豐富的想象能力,大家都當起了小作家。小組里,大家商量著繪本的題目《水仙那些事》《水仙寶寶成長記》《水仙VS洋蔥頭》,一個個有趣的繪本名字誕生了。你編故事,我來畫畫,大家分工合作做起了繪本,把這項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學科融通,彰顯審美學習力
在第一期《羽絲》班報上,孩子們就對水仙花和青花瓷的資料進行了搜集、整理,作了初步了解,為了拓展學習的途徑,深入認識青花瓷,我決定把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引入課程。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音樂教師劉老師時,她爽快地答應下來,立馬就教孩子們學唱這首歌。劉老師帶著孩子們認識了臺灣“詞圣”方文山,方文山的歌詞富有詩意,文化內涵深,孩子們品味著歌詞,哼唱著歌曲,后來在制作繪本時,竟然把歌詞也用了進去。繪本制作畫青花瓷盆,得到了美術教師費老師的大力幫助。美術課上,費老師用心地教孩子們畫著各種各樣的圖案,清新雅致,質樸純真的青花瓷盆躍然紙上。
這張思維導圖可以看出,學科以“青花瓷”為融合點,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力,語文課程引導孩子自主搜集、閱讀青花瓷的相關材料,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歌曲的學唱,愉悅心情,陶冶情操;繪畫的表現,培養(yǎng)審美的態(tài)度,鍛煉創(chuàng)新的能力。通過課程的整合融通,孩子們對青花瓷文化的理解也就變得更為深刻與豐富。
吟誦詩詞,引導語言探究力
《羽絲》班報的第三期,是我和孩子們一起搜集的有關水仙花的詩詞。宋以后,文人畫家都喜歡以水仙為題材,表現清雅飄逸、脫俗雅致的情懷,談到水仙花,肯定要提到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黃庭堅贊頌水仙的詩詞頗多,尤以這句“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睘樽?,開啟了后人對水仙花“凌波仙子”的雅稱。了解水仙文化的發(fā)展,品味著詩句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蘊,對孩子們興味盎然地理解詩意、吟誦詩句起到很大的幫助。
為深入理解詩意,我給孩子們拓展《圖說十二月花神》這本書中講水仙花的花神娥皇女英的故事和水仙花的花神甄妃的故事。曹植在《洛神賦》對美麗的洛神甄妃的描寫“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十分精彩,有位學生聽后很感興趣,當天回去就搜索《洛神賦》全文,伴著譯文一起打印出來,第二天就拿到教室來品讀。
誦讀古詩,理解詩意,還原意象,拓展典故,激發(fā)著孩子們學習語言文字的樂趣,讓孩子們自主地探究詩文的魅力。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學校迎元旦全班詩詞朗誦,孩子們齊誦了黃庭堅的這首《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水仙微課程,帶領孩子們進行著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斷提升著語文素養(yǎng)。多年以后,當孩子們走出校門,也許會把很多重要的東西淡忘了,但或許會記得曾經他們一起養(yǎng)水仙球,一起等待窗臺上的水仙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