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混凝土及抹灰是我國目前最常見的兩種結構體系。在施工中,我們經(jīng)能常看見砼蜂窩及在裝飾裝修(抹灰工程)中內(nèi)墻抹灰裂紋現(xiàn)象等這是施工質(zhì)量通病。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引起技術施工人員和監(jiān)督人員的重視,以為這是建筑通病就習以為常。本文通過淺論砼蜂窩及內(nèi)墻抹灰裂紋帶來的質(zhì)量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處理方法。希望能給大家進一步的重視和了解。
關鍵詞:蜂窩;抹灰;裂紋
1 前言
在施工中我們在這砼蜂窩、抹灰裂紋問題重視不夠,導致施工質(zhì)量的問題及質(zhì)量投訴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問題上重視起來,下來我說說這些問題的原理和措施。
2 蜂窩
2.1 蜂窩現(xiàn)象
蜂窩有表面的、深進的和貫通的三種,也常遇到水平的、傾斜的、斜交的單獨蜂窩和相連的蜂窩群。其表面為局部表面酥松,無水泥漿,粗骨料外露深度大于5mm,(小于混凝土保護層厚),石子間存在小于最大石子粒徑的空隙,呈蜂窩現(xiàn)狀,有蜂窩處混凝土的強度很低。蜂窩一般由下列原因造成。
(1)混凝土在現(xiàn)澆時振搗不嚴,尤其是沒有逐層振搗。
(2)混凝土在傾擲入模時,因傾落高度太大而分層。
(3)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或施工時混凝土材料配合比控制不嚴,尤其是水灰比太低。
(4)模板不嚴密,澆筑混凝土后出現(xiàn)跑漿現(xiàn)象,水泥漿流失。
(5)混凝土在運輸過程已有離析現(xiàn)象。蜂窩往往出現(xiàn)在鋼筋最密集處或混凝土難以搗實的部位。構件(板、梁、柱、墻、基礎)不同部位不同現(xiàn)狀的蜂窩,其危害性不同的,若板、梁、柱的受壓區(qū)存在蜂窩,會影響構件的承載力,而在其受拉區(qū)存在蜂窩,則會影響構件的抗裂度,并使鋼筋銹蝕,從而影響構件的承載力和耐久性,在柱、墻一側存在蜂窩,往往會改變構件的受力狀態(tài),而若在其內(nèi)部存在深進和貫通的蜂窩,則常常是結構喪失穩(wěn)定甚至倒塌的直接原因,在防水混凝土中存在蜂窩,是造成滲水、漏水的隱患。
蜂窩形狀決定著蜂窩的具體補強方案。如在對柱內(nèi)貫通的蜂窩進行補強時,要從各個側面按先設計確定的步驟鑿去酥松的混凝土,填補新的混凝土,避免在填補過程中發(fā)生不利于柱原受理狀態(tài)的破壞。補強用混凝土應比原構件混凝土的強度等級高一級,目的是提高新混凝土與就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粘結力以獲得缺陷處的早期高強度。又如蜂窩的清凈工作會引起構件承載力減弱時,則長需要構件做好鋼夾板,隨后才能通過事先裝置好通往蜂窩深處的灌注管進行壓力灌漿,使構件內(nèi)外都得到補強。
2.2 原因分析如下
(1)在搗固剪力墻中部混凝土時,沒有將最下一節(jié)串筒拉成豎向,結果使石子滾向前方,砂漿留在后面,形成蜂窩。
(2)供料時急時緩,急時堆成的混凝土過高,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石子分離。
(3)混凝土澆筑時,施工人員站在板面上操作,搗固底板中部時,振搗棒從兩邊斜插入振搗,表面雖出漿,中下部難以振搗實。
(4)振搗棒工作時無規(guī)律。
(5)造成分離層另一個原因是工人在交接班時停留時間過長,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當接班后繼續(xù)澆筑時,沒有先處理舊澆注的混凝土表面。
3 內(nèi)墻抹灰裂紋
3.1 裂紋現(xiàn)象
有些室內(nèi)抹灰出現(xiàn)裂紋,個別墻面裂紋還比較嚴重,這些裂紋影響了工程觀感效果甚至引起質(zhì)量投訴。
3.2 原因分析如下
內(nèi)墻抹灰裂紋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員未按有關規(guī)定、規(guī)程進行操作造成的。
(1)抹灰前的基層處理不徹底
(2)基層未提前灑水潤透
(3)砂漿配合比控制不嚴
(4)使用隔夜灰等
4 結論
4.1 砼蜂窩措施
混凝土工程中的澆筑前準備以及混凝土的運輸、振搗實保護其工程質(zhì)量的前提。
澆筑前準備:包括模板檢查(位置、標高、尺寸、支撐、拼縫、內(nèi)部雜物清理等),鋼筋檢查(位置、規(guī)格、數(shù)量、間距、表面油污、外包層等)。一般插入式振搗棒作用半徑30~40cm,其移動間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徑的1.5倍,每點振搗時間為20~30s,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進行,插入下層中5cm左右。
無論疵病大小,須經(jīng)工程項目質(zhì)檢人員及工程監(jiān)理人員親自過目,做出檢查記錄后,根據(jù)實測結果,按該方案的相應疵病處理方法進行處理。處理前,應先將基層松散不牢的石子和酥松混凝土剔鑿掉,然后用尖塹子或剁斧將表面鑿毛,清理后,再用壓力水沖洗干凈。修補處理方法如下。
(1)水泥砂漿抹面法。如蜂窩不深,基層處理后,可用水泥素漿打底,用1:2.5水泥砂漿找平,抹壓密實,如蜂窩、孔洞面積大而稍深,基層處理后,用水泥素灰和1:2.5水泥砂漿交替抹至與基層面相平即可。
(2)水泥砂漿捻實法。如有面積不大而較深的蜂窩,基層處理后,可先抹一層水泥素漿,然后用1:2干硬性水泥砂漿(手握成團,落地就散的砂漿)邊填邊用木棍和錘子用力搗捻嚴實,至稍低于基層表面時,再在表面抹水泥素漿和1:2.5水泥砂漿找平。
(3)混凝土澆搗法。當蜂窩比較嚴重時,基層處理后,周圍先抹一層水泥素漿,再用比原強度等級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或補償收縮混凝土填補并仔細搗實,養(yǎng)護后,將表面清洗干凈,再抹一層水泥素漿和一層1:2.5水泥砂漿找平壓實。
(4)水泥壓漿法。對于較深的蜂窩,由于清理剔鑿會加大其尺寸,使結構遭到更大的削弱,宜采用水泥壓漿法補強。壓漿孔的位置、數(shù)量及深度,應根據(jù)混凝土蜂窩、孔洞的實際情漿液擴散范圍而定,孔數(shù)一般應不少于兩個,即一個排水(氣)孔,一個壓漿孔。壓漿嘴的埋設方法如水泥漿液的水灰比一般為0.7~1.1。
混凝土蜂窩剔鑿部位,應先濕水后處理。凡處理部位,應及時貼掛雙層濕草袋(麻片),水泥砂漿凝固后,專人澆水養(yǎng)護不得少于7晝夜。
4.2 抹灰裂縫措施
(1)基層處理:抹灰前應認真清除基層上的油污、灰渣、浮塵,油污可以用10%的燒堿溶液清洗,清除后用清水沖干凈,松動的灰渣及浮塵用硬笤帚清掃干凈
(2)基層磚墻應提前潤透:準備抹灰的墻面,應提前2d灑水濕潤,濕潤深度不小于50mm,杜絕隨潤隨抹灰或完全不濕潤就抹灰的現(xiàn)象
(3)砂漿配合比:所用水泥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為宜,水泥安定性必須合格,砂子使用時應過篩,篩孔3mm,底層、中層抹灰砂漿配合比為水泥:石灰膏:砂子=1:1:6,面層砂漿配合比為水泥:石灰:砂子=1:0.3:3,中層灰漿稠度70~80mm,面層灰漿稠度100mm。
(4)隔夜灰:隔夜灰包括已硬結的灰漿,不論抹什么墻都嚴禁使用,對打掃不下的灰渣嚴禁過篩后代砂使用。
參考文獻:
[1] 彭圣浩.建筑工程質(zhì)量通病防治手冊(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
[2] 向華.商品混凝土質(zhì)量控制[J].建筑,2003(9).
[3] 鄭衛(wèi)斌.住宅樓地面現(xiàn)澆板裂縫的防治措施[J].建筑,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