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芳
摘 要:針對昆北油田勘探目標和測井需求,在前期消化資料和預研究基礎上,明確勘探中測井油藏評價遇到的主要問題,即構造油藏重點為過渡帶和油水界面的落實、巖性油藏重點為儲層下限和油層分布規(guī)律認識;深入分析測井響應及“四性”關系特征,充分利用油藏地質、試油、取芯等信息資料,進行儲層分類、油水層識別方法研究,進行泥漿侵入研究提高飽和度計算精度,制定各區(qū)塊有效厚度下限標準。
關鍵詞:四性關系;試油;取芯;儲層分類昆北油田
1 地質概況
昆北油田位于盆地南緣昆侖山前,東西長約120km,寬約10~30km,面積約2000km2,昆北油區(qū)可分為三塊,切6區(qū)E31油藏位于平面西區(qū)的北傾斜坡背景上由反沖斷層控制的斷背斜構造。切6井區(qū)分兩套開發(fā)層系:上部下干柴溝組下段(E31)為第一套層系,路樂河組(E1+2)為第二套層系。切6區(qū)E31油藏埋深1671.8-1843.2m,油藏中部海拔1460m,單油層厚度在1.2m~25m,平均單層厚度為4.9m??v向上共有13個含油小層,Ⅰ-12為主力小層。切6區(qū)E31儲層巖性主要為巖屑長石砂巖及少量的長石砂巖,巖性較細,主要為細砂巖、極細砂巖。巖石膠結類型以孔隙型為主。孔隙度平均為16.1%,滲透率平均為27mD。
2 巖石物理研究
2.1 巖性基本特征
巖心分析及薄片資料表明,昆北油田切6區(qū)塊E31油藏巖性剖面為砂泥巖,儲層巖性以細砂巖、細粉砂巖為主;儲層泥質含量低(321個樣品),一般低于6%,平均為3.8%。碎屑礦物成份以陸源石英和長石為主,巖屑成分主要為淺變質巖和碳酸鹽巖碎屑。雜基和膠結物含量總體上較低。
2.2 物性基本特征
切6區(qū)塊E31油藏儲層孔隙度變化范圍6-22%,峰值集中在12-18%,平均為14.5%;滲透率變化范圍0.01-230.0mD。峰值集中在10-100mD,平均為30.3mD;儲層孔滲關系較好。
2.2.1 巖性-物性-含油性特征
切6區(qū)塊E31油藏不同巖性平均孔隙度與滲透率分布直方圖。根據物性分析及巖心描述資料:中粗砂巖、中砂巖、中細砂巖、細砂巖物性最好,粉砂巖以上顆粒粗細對儲層物性影響不大,粉砂巖物性要差于粗顆粒儲層的物性;膠結物含量影響儲層物性,膠結物含量越高儲層物性越差;結合巖性特征研究,E31油藏儲層主要以物性好的中細砂巖、細砂巖為主。
2.2.2 巖性-物性-含油性-電性特征
Ⅲ-4小層,1710.9-1735.1m井段,巖性為中細砂巖、細砂巖,含油級別分別主要為含油、油浸級別,平均有效孔隙度為16.8%,平均空氣滲透率為47mD。其電性特征為雙側向高值,且有幅度差,感應電阻率8.0-20.0Ω·m,自然電位明顯負異常,自然伽瑪?shù)椭担ú糠志沃懈咧凳鞘軒r屑中變質巖含量的影響,不是泥質含量影響),聲波時差251us/m,補償密度2.436g/cm3,測井解釋含油飽和度73.5%,解釋為油層。常規(guī)試油,日產油36.03m3,不產水。由此可見該區(qū)“四性”關系有一致的變化規(guī)律。
2.3 儲層孔隙結構研究與儲層分類
2.3.1 儲層孔隙類型
切6區(qū)E31儲層以原生孔隙為主,原生孔隙所占比例大于85%,另有少量溶孔、粒內縫??紫督Y構屬于中細孔中細喉型。顆粒分選性中好為主,磨圓度次棱。接觸方式以線為主,膠結類型主要為接觸和壓嵌。
2.3.2 孔滲特征與儲層分類
結合產能、壓汞資料分析,根據儲層孔滲特征,將儲層分為四類:Ⅰ類儲層以中砂巖、中粗砂巖、中細砂巖、細砂巖為主,孔隙度>15%,k>25mD,自然高產(大于15t);Ⅱ類儲層以中砂巖、中粗砂巖、中細砂巖、細砂巖為主,細砂巖含量增多,孔隙度12~15%,k:2.5~25mD,自然工業(yè)產能;Ⅲ類儲層以細砂巖為主,孔隙度8~12%,k:0.5~2.5mD,自然低產,壓裂后可達工業(yè)產能;Ⅳ類儲層以粉砂巖為主,孔隙度<8%,k<0.5mD,一般試油為干層。
2.3.3 毛管壓力資料儲層綜合分類
根據巖性、儲層宏觀物性及微觀毛管壓力特征,結合產能,將儲層分為四類。
2.3.4 常規(guī)測井孔隙結構分類
在孔滲特征分類、毛管壓力曲線分類的基礎上,對測井曲線進行分析,總結反映孔隙結構特征敏感曲線進行孔隙結構定性分類,結果如表2-2所示。交會圖技術是測井評價中最有效的油氣層定性-半定量識別技術之一。它利用測井原始信息或計算信息兩兩組合而形成交會圖,根據交會圖中數(shù)據點的分布規(guī)律來進行油、水層判別。根據試油試采資料,建立切6井區(qū)E13油藏常規(guī)油水識別圖版和基于泥漿侵入特征的識別圖版(19口井120層,其中試油17層)。
3 結論
①明確了切6區(qū)E31油藏(構造和構造-巖性油藏)測井響應的控制因素,建立不同層位的油層測井識別圖版與基于油藏模式和控制因素的針對性測井識別方法和解釋標準;②開展了基于巖石物理研究基礎的“巖心刻度”測井精細解釋:a.儲層參數(shù)建模;b.儲層分類;c.不同儲層巖電參數(shù)確定,d.泥漿侵入對電測井的影響規(guī)律與校正方法;建立了不同油藏模式下精細的含油飽和度評價方法與流程。
參考文獻:
[1]王建,梁文川,龔鑑銘,等.坪北油田延長組儲層巖石物理相分類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