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哲
對“學困生”的轉化教育工作,是我們平時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一個班級里,“學困生”往往是教師、班主任教育教學工作中付出精力最多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說,班主任管理一個班,大部分心思和時間都用在了“學困生”的身上:經(jīng)常遲到的有他們,課堂上無所事事甚至交頭接耳的是他們,天天被催促著交作業(yè)的也是他們。
但令人遺憾的是,對他們的轉化教育并未見成效,究其原因是沒有做到有效地關注這些“學困生”。那么,如何做才能有效呢?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注重針對性,更關注學生能否從心里接受。換言之,對“學困生”的轉化,我們不僅要有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還必須有“十八般武藝”的行為指導、規(guī)范甚至必要的制約、懲戒等。
“學困生”的產(chǎn)生原因
家庭
家庭中,父母或者孩子的爺爺奶奶如果對孩子“溺愛”,什么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久而久之,生活學習中一旦遇到哪怕一點點的困難,他們都有可能不屑一顧,這樣就養(yǎng)成了孩子懶惰散漫的性格。如果孩子父母胸無大志、工作懶散、生活平庸、言語粗俗,這些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會有高追求嗎?特別是現(xiàn)在離異家庭較多,有些孩子失去家庭溫暖,心靈遭到創(chuàng)傷,情感變得失落。總之,這樣的家庭使不少孩子漸漸成為學校中的“學困生”。
個人
個人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學生結交了不求上進、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甚至經(jīng)常打架斗毆的不良少年為朋友,自己也會慢慢染上社會惡習,成為“學困生”;還有的是孩子自身體質較弱或身體某些方面有疾病,導致學習成績不佳;也有可能是個別學生反應遲鈍,接受能力較差,學習成績落后。
學校
學校也存在導致“學困生”出現(xiàn)的原因。一個班里每個學生的情況不一樣,可我們教學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各個學生的基礎明顯有差距,可是教學又往往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方式,只能使學生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平時在學生排位,課堂提問,班干部的配置等問題上,有些學生很自然地被邊緣化了。
轉化“學困生”的對策
多給“學困生”一些關愛
真誠的關愛,是轉化“學困生”的一劑良藥。班主任要從內心真誠地給他們心靈上的呵護,幫他們樹立做人的尊嚴。這種關愛要自然而然地去做,不能讓他們覺得教師對他們是以另一種形式的“另眼相看”。比如,早晨遲到了可用理解、關愛、委婉的語言跟他們聊:“昨天晚上作業(yè)寫得是不是很晚,早上起不來?”而不是用訓斥的語言或者簡單地命其在門外罰站,學生在教師真誠的教導下,第三次基本會改正。不能改正的則讓他們給教師一個理由,順著他們給的理由再往下談,或許他們有意想不到的苦衷,需要有人傾聽,班主任就是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傾聽者乃至成長的輔導者、快樂的分享者,成為學困生最信任的人,有時候傾聽比大堆的說教益處更多。
善用集體的力量
“學困生”每天與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所以,班集體輿論引導的力量是巨大的,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對某一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引導“學困生”有榮辱感,有上進心。比如,每一次考試后,特別注意“學困生”有哪些進步的地方,大張旗鼓地表揚,要讓他們感到自豪,引導他們更努力去爭取其他地方的進步。這一部分“學困生”有時文化科成績不好,但可能其他領域會很好,如體育,在開運動會時就可以特意安排他們多一些項目,讓其在同學們的掌聲與目光中成為“英雄”,這必將極大地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有班級活動時,讓這些“學困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有事做,讓他們有一種被班主任重視的榮耀感,進而增強其自信。再者,每半學期就組織一些評比,不僅照顧優(yōu)秀生,更關注“學困生”,如評比“文明標兵”“衛(wèi)生標兵”“安保標兵”“進步標兵”等,獎狀雖然沒有很大金錢上的價值,但其鼓勵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當然,我們可能在做了很多工作后,卻發(fā)現(xiàn)這些“學困生”依然是“學困生”,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學困生”的教育很難一勞永逸,相反,可能是一個反復、長期的教育過程。我們的班級工作應該容忍“學困生”一次次地“舊病復發(fā)”,要充滿熱情和信心地鼓勵他們一次次戰(zhàn)勝自己,并引導“學困生”從自己“犯錯周期”的逐步延長或者錯誤程度的逐漸減輕過程中,看到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并從體會進步的快樂中增強信心。
結語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shù)上表現(xiàn)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xiàn)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xiàn)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币虼耍覀儾粦摪选皩W困生”看做思想品德壞、學習成績差的群體,而應該把他們視為一個個具有豐富而獨特精神世界的“個體”,如果我們能這樣認識并為之而努力,我們在關注“學困生”成長的道路上就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