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中圖分類號:G6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1-0249-01
讀后感是常用的應用文體,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顧名思義,也就是讀后把具體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它是小學階段習作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過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打磨、一次次總結,最后,終于得出以下幾條指導經(jīng)驗,希望能與同行們一同分享、探討。
1.選:即選好讀后感的題目
如果直接寫上:讀xxx的讀后感,或直接寫“讀后感”,這樣的題目讀起來甚是平淡,無法吸引讀者的眼球。于是,我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抓住文本中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從而把它提煉出來做題目,如:學了《匆匆》這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要珍惜時間,要做時間的主人,要與時間賽跑……于是我順勢引導,如果把你們的感受,用做寫讀后感的題目,你們該怎么選題?孩子們經(jīng)過交流討論,于是形成了:做時間的掌控者——讀《匆匆》有感;珍惜時間,從現(xiàn)在做起——讀《匆匆》有感;別再虛擲光陰,折損生命——讀《匆匆》有感……這些題目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還能抓住寫作重點,吸引讀者的眼球,真可謂一舉多得!
2.介:即介紹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
這部分的當然是越精煉越好,千萬不可喧賓奪主。因為這部分不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只是為下文的寫作起鋪墊的作用,這部分的要求,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是文中的略寫部分,切不可寫成復述課文的內(nèi)容。如:在學生預習完《頂碗少年》這課后,我順勢引導:誰來挑戰(zhàn)下簡潔明了地介紹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只見一學生答道:文中寫了頂碗少年在一次雜技表演中連繼兩次失敗,這意外的失誤令他手足無措。后來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下,少年沒有退縮,鼓起勇氣,堅持表演,終于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的故事。學生回答完后,我是這樣評價的:你把頂碗少年從失敗到成功過程中的有毅力、敢拼搏的事件概括出來了。介紹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應該這樣“簡潔明了”,不超過一百字。當然,介紹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清楚,而不是寫出課文的中心思想或表達了什么情感。
3.感:即讀后的感想
這是寫讀后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為了使文章有吸引力,單是用一個思想來統(tǒng)領全篇還是不夠的;還必須使全篇滲透一種感情。”因此,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必須做好:
(1)感點的選擇:教師要引導同學們潛心讀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點很多。如:針對原文的中心思想,針對某一個精彩片段,針對某個人物或事物的特點均可以寫成讀后感,這便要求學生在眾多的感點中選擇好自己所要表達的感點。
(2)感點的表達:在學生選擇好了感點之后,如何進行自己的真情表達呢?這對,教師就要讓學生清楚地明白: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否則便“畫蛇添足”。因此,當同學們找到了自己感受深、角度新、立意強、寫起來最順暢的感點后,便把它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再加以論證。這樣一來,便很容易讓讀者明了你想表達的情感。如:我的學生在讀完《魯濱孫漂流記》一文后,是這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魯濱孫這種剛強堅毅、樂觀向上,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精神,難道不正是我們所要學習的一筆精神財富?一學生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整本書的閱讀后,是這樣陳述自己的感受的:人生猶如煉鋼!是沒有什么捷徑可走的,“鐵”變成“鋼”,只有一種途徑——就是煉!所謂的“煉”就是經(jīng)過不斷的磨煉!
4.議:即對表明的觀點展開議論
這部分能增強所表述的觀點的說服力,做到以理服人,正如俗話所說:以勢服人口,以理服人心。如:學生在學完《凡卡》這課時,對凡卡的悲慘命運展開議論:如果你是凡卡,你能接受這樣的毒打嗎?不,我不能!因為我是溫室里的花朵;如果你是凡卡,你能忍受這沒日沒夜地干重活嗎?不,我不能!因為我是獨生子女,從來沒有干過重活;如果你是凡卡,你能忍受同樣是來自學徒的人的欺凌嗎?不,我不能!因為我沒有像凡卡一樣的強大的忍受力……這樣一來,便能激起讀者對凡卡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以及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無限珍惜。
5.聯(lián):即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這一部分是寫好讀后感的重中之重,也是文章的詳寫部分,想讓自己表述的觀點更有真情實感,富有時代氣息,就可以聯(lián)系自身,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象。只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更真實、更有說服力,更能打動讀者,因此,在引導學生寫“聯(lián)”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1)積累素材,引用名人的故事,廣播新聞等人手:這樣一來,便不會使文章泛泛而談,為證明你所表述的觀點,提供了更有力的論據(jù),使你的文章更加厚實,更具有說服力。如在學完《匆匆》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的:讓學生課后搜集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課上,學生興趣盎然地匯報了魯迅、愛迪生、巴爾扎、莎士比亞等視時間如生命的故事,而這些事例正為你所表達的觀點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聯(lián)系自身,從小處著手,層層論述:還是以《匆匆》為例,我讓學生說一說:學完這課,你該如何珍惜時間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便議論開了。一學生道:“人生就是一個沙漏”要好好地珍惜時間,給自己制定一份學習時間安排表,并嚴格執(zhí)行。又一學生寫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列舉了自己在學習時,做不到專心致志浪費時間的事例,從而自我醒悟道:浪費時間,無異于在透支青春,空耗生命。通過這樣有理有據(jù)的論證,論點便更鮮明,更有說服力了,因而,“聯(lián)”這部分同時也具有“濃墨重彩”的一面。
6.總:即提亮全文.升華情感
這部分的內(nèi)容要注意回應前文,表明觀點??梢蕴岢鱿M?,發(fā)出呼吁;可以寫上讀后的啟示。總之,不管學生采用什么方式來結尾,都必須為提亮全文,升華情感服務,須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如一位學生在讀完《給予是快樂的》這篇文章后,是這樣收尾的:愛,給予了我們溫暖;愛,給予了我們力量;愛是偉大的、寬恕的、包容的;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溫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快樂,讓我們在愛的藍天下自由自在翱翔吧!
總之,在指導學生寫讀后感時,上文的二至五的順序并非是一層不變的,應該根據(jù)寫作的需要,融會貫通地加以靈活運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寫好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