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燕芳
和音樂中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書畫布局中虛實相生的技法、戲劇表演中靜場的安排、電影中定格的運用一樣,作為成熟的教學技巧,課堂教學中留一點“空白”也是不可缺少的。留“空白”是運用含蓄的方法,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一些思考余地的教學技巧。課堂教學中的“空白”是學生思考的孕育期,容易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課堂教學中的“空白”,有助于學生對前期學習知識的鞏固,減少其對后期學習知識的干擾;課堂教學中的“空白”,可以讓學生消除心理疲勞,從懈怠中重新生長出積極探究的力量和動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時刻?!蹦敲?,在課堂教學中什么時候留“空白”最佳呢?
1 提出問題后要留“空白”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一點“空白”,讓學生去回憶、去分析、去思考。所留的“空白”要根據問題而定長短,較簡單的問題“空白”要少一點,較難的問題“空白”要長一點,思維性較強的問題,要給學生留夠“空白”,讓他們能充分思考,有思維創(chuàng)造的余地,討論研究的時間。
如在教“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時,我一出示“26+8=?”,很快就有學生舉手要求回答,我并沒有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因為此時大多數學生還正在思考,不能打亂他們的思路,等大多數學生都舉手要求回答時,才讓學生一一說出他們的想法。有的說“先把8看作10,26+10=36,再減去2等于34”;有的說“把8分成4和4,26+4=30,再加4等于34”……由于我留夠了“空白”,讓學生充分思考,因而得出了多種計算方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求異創(chuàng)新的能力。
2 知識需要辨析時要留“空白”
在數學學習中,往往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以理解,而有些概念很相似,很容易使學生模糊。遇到這些情況,教師自己不要急于給學生講解,而要留下一定“空白”,讓學生去比較,去辨析。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要比教師直接講解的效果好。
如“整除”和“除盡”學生常常認為是同一個概念,在運用中許多學生感到模糊,容易出現錯誤。我在課堂上沒有直接講解這兩個概念,而是先出三道題讓學生做一做:1、10÷5= 2、2.5÷10= 3、2.5÷0.4= 做好題后留下“空白”,讓學生進行思考:哪道題是“整除”?哪道題是“除盡”?“整除”和“除盡”有何異同?學生經過觀察、比較、討論,找出了整除和除盡之間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學生通過對概念的比較、探索,模糊消除了,概念準確掌握了,并都靈活運用概念解題了。
3 出現錯誤后要留“空白”
在課堂聯系中,學生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指出糾正,應在此時留一點“空白”,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冷靜三思,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在靜悄悄地氣氛中找問題,查原因,糾錯誤。其實,“錯誤”既是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反饋,又是教師調控教學方式的重要依據,可以說,“錯誤”是一種值得挖掘的教育資源。
4 發(fā)現獨特思路時要留“空白”
在數學教學中,常常發(fā)現對于某個問題個別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路,這時教師也要給學生留出適當的“空白”。因為,獨特的見解和思路往往是個別學生的想法,留出一定的“空白”,讓全體學生去想一想,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這樣將會使獨特的思路為大家接受,達到共識,對學生思維的變通起著積極的作用。
如在學習了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7.3÷4+2.7×0.25,我一出示題目,學生毫不猶豫就在作業(yè)本上計算起來。我巡視著,學生千篇一律都等于1.825÷0.675,得到2.5.我正準備講解時,發(fā)現一位學生正使勁擦去原來的算法,又埋頭寫了起來。我不動聲色地走到他身邊,發(fā)現他正用與眾不同的方法計算著。講解時,我把他的算法寫在黑板上:
7.3÷4+2.7×0.25=7.3×0.25+2.7×0.25
=(7.3+2.7)×0.25
=10×0.25
=2.5
我沒有作任何評價,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學生通過這短短的“空白”,不但理解這種比較簡單是方法,而且提出還可以把“0.25”轉化成“÷4”再進行簡便計算。這一“空白”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留點“空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但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再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安排。一會兒讓學生熱烈地討論,一會兒又讓學生靜靜地思考。討論時課堂上生動活潑。深思時,課堂上鴉雀無聲。學生的學習過程始終處于積極狀態(tài)。當然也要注意到“空白”在一節(jié)課中切忌頻繁使用,以免造成教學節(jié)奏松散,進而阻礙學生思維。
(作者單位: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