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豪,王前進
(1.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河南洛陽 471000;2.中國汽車工業(yè)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113)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農業(yè)、紡織、建筑、武器、冶金、科學技術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鑄造生鐵和生鐵煉鋼技術的發(fā)明,促進了鑄鐵在中國的應用。當中國步入鐵器時代之初,冶鐵技術便快速發(fā)展起來。戰(zhàn)國和兩漢時期,鐵犁和牛耕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鐵兵器制造也得到蓬勃發(fā)展,此后中國冶鐵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頂尖水平,直到西方工業(yè)革命爆發(fā)。
人類最初認識鐵是從隕鐵開始。1972年,在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1](圖1),經分析鑒定,鐵刃中所含的鎳達6%,并出現(xiàn)了分層高鎳偏聚現(xiàn)象[2](圖2),這種現(xiàn)象只能在冷卻極為緩慢的天體中才能發(fā)生,另外,鐵刃中不存在人工冶鐵所具有的夾渣,因此能夠肯定銅鉞的刃用的是隕鐵。
人類對鐵的冶煉,從認識鐵礦石開始。鐵元素(Fe)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元素之一,僅次于氧、硅、鋁而居第四位。鐵元素在地殼中以鐵礦石的形式存在,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菱鐵礦等,在地殼中含量為4.75%。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季墓,出土了一件迄今為止我國內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鐵的實物——玉柄鐵劍(圖3),年代為西周末。中國古代冶煉技術在春秋以前,一直處于比較原始的“塊煉法”,采用木炭作燃料,熱量少,又因爐體小,鼓風設備差,爐溫上不去,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所以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稱為“塊煉鐵”。這和古代西亞、北非等地冶鐵技術基本相同,有專家認為中國早期的“塊煉鐵”技術是由西方傳入的,但這些地區(qū)就此停步在“塊煉鐵”階段,而我國的冶鐵技術最遲從春秋中期已開始使用鑄造技術,即將鐵礦石加熱到熔化狀態(tài),得到高溫液態(tài)鑄造生鐵。
圖1 鐵刃銅鉞
圖2 高鎳偏聚
圖3 玉柄鐵劍
鑄造生鐵的獲得得益于新石器龍山文化時期高超的制陶及燒窯技術,其后青銅器制作技術最發(fā)達的商周時期,已使用熔煉溫度可達1000℃以上的豎型爐。在洛陽市郊北窯村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最早的豎型爐,經考證屬西周時期的煉銅爐殘體,并發(fā)現(xiàn)有呈90度角的風口4處??梢哉J為早在3000年前我國已有豎型高爐的雛形,為熔煉鑄鐵打下了基礎。生鐵冶煉原理是,將鐵礦石和木炭在高溫下加熱,使鐵礦石還原成液態(tài)鐵的冶金過程。在加熱過程中碳(C)與氧氣(O2)的燃燒產物一氧化碳(CO)將鐵礦石中的Fe3O4或Fe2O3還原得到鐵(Fe),由于鐵(Fe)吸收了碳(C),成為鐵碳合金,降低了鐵的熔點(純鐵熔化溫度1535℃),當含碳量達到4.3%時,熔點降為1146℃。采用豎爐熔煉鐵礦石,當爐內溫度達到1146℃以上時,鐵開始熔化成為液體。鐵水比重大沉在爐底,雜質比重輕浮在表面,通過撇渣器輕松去除大部分雜質,鐵水則從下部出鐵槽流出,冷卻后形成鑄造生鐵錠。這個過程和現(xiàn)代鑄造生鐵的工藝過程幾乎是一樣的[1](圖4)。洛陽博物館展出的一件戰(zhàn)國時期鐵足銅鼎,其鐵足應為鑄造而成(圖5)。
圖4 現(xiàn)代高爐生產鐵水示意圖
圖5 洛陽出土戰(zhàn)國鐵足銅鼎
古代工匠對于鑄造生鐵的認識是從白口鐵開始的。白口鐵以滲碳體為基體組織,性脆、硬,古人稱之為“惡金”,西方對鑄鐵的認識因此止步于此。而我國工匠發(fā)展出成套熱處理技術,將生鐵送入退火爐中二次加熱,通過控制加熱溫度和時長,使白口鐵中的化合碳以石墨形態(tài)析出,石墨具有潤滑效果,能有效緩沖機械載荷,如果石墨的形態(tài)為團絮狀或球狀,還能極大的降低石墨對基體的切割作用,改善鑄鐵件機械性能,達到柔化鑄鐵的效果。經過退火熱處理柔化后的鑄鐵即為可鍛鑄鐵,根據(jù)熱處理方法的不同,分為斷口呈白色的白心可鍛鑄鐵和斷口呈灰黑色的黑心可鍛鑄鐵??慑戣T鐵并不是可以鍛造的意思,是指這種鑄鐵件具有一定韌性和塑性,古代也稱作“韌性鑄鐵”。洛陽水泥廠出土的戰(zhàn)國鐵鏟[1](圖6),經金相檢測,退火完全,析出團絮狀石墨,是典型的可鍛鑄鐵。根據(jù)以往的認識,白心可鍛鑄鐵是18世紀法國人熔煉出來的,被稱為“歐法”;黑心可鍛鑄鐵是19世紀美國人熔煉出來的,被稱為“美法”。其實在戰(zhàn)國早期,我國就已經發(fā)明并使用了可鍛鑄鐵。
圖6 洛陽水泥廠出土戰(zhàn)國鐵鏟(團絮狀石墨)
戰(zhàn)國時期與可鍛鑄鐵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金屬型,金屬型澆注使得鑄件表面冷卻速度快,形成白口鐵,由于鐵碳合金中的碳還沒有來得及石墨化析出,這為下一步可鍛化處理做好了準備,所以金屬型的出現(xiàn)是可鍛鑄鐵生產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西漢中期以后逐漸發(fā)展出“炒鋼”技術,打通了生鐵、鋼、熟鐵之間的界限。通過對塊煉鐵的鍛打去渣后也能得到了熟鐵,熟鐵質軟,后期需要在炭火上高溫反復鍛打滲碳,增加表面硬度才能使用,而且鍛打滲碳處理的工件表面含碳量不均勻,有時會含有大塊夾渣。要想消除這些現(xiàn)象只能增加鍛打的次數(shù),稱為“百煉鋼”,但這個過程耗時費力,生產效率太低?!俺翠摗奔夹g的發(fā)明,解決了這些難題。先熔煉鑄造生鐵,再對含碳量高的鑄造生鐵進行脫碳處理,當含碳量<2.11%時就成為鋼,含碳量<0.1%時為熟鐵,通過調節(jié)碳在鐵中的含量,就可以制造出不同用途的工件。將鑄造生鐵加熱到半熔化狀態(tài),通過不斷翻滾生鐵和加大鼓風量,使空氣中的氧氣和生鐵充分接觸,氧和碳結合過程是放熱并實現(xiàn)脫碳的過程,而鑄造生鐵中的碳也不再以石墨形態(tài)析出。通過控制鼓風量和攪拌時間可以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鋼材。這個先煉鐵后煉鋼的生產過程奠定了現(xiàn)代煉鋼技術的基礎。另外,通過退火處理也可以得到鋼,鑄件在退火爐中以氧化氣氛加熱,氧和碳結合達到脫碳的目的。
在“炒鋼”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明出“灌鋼技術”。最早記載此項技術的是南北朝時期陶弘景“雜煉生钅柔以作刀鐮”,其原理是將生鐵和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加熱到生鐵熔點以上,得到所需性能的鋼的技術。據(jù)《北齊書.綦母懷文傳》記載,生活在東魏、北齊的冶金大師綦母懷文造出“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shù)宿則成剛”,然后“以柔鐵為刀脊,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這種刀能“斬甲過三十札”。首先,綦母懷文選用品位比較高的鐵礦石,冶煉出優(yōu)質生鐵,然后,把液態(tài)生鐵澆注在熟鐵上,經過幾次熔煉,使熟鐵滲碳成為鋼,由于是讓生鐵和熟鐵“宿”在一起,所以煉出的鋼被成為“宿鐵”,這采用的就是“灌鋼技術”。而“浴以5牲之溺,淬以5牲之脂”說明綦母懷文已經熟練使用淬火熱處理技術。中國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使用了淬火技術,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般都是用水作為淬火的冷卻介質。雖然三國時的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經認識到:用不同的水作淬火的冷卻介質,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仍沒有突破水的范圍。而綦母懷文則實現(xiàn)了這一突破,他在制作“宿鐵刀”時使用了雙液淬火法,即先在冷卻速度大的動物尿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卻速度小的動物油脂中淬火,這樣可以得到性能比較好的鋼。雙液淬火法,即在工件的溫度比較高(400~650℃)的時候,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快的淬火介質,以保證工件的硬度;而在溫度比較低(200~300℃)的時候,則選用冷卻速度比較小的淬火介質,以防止工件開裂和變形,使其有一定的韌性。雙液淬火法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淬火工藝,這在當時沒有測溫、控溫設備的條件下,完全依賴經驗操作,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最重要的是,制作寶刀不再通過“百煉鋼”這種耗時費力的方法而獲得,提高了高質量武器的制造效率。
古代西方國家在偶然的情況下也會得到高溫熔化的鐵水,可冷卻后的生鐵脆、硬,不好利用,于是放棄了進一步的探索。而我國工匠鍥而不舍,細心探索,不斷改進鑄造設備的同時,發(fā)展出一系列熱處理工藝,以及“炒鋼”、“灌鋼”技術,使得生鐵成為鐵器時代最富有競爭力的材料。先秦時期,中國鐵制工具、農具、武器便傲居世界頂峰。生鐵技術的西傳,促進了中世紀后期歐洲的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工業(yè)革命的物質基礎。而工業(yè)革命之后,我國鑄造及鋼鐵工業(yè)反而落后于西方,不得不令人感嘆。通過回顧歷史,學習古人的智慧,重拾文化自信,堅定實現(xiàn)鑄造強國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