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回到老家鄉(xiāng)下,味蕾腸胃等等仿佛調(diào)至食素模式,見肉食反而沒有太大的食欲了。甚至,一個月不吃肉,也不想。返回城市,則這種感覺隨即消失。偶爾吃素,感覺菜也不對,油也不對。當然,也偶爾在某個餐廳吃個像鄉(xiāng)下素菜的菜,會夸張地認為它就是自己稀罕之極的東西,陜西話說:罕想得很。
這是很奇怪的。
有機會去吃素食和素食宴,席間即便有松茸、竹蓀等等據(jù)說是很名貴的食材,其烹調(diào)方式也耗材費時,器皿也講究,說道兒更多,但從未認為哪個菜好吃。反正也不太難吃。但讓人吃完,下回還惦記的素食,一樣也沒有。
小時候缺肉吃,喜歡到親戚家去,多半因為親戚家“過事兒”,紅白喜事,多少都有肉吃。看評劇《楊三姐告狀》中的一個情節(jié):楊二姐被高家害死,高家為掩蓋真相,還大操大辦喪禮,親友紛紛前來吊喪,一中老年婦女進門就張嘴嚎啕:我地……她剛一張嘴,被支喪的禮節(jié)性一勸,便即刻止住聲,連那句拖腔的后半截都舍不得放出來,直接接話茬兒:哪兒吃去?(唐山話)想必中國北方農(nóng)村,從前都差不多。陜西人吃飯,有了油潑辣子,就等于有了菜。對有人來說,這個比肉還好吃。我們鄰村有個農(nóng)民,有一年油菜豐收,多分了幾斤菜油,一天雙手拿著夾了油潑辣子的白饃,邊吃邊感嘆:你說咱毛主席是不是成天都吃油潑辣子哩?哎呀我想恐怕毛主席家里的油潑辣子用老甕盛哩……老甕,就是那種能裝十擔水的大缸。
中國歷史上,是以素食為主的。治家嚴謹?shù)氖看蠓?,必令家中飲食菜不兼味,即沒有那么多菜。最愛吃、享有千古美食家盛名的蘇東坡,在黃州時,一餐飯就一個菜。明朝進士張繼孟,年過五十即致仕,在老家灌園種菜,許多人仰慕他,前去拜訪,他也只是用園子里的兩樣素菜招待,哪怕是朝中的顯赫高官,也一樣。人人卻都因為能吃上張繼孟的一餐素食而自豪。
我喜歡吃肉,但對素食一點都不反感,更不怕沒肉吃。只要是鄉(xiāng)下那種做法,可能半年一年不吃肉,我也沒問題。鄉(xiāng)下的做法,其實是很樸素的做法,就是把素菜當素菜做。城市里的素食餐館,非要把素食當肉食做,那種模仿肉的做法、一定要追求肉的味道口感的做法,我不喜歡。鄉(xiāng)下的做法,是守本分的做法,其意念行為也是樸素的;而城市里素食餐廳的做法,是非分的、不樸素的做法,是奢靡的、僭越的做法。所以,我不承認他們是素食館。
見不少名人玩兒全素婚宴、放生秀什么的,豪言壯語說什么傳播環(huán)保理念云云,媒體大肆報道起哄,民眾翹首觀瞻,令人惡心——觀其婚禮前后的各種炒作,各種炫耀,非要把婚禮設在類似三亞等等海濱度假酒店、直升機、游艇、豪車,貌似紙包紙裹得秘不示人,又時時刻刻生怕全世界不知道,其所謂婚禮,何其輕薄無禮,不中不西,不夏不夷,無儀無節(jié),渾身上下哪一樣不是消耗資源來的?價值數(shù)十上百萬元的婚紗你穿幾次?還玩兒素食婚宴秀!
素,應該是簡單簡樸,而非無肉的奢靡。
這種無肉的奢靡素秀,讓人想起前些年一個熱詞“低碳”,一說要低碳,一下子,所有正高碳地活著人仿佛全明白了啥是低碳似的,又紛紛秀低碳——用更加高碳的方式去秀低碳;
后來又說要限塑,又用比制造塑料袋更耗費資源的材料去制造塑料袋的代用品;
從前去外地探親訪友,帶點土特產(chǎn),現(xiàn)在物流發(fā)達,到處都有相同的東西,物流使地域差別消失,特產(chǎn)不特,土產(chǎn)不土,物流使資源能源也消耗得太快,不斷刺激并助長人非分的物欲;
從前人有四季常服,有的服裝一穿半輩子,有的甚至傳代。現(xiàn)在講究時裝,衣服稍感不夠時尚,即輕易拋棄;
現(xiàn)在又流行電商和快遞,每次打開快遞送來的一個小東西,層層剝開那厚厚的包裹,都感到自己在作孽……
這一切,哪一樣是素?就跟喝茶的一樣,開著空調(diào)、聽著古琴,穿著制作考究費時費工的棉麻中式服裝,熱水滌器,反復沖洗涮燙跟報仇雪恨似的,最后嘬那么一小口兒,這能是素?
別逗了!
有識之士評論道:老君祖師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彼氐谋疽馐菦]有染色的生絲,現(xiàn)其本真,守其純樸,才是素啊。搞比有肉還奢靡的全素婚宴,婚禮上秀放生,子曰:“索隱行怪,吾不為之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