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常采用“對話”的形式,使用語言交流,伴隨著邏輯和理性思維的碰撞,產(chǎn)生奇妙的火花。而作為傳承人類思想文化的載體,音樂之間的“對話”也是如此精妙。
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中,作者將管風琴與時鐘并稱為工業(yè)革命前兩大最復雜的機械設備。管風琴歷史悠久、受眾廣泛,其他樂器遠不能及。管風琴的即興演奏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從十六世紀起,威尼斯、米蘭、博洛尼亞、羅馬和那不勒斯等城市的教堂紛紛建造了管風琴,同時,富有音樂天賦和想象力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過程中,管風琴逐漸建立起作曲體系,推動音樂體裁多元化的發(fā)展。
本期唱片收錄的作品均為兩架管風琴或鍵盤樂所作或改編,由兩架管風琴演釋,呈現(xiàn)了在歌劇的影響下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的演變進程。兩架管風琴在交替演奏時從繁復的復調(diào)織體中汲取靈感,通過格里高利圣詠的調(diào)式變化、音樂發(fā)展的暗示鋪墊等細節(jié),形成了兩架管風琴之間的“對話”。
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自六歲開始跟隨父親、被譽為“羽管鍵琴大師”的巴托洛梅奧·凱魯比尼學習音樂,并學習對位法和戲劇風格,十三歲便創(chuàng)作了數(shù)首宗教作品,被譽為“音樂神童”。1780年,他獲得了托斯卡尼大公的資助,前往博洛尼亞和米蘭進修,其間在米蘭完成了《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奏鳴曲》。兩架管風琴在分別演奏了輕松明快的開場主題之后,開始了精準對位的賦格,聲部線條在嚴謹?shù)膶ξ恢兄饾u發(fā)展壯大,進入一個小高潮。隨后進入下一個歡快的段落,兩架管風琴使用了不同的音色來呈現(xiàn),前者音色類似雙簧管,后者使用類似長笛的音色應答,隨后又不斷進行變換。兩者之間音色、織體、節(jié)奏的動態(tài)對峙競爭逐漸激烈,直到最后主題再現(xiàn),兩者又恢復了統(tǒng)一,協(xié)力并進,樂曲在一段華彩后莊嚴神圣地結束。
意大利“喜歌劇之父”巴達薩里·加盧皮(Baldassare Galuppi)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劇,在宗教作品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奏鳴曲》中展現(xiàn)了輕盈優(yōu)雅的華麗風格。樂曲呈示部始于歡快的舞曲風格,主調(diào)C大調(diào)與屬調(diào)G大調(diào)奠定了明亮活潑的基調(diào),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活潑俏皮。展開部分僅以寥寥幾句陰柔的過渡句帶過,隨即進入再現(xiàn)部,回到主調(diào)省略主部再現(xiàn),結束于優(yōu)雅、明快的主調(diào)。
十九世紀一位佚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為雙管風琴所作的奏鳴曲,與作曲家克萊門蒂和博納齊的作品一同被保存在了米蘭大教堂的檔案館里。在這位匿名作曲家的作品中,呈示部與再現(xiàn)部緊密相連,多采用主調(diào)織體來寫作,形態(tài)各異的主題旋律在兩架管風琴之間來回流轉,婉轉流暢,和聲豐富,情緒飽滿,具有較強的交響性構思。
作曲家、鋼琴家穆齊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早年曾在羅馬師從教堂樂師學習管風琴與和聲,幼年即因演奏管風琴而被譽為神童,九歲時已成為管風琴演奏家。他的《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奏鳴曲》主部為很快的小快板,中部為三拍舞曲的小快板,再現(xiàn)部又回到很快的小快板。作品將他高超的鋼琴語匯寫作技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活潑靈動的主題穿梭于兩架管風琴之間,加之兩架管風琴豐富多變的音色變化,相較于鋼琴的演釋,沖突碰撞更為激烈,音樂形象更為立體、活靈活現(xiàn)。
費迪南多·伯納茲(Ferdinando Bonazzi)是米蘭大教堂的第一位管風琴家,他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奏鳴曲和牧歌都來源于大教堂的檔案館。第一首《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奏鳴曲》屬于華麗風格,優(yōu)雅大方,情緒高昂飽滿。第二首《為兩架管風琴而作的牧歌》包含行板、小步舞曲、快板三個部分,管風琴模仿悠揚的風笛聲,營造出恬靜安逸的氛圍,優(yōu)雅的牧歌風格與前者形成鮮明對比。
博洛尼亞作曲家朱塞佩·布希(Giuseppe Busi)的《四首為兩架管風琴而作奏鳴曲》體現(xiàn)了當時意大利受歌劇影響的器樂創(chuàng)作風格,布希的風格受風琴作曲家弗朗西斯科的影響較深。這四首奏鳴曲用了四種不同的節(jié)拍與速度:第一首奏鳴曲是適度的快板,第二首奏鳴曲是柔板,第三首奏鳴曲是快板,第四首奏鳴曲是廣板。前三首奏鳴曲采用傳統(tǒng)的節(jié)奏與和聲來寫作,管風琴模仿各類樂器音色變化時的織體變化亦是其亮點。而第四首奏鳴曲的主題進展非常柔和,兩者的對話整體呈線性,空靈而透明,間或插入密集的和聲以表現(xiàn)緊張的情緒,引人側耳卻不突兀。
在過去,許多作曲家都曾將交響曲、詠嘆調(diào)等音樂改為雙管風琴版本進行演奏。弗朗西斯科·坎內(nèi)蒂(Francesco Canneti)對威爾第歌劇《阿依達》中的選段《凱旋進行曲》進行了改編,極富浪漫主義歌劇的氣息。與原曲相比更為戲劇化,性格對比也更強烈。雙管風琴版本氣勢宏偉的進行曲在唱片的最后帶來勝利輝煌的結束,也將本張唱片帶入情緒高漲的尾聲。
隨著時代的推進,在歌劇的影響下,器樂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逐漸多元化,管風琴的演釋早已不再限于宗教音樂。兩架管風琴以其無與倫比的寬廣音域與音響效果駕馭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代各種體裁的音樂,兩者之間的“對話”娓娓道來,亙古恒今,是世上不可多得的聽覺盛宴。
畬族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民族特點鮮明,山歌、舞蹈、婚嫁、祭祀等風情習俗古樸深奧,富有情趣,鄉(xiāng)俚民俗純樸熱情。特別是畬族民歌在畬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聞,均以畬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jié)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以歌對話。畬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畬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半p音”是畬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2006年,“畬族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8年8月31日晚,由凌云街道辦事處主辦,徐匯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公室、上海梅隴文化館、凌云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承辦,上海音樂出版社、浙江音樂學院圖書館、景寧浙江畬族歌舞團、吳滌(巴特)民族音樂工作室協(xié)辦的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國樂雅韻”第三十九期“景寧如畫——畬族民歌專場演出”在上海梅隴文化館舉辦?;顒友埩水屪迕窀枋帧ⅰ爱屪迕窀琛丙愃屑壌硇詡鞒腥怂{景芬,“畬族三月三”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藍仙蘭,“畬族彩帶”浙江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藍延蘭,浙江畬族歌舞團,浙江音樂學院聲歌系“畬鳳”女聲合唱團進行演出。演出包含了原生態(tài)傳統(tǒng)祭祀歌舞表演、畬族新創(chuàng)歌曲《山哈人家》、畬族新創(chuàng)舞蹈《鼓棒舞》、畬族原生態(tài)山歌、編織彩帶表演等。
另外,現(xiàn)場還舉行了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杜亞雄編著的《中國民歌鋼琴教程》一書的新書首發(fā)式。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世界音樂學會副會長、新書編著者杜亞雄教授,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費維耀,凌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袁圣華,徐匯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公室主任金志紅,上海音樂出版社市場部副主任李娟出席。
上海音樂出版社歷年來致力于傳承和推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出版了《中國民歌與風土》《中國傳統(tǒng)樂理教程》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徐匯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公室長期承擔著本市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定期舉行各類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音樂講座和音樂會等系列活動?;陔p方共同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音樂文化的初心與責任,在新書發(fā)布會上,上海音樂出版社向徐匯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公室贈予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出版物宣傳基地”的銅牌。
首發(fā)式后,杜亞雄老師對演出進行了現(xiàn)場講解,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整場演出的直播回放。
環(huán)球音樂集團旗下德意志留聲機(DG)成立一百二十周年慶典活動將于2018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太廟音樂會起航。DG藝術家余隆將成為首個在這里指揮的中國人,與上海交響樂團演出奧爾夫的《布蘭詩歌》。這次音樂會距離上次在太廟舉行古典音樂會已經(jīng)二十年之久,當時祖賓·梅塔在這里指揮了歌劇《圖蘭朵》。
2018年6月,音樂總監(jiān)余隆攜手上海交響樂團簽約DG,使上海交響樂團成為了首個由DG全球發(fā)行唱片的中國交響樂團。日前,余隆正執(zhí)棒上海交響樂團在上交音樂廳開始了首張DG專輯的錄制。首張專輯凸顯了跨文化的中西音樂對話,其中既有俄羅斯經(jīng)典之作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也有第二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的指定中國作品——陳其鋼的《悲喜同源》,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的古典音樂魅力。同張專輯中,還將收錄克萊斯勒的《中國花鼓》及陳其鋼的《五行》等作品。
DG總裁特勞特曼(Clemens Trautmann)博士相信DG一百二十周年活動和相關錄音擁有為不同文化搭橋的力量,這將凸顯古典音樂的全球觸角和持久發(fā)展?!白詮?890年代開始,DG就通過高品質的音樂和演出啟發(fā)世人,總是對新市場和新技術保持敏感。余隆先生和上海交響樂團和我們同樣希望為古典音樂帶來新聽眾,不分年齡與文化背景?!?h3>東方藝術中心新裝重啟,2018/19演出季“遇見未來”
為了帶給觀眾更好的觀演體驗,2018年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為期三個多月的開業(yè)十三年來的首次大修,三個演出廳的三千三百零六個座椅、三千平米地板悉數(shù)換新,音響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也全部更換升級。根據(jù)聲學測試,音樂廳聲場分布不均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此外,東藝還對歌劇廳舞臺兩側的主擴與環(huán)繞音響進行了優(yōu)化,讓劇場的聲音效果徹底改觀。重新“綻放”的“蝴蝶蘭”,不論聲光環(huán)境還是精彩紛呈的演出劇目都十分值得觀眾期待。
2018年9月11日下午,東藝舉行了開幕季啟動典禮,宣布修整后的東藝重新與廣大市民見面。為紀念首次大修,東藝將大修中拆下的廳內(nèi)座位指示燈變廢為寶,將其設計成一件意涵豐富的藝術品,以兼具創(chuàng)意與環(huán)保的方式在新演出季中重新和觀眾Say“Hi”,意在“回首過去不忘初心,面向未來繼續(xù)前進”。在美好的祝福下,東藝總經(jīng)理雷雯女士與由政府、藝術家、觀眾、媒體、贊助商組成的“五位一體”的嘉賓團體共同為裝置揭幕,啟動東藝新演出季。值得一提的是,攜手揭下的幕布也是大修中從東藝歌劇廳拆下的舞臺幕布,寓意揭開新的未來。
從2018年9月13日起,東藝正式迎來2018/19演出季,以一百一十八臺一百五十八場精彩演出“遇見未來”。五大板塊——“大片時代”“樂壇翹楚”“致敬經(jīng)典”“舞光十色”“跨界潮流”將融合交響樂、舞蹈、戲劇、戲曲、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觀眾帶來多方位藝術體驗。此外,東藝更加著力于公益,在十年歷史的會員活動日基礎上又增加了“圍爐樂話”系列講座,從古典音樂、跨界流行、一帶一路的不同角度,把藝術普及深入方方面面。
彈指起落間,流轉著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榮耀;光影交錯中,對制琴真髓的追求永恒璀璨。以匠之精神打造國際賽事,用純美音樂致敬愛樂之心,這就是Shigeru Kawai國際鋼琴比賽。
2018年8月11日,第二屆Shigeru Kawai國際鋼琴比賽總決賽在東京文化會館圓滿結束。在集結了十七個國家的二百三十九名鋼琴才俊的激烈比拼后,來自白俄羅斯的選手Andrei Shychko和Nail Mavliudov,以及日本選手Ayumu Ibaraki分別獲得大賽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中國選手要佳林獲得第四名,同時以半決賽中出色的曲目構成榮獲由株式會社全音樂譜出版社設立的全音獎,一展中國選手的驕人風采。
為確保賽事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專業(yè)性,Shigeru Kawai國際鋼琴比賽邀請了眾多國際鋼琴權威坐鎮(zhèn),為參賽選手提供專業(yè)的指導意見?!按蛟焓澜绲谝坏匿撉倨放啤笔荎awai代代傳承的偉大初心,發(fā)掘培育優(yōu)秀鋼琴人才一直是Kawai踐行的偉大責任。
Shigeru Kawai國際鋼琴比賽的比賽用琴被多個國際鋼琴賽事指定使用,受到世界一流鋼琴家好評。比賽中,承載著接力Kawai制琴榮譽之使命的Shigeru Kawai用卓越的品質回應了鋼琴家們對音樂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