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承坤,向召鋒(重慶市萬州區(qū)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404100)
腦出血(ICH)是神經內科常見病,臨床資料顯示,ICH患者占所有腦卒中的30.00%,30歲以上成年人中男性患病率為0.05%,女性患病率為0.03%[1]。該病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且患者預后較差,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ICH患者導致死亡的原因為顱內血腫壓迫腦組織引發(fā)腦水腫、腦疝等,因此,快速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是搶救的關鍵。保守治療不能有效解除血腫壓迫,繼而對腦組織產生繼發(fā)性損傷;傳統(tǒng)開顱手術因損傷較大,易發(fā)生并發(fā)癥,療效難以得到保證[2]。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可使患者在最小損傷的情況下解除血腫壓迫,提升療效。目前,國內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評估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對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影響,但對術后患者基礎血管張力和心血管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則在分析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對患者血腫清除效果影響的同時,探究了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治療后患者內皮素指標的變化,并將其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ICH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 34例,女 26例;年齡 39~72歲,平均(53.9±3.4)歲;高血壓病史 3~14 年,平均(6.2±0.5)年;發(fā)病至入院時間 3~15 h,平均(8.3±2.2)h;出血部位:腦葉出血 14例,小腦出血19例,基底節(jié)出血2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 37例,女 23例;年齡 35~74歲,平均(54.2±3.3)歲;高血壓病史 4~16 年,平均(6.5±0.8)年;發(fā)病至入院時間 2~13 h,平均(8.0.±2.6)h;出血部位:腦葉出血 12 例,小腦出血22例,基底節(jié)出血2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1.2 納入標準 (1)經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確診為 ICH;(2)能積極配合診治;(3)發(fā)病至入院間隔時間小于15 h;(4)對本研究知情且愿意簽署授權書。
1.1.3 排除標準 (1)凝血功能障礙;(2)顱腦損傷導致出血;(3)肝、腎功能衰竭,深度昏迷(意識狀態(tài)分級為Ⅴ級)、四肢癱軟無力,瞳孔放大者;(4)合并腦動脈瘤、顱腦惡性腫瘤;(5)伴凝血功能障礙[3]。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2.1.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開顱手術治療,采用全身麻醉,行直切口開小骨窗然后鉆孔擴大,采用“十字”法剪開硬腦膜,依次分離腦組織、蛛網膜直至血腫腔,然后在顯微鏡監(jiān)視下清除血腫。清除血腫后若豆紋動脈可見活動性出血,在顯微鏡監(jiān)視下夾閉出血的分支血管,確保主干免受損傷。術中盡量不要損傷血腫壁,附著于血腫壁的少量血塊若難以清除切忌強行清除。妥善止血處理后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關閉骨窗,手術完畢。手術結束后應快速讓患者血壓恢復至正常水平,檢查止血是否徹底。
1.2.1.2 觀察組 采用局部麻醉,起效后在額部做直行切口,用顱骨鉆在穿刺點位置鉆孔,同樣采用“十字”法剪開硬腦膜,在血腫腔中放置引流管,外端與注射器(規(guī)格:5 mL)連接,抽吸腔內血液,抽吸期間可觀察到引流管中有暗紅色液體流出,抽吸完畢后縫合創(chuàng)口,留置引流管。術后采用CT復查血腫體積,必要時可向術腔注射尿激酶,促進血腫排出。經復查血腫基本清除后拔除引流管。
1.2.2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手術后2周血腫體積、血漿ET水平變化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2.3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改善情況評價手術效果:(1)顯效為手術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下降大于或等于90%,生活能力殘疾等級評估為0級;(2)有效為經手術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較術前下降45%~<90%,生活能力等級評估為1~3級;(3)無效為經手術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下降幅度小于45%[4]??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可評價病例數×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腫體積、血漿ET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后2周血腫體積、血漿E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腫體積、血漿ET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腫體積、血漿ET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n 60 60 tP--血腫體積(mm3)術前27.41±12.03 26.62±11.36 0.370>0.05術后17.27±9.15 12.26±8.03 3.818<0.05血漿ET水平(μg/L)術前104.47±25.30 103.82±26.63 0.137>0.05術后93.44±30.70 83.26±27.04 3.927<0.05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ICH是高血壓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隨著高血壓病情的進展,腦底小動脈會出現病理性變化,如動脈管壁纖維樣、玻璃樣變性或缺血、壞死等,各種變性均會促使血管壁強度下降,從而引發(fā)出血。ICH患者起病快,變化快,且病情十分危重,多是有高血壓病史患者因異常興奮、情緒激動或精神過分緊張,突然發(fā)病,若沒有采取有效的搶救措施則容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ICH會損傷顱腦神經,導致患者出現偏癱、失語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其以后的生活質量[5]。目前,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手術能快速清除血腫,降低其對顱腦組織的損傷,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的發(fā)展,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逐漸成為治療ICH的主要方法。
鄭鑫輝等[6]和練建筑[7]研究結果顯示,在ICH患者治療中使用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患者手術耗時短。與傳統(tǒng)開顱手術比較,由于其創(chuàng)口較小,因此,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縮減。腎衰竭、電解質紊亂等均是ICH患者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縮短了手術時間,醫(yī)護人員可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對并發(fā)癥的預防和治療,從而提升治療的安全性。
與廖曉明等[8]研究角度不同,本研究主要對比了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血腫體積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血腫體積明顯低于對照組。孫景宏等[9]研究結果顯示,微創(chuàng)手術可提升15.00%~30.00%血腫清除率。
內皮素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多肽物質,其具備收縮血管的作用,與人體神經系統(tǒng)疾病關系密切[10]。ICH時腦微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導致ET合成和釋放量均顯著升高,顱內壓升高后,灌注壓下降,導致缺氧、缺血,從而促使ET水平升高[5]。因此,ICH治療中測定ET水平可準確反映患者預后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血漿ET水平均有所下降,而觀察組患者手術治療后血漿E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微創(chuàng)手術效果優(yōu)于開顱手術。
并發(fā)癥是評估手術治療ICH患者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肺炎、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的安全性更高。
術后再出血是ICH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相關研究表明[11],術后再出血患者腦血管再次破裂,病情會再次加重,引發(fā)顱內血壓升高。微創(chuàng)穿刺術后再出血率一般為4.50%~24.00%[12]。誘使術后再出血的原因主要為高脂血癥、長期吸煙、酗酒、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及有肝病史等,因此,術后對合并上述疾病患者需加強對再出血的預防和治療。
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ICH最常用的外科手段之一,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依然有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主要有3個:(1)基底節(jié)區(qū)、腦葉出血量超過30 mL或小腦、丘腦出血量超過10 mL者;(2)腦室內出血引發(fā)鑄型腦室積血患者、阻塞性腦積水患者;(3)顱內出血量未滿足手術指征容量的患者。禁忌證為凝血功能障礙、腦肝功能衰竭、短期內陷入昏迷狀態(tài)、瞳孔單雙側散大患者等。此外還應該特別注意神經功能障礙及小腦出血患者,小腦出血患者因為進針方向難以控制,易造成靜脈竇損傷,須在外科支持下進行穿刺治療。
綜上所述,在ICH患者治療時使用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可提升血腫清除效果,緩解顱腦損傷情況,提高患者預后及安全性,提升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