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東
1995年,從武漢開往沙的列車上,車廂太擁擠了,一位光膀子的男子竟然躺在了硬座座椅靠背上,為防止自己摔倒,他不得不用手抓住上面的行李架
國慶假期第三天下午六點一刻,劉建強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從上海前往福州。
“現在上車,明天早上才能晃到福州?!眲⒔◤姼袊@著,在朋友圈里發(fā)了一張兒子在站臺的照片,背景是一列綠皮車——紅色的火車頭牽引著數列帶黃色條紋的墨綠色車廂。
如果這對父子選擇高鐵出行,僅需不到4小時。上海至福州間。高鐵動車組共28個車次,普速列車僅1個車次。但兒子不愿坐高鐵動車,非要坐普速列車。隨后的15個小時中,這列火車將停靠15站,才能駛完上海至福州的850公里路程,其平均時速不足57公里。
晃晃悠悠的車廂里,劉建強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的時光。
劉建強在鐵路系統(tǒng)工作,是鐵珞圈里標準的“80后”火車迷。兒子對綠皮車的迷戀便是源于自己。
不過。劉建強與兒子這次乘坐的普速列車,從硬座至軟臥的所有席別車廂都裝配了空調,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綠皮車。
“目前可以看到的正宗綠皮車,車型主要有22、22B和25B這3種型號?!眲⒔◤娬f。這幾種綠皮車中,最早使用的是22型車,1959年開始生產,1994年停產,25B型車出現得最晚,1992年開始生產。2010年停產。
外行人不會區(qū)分車型,只能用其他方式籠統(tǒng)地識別:硬座車廂不裝空調,只有一排搖頭風扇;座椅用硬皮革制成,椅背豎直;車窗可以打開通風……具備這些簡陋車廂條件的,也就是所謂的“綠皮車”。
劉建強小時候。村子旁邊就有個火車站。他5歲那年第一次坐長途火車,從天水到西安,320多公里,沒有座位,人滿為患。硬座車廂里的“座椅”硬是被分成了豐富的層次:座椅上,座椅下,洗手臺上,洗手臺下,過道里,過道里的行李上……任何空著的地方,鋪張報紙就能坐下。
而在鐵路系統(tǒng)知名攝影師王福春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曾展示了這樣的場景:無處落腳的擁擠車廂里,一名二十多歲的乘客選擇躺在椅背上,雙手緊緊抓著行李架;車廂前面跟行李架平齊處有行字——“嚴禁在行李架上坐臥”。
上世紀70年代末,王福春開始了自己40年的攝影生涯,他的鏡頭記錄下了民工潮期間,人們拖家?guī)Э谕涤诔鞘泻图亦l(xiāng)間的鐵路客運場景。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車票越來越難買,綠皮車常常人滿為患。王福春于1991年在上海至重慶的一列火車上拍攝了一張照片:沒買到票的一家四口縮在兩節(jié)車廂間的連接處,母親倚坐著,父親側身半躺著,盡可能給兩個年幼的孩子留出睡覺的空間。1994年在廣州至貴陽的列車上拍攝的照片中,有位滿臉笑容的母親,側身坐在別人讓出的一小塊座椅上。摟住躺在她腿上睡著的兒子。
即便是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也需要在上車時迅速爭搶。王福春的黑白照片記錄了這些緊張的上車時刻:人群蜂擁擠向狹小的車廂門,也有乘客從打開的車窗先遞上行李,再爬上車……
有人成年后,回憶那個時候春運上車搶位置的情景:“媽媽迅速瞄到一個空地,有一張報紙那么大。死死拽著我擠過去,兩腿叉開占住。接著,媽媽伸長脖子往窗外大聲喊我爸。我爸跑過來,先從車窗外把牛仔包遞進來,再擠上車。媽媽把包裹放在空地上。再把我放在包裹上?!彪S后的兩天時間里,一家三口都在那個牛仔包裹上休息。
1978年10月,鄧小平訪日期間,乘坐了新干線動車組。在列車上,他一語雙關地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需要跑?!?/p>
當時,日本新干線已經通車15年,是世界上正式運營的第一條高鐵。最高時速270公里,平均運營時速為210公里。同年代的中國鐵路客車,還處在綠皮車“慢悠悠晃”的時期,平均運行時速不足50公里。
不過,正是“慢悠悠晃”的綠皮車,帶動中國經濟先跑了起來。
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迅速帶來了全國大范圍的鐵路客流增長。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農民離開鄉(xiāng)村“東南飛”。到改革開放前沿的珠三角等地務工。1992年,城市里的農民工達4600萬人,1994年增長為6000萬人。此后。這一數字以每年800萬至1000萬人的速度增加。
到了90年代,綠皮車的速度越來越跟不上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1997年起,鐵路經過了6次大提速,干線上的客車運行速度越來越快。運行時速最高僅為120公里的綠皮車,很難滿足提速要求。橘紅色、藍色、白色等其他顏色的火車開始出現在鐵路線上。
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車型、不同的硬件條件和速度標準。
綠色之外,鐵路線上首先增加的兩種顏色是橘紅色和藍色。橘紅色是1989-1990年僅生產了168輛的25A型客車,以及1995年開始生產的25G(G代表“改進”,是25A型客車的改進車型)型車,藍色則以1997年開始生產的25K(K代表“快速”)型車為代表。這兩種車型都裝有空調。
其中25K型車的運行,以1997年4月1日開始的“中國鐵路第一次大面積提速”為制造背景。第一次提速后??蛙囘\行的平均時速從48公里提高至55公里。跟之前的緩慢、簡陋的綠皮車形成對比。這兩種配色,也隨之成為“高級、快速和舒適”的代表。
此后。中國鐵路又提速5次。每次提速都有部分綠皮車被淘汰,替換為技術等級更高的客車。比如,2004年的第五次大提速中,鐵路線上又增加了一種顏色的客車,底色為白色的25T(T代表“提速”)型車。不過,25T型車中,專門為西藏地區(qū)設計的那款,卻采用了“綠皮車”的外表——墨綠色配黃色條紋。
2007年的第6次大提速中,白色的中國品牌動車組CRH加入鐵路客運。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建成通車,CRH以350公里的時速在雙城間往返運行。中國正式進入“高鐵時代”。
8年之后的2016年,動車組列車發(fā)送旅客14.43億人次,占旅客發(fā)送量的52.3%,超過普速列車,成為客運主力。
如今,75歲的王福春仍在列車上奔波拍攝。2018年國慶假期前夕,王福春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自己還在高鐵上,正去往遼寧省北鎮(zhèn)市。
王福春出生于哈爾濱,年輕時一心要開火車,最后卻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自由攝影人?!盎疖嚿系闹袊恕笔撬掷m(xù)了40年的紀實攝影主題。王福春沉迷于車廂中的微型社會,他一度把這組作品命名為“旅途百態(tài)”。
2016年1月9日。眾多旅客和“車迷”來到車站月臺。送別7102次綠皮火車。當口下午15時12分,隨著黃山-南京的7102次綠皮火車停靠南京火車站,南京最后一趟綠皮火車正式停運
“火車運行是遵循‘木桶原理的?!眲⒔◤娬f,客車在鐵道上跑,如果鐵道和客車技術含量一個高一個低,支撐的運行速度一個快一個慢時,根據“木桶原理”,技術含量低的那一方決定最終運行速度。
2018年6月,劉建強搭乘6063次列車從寶雞到廣元。墨綠色的外表、車廂頂部一長排淡綠色搖頭風扇、椅背豎直的硬皮座椅、可以打開的車窗……硬件配置跟幾十年前一模一樣,只是整節(jié)車廂的旅客已不足10名。
“包括綠皮車在內的普速車逐漸被淘汰,根據線路支持速度的不同,最終也會有不同速度的動車組逐步取代他們?!眲⒔◤娬f,一般客車使用壽命25年,再過幾年,已經停產的‘綠皮車就完全見不到了。
即便仍在服役的綠皮車,也開始逐漸從干線轉移到一些偏遠的山區(qū)支線。
2016年,鐵路部門調整了列車運行圖。這是2008年高鐵動車組開行之后,最大的一次調整。根據新圖,動車組列車數量已經遠遠超過普速列車。其中,新圖安排開行旅客列車3400多對,其中動車組列車2100多對,普速列車1200多對。旅客列車比原來增加近300對,增加部分向二、三線和中西部城市傾斜。
2013年起,中國鐵路總公司開始了一項俗稱“刷綠”的工作:除了銀白色的動車組之外,其他所有客車外表均刷成墨綠色。工作完成之后,鐵路線上只有兩種顏色,銀白色和墨綠色。比綠皮車更為高級的紅色、藍色客車等逐漸消失不見。
中國鐵路總公司稱,此舉是為了推進鐵路機車車輛的標準化、簡統(tǒng)化。綠色具有簡潔、莊重、環(huán)保的視覺效果,所以確定將墨綠色作為普速客車外皮的統(tǒng)一色調。
綠皮車充當客運主力的上世紀90年代,人們用隨身聽、便攜式電視、二胡、廣播體操等打發(fā)漫長的旅途閑暇時間。那個年代的照片中,相鄰幾個陌生乘客可以湊一桌麻將,情侶分享一副耳機,或用大號錄音機聽磁帶。十多年后,在高鐵動車組的車廂里,旅客已是人手一部手機。
變化的不僅是火車本身,還有車上的乘客。而背后,則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