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師范學院410000)
瑤族是分布于我國華南、西南地區(qū)的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廣布于東南亞越南、泰國、老撾及歐美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世界性民族。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云南、貴州、江西等省的130多個縣市境內(nèi)。2010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國瑤族共285.3萬,其中湖南境內(nèi)的瑤人有71萬。2015年以來,筆者田野調(diào)查了湖南多個瑤族自治縣,如永州的江永縣、藍山縣、寧遠、道縣以及江華瑤族自治縣,郴州市的汝城縣、桂陽縣,邵陽市的洞口縣、新寧縣,懷化市的辰溪縣等,收集了大量的師公做道場用的神像畫,有盤王圖、功德畫、梅山圖卷、吊偈畫等。盤王圖、功德畫描繪的是天府、地府、陽間、水府的各路神仙,它們懸掛在神壇的主要位置,起溝通人神的作用;梅山圖卷描繪的是眾神赴神壇的畫面;而吊偈畫描繪的基本上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典籍和傳說故事,它懸掛在神壇周圍,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主要起娛人娛神、烘托氣氛和教育瑤族子民的作用。這些掛畫一般都由師公保存,民間流傳很少。
吊偈畫通常以套的形式出現(xiàn),每套3-6張小畫,小畫畫面寬高尺寸有0.30米X1.08米、0.26米X0.90米、0.23米X0.88米等多種形式,每張小畫都繪有1-3個場景,除少數(shù)外,畫面跟畫面有一定的前后承接關(guān)系,題目寫在空白處,小畫與小畫之間用細麻繩按秩序穿好。師公做道場時,把疊好的吊偈畫展開,拉直繩索,懸掛在神壇周圍。從收集到的瑤族吊偈畫來看,多為彩繪,少量是黑白的,其內(nèi)容豐富多彩,民俗味濃郁,內(nèi)容大體分為三類,一是歷史典故,有姜公釣魚、李白醉酒、(唐明皇)游月宮、二十四孝、友賢等;二是道教神話傳說,有香山道場、八仙鬧海等;三是名著,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湘北見到有描述師公做道場請神的吊偈畫,如師公請圣等,其民族性明顯。
筆者在湖南永州收集到一套吊偈畫,由5張組成,每張有3幅獨立畫面,共計15幅小畫,落款為同治十三年菊月。該組畫繪有姜公釣魚、(唐明皇)游月宮、友賢等歷史典故,綜合性較強。姜公釣魚繪的是老樹下,一位身穿右衽交領寬袍的老者立于河邊釣魚,眼睛注視著前方,一幅若有所思的神態(tài);一位身穿紅衣、手提竹簍的侍從站在其身后?!段渫醴ゼq平話》卷下:“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后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輔佐他,興邦立國,并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fā),滅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齊地,實現(xiàn)了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游月宮,畫的下半部分繪有兩個人物角色,一人頭戴翹腳幞頭,身穿圓領寬袖長袍,腰束玉帶,一只手做著向上指的動作,頭朝身后之人扭去;其身后之人,深衣、散腰,垂袖而立,他正朝指引的方向望去,一幅無拘無束的樣子,更顯尊貴,疑為主角;畫的右上角,繪著是一輪圓月,月內(nèi)有兩個穿著華麗服飾的女子。據(jù)《唐逸史》所載:“是年八月中秋之夜,月色如銀,萬里一碧。玄宗在宮中賞月,笙歌進酒。憑著白玉欄桿,仰面看著,浩然長想…?!?后來唐玄宗依次作《霓裳羽衣曲》之曲,流于樂府,用于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我們認為其講述的是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幾鍘煿欧畹澜?,這也符合神像畫的題材選擇。友賢,繪的是一位長者端坐河邊,左手捻須,右手持竿釣魚,悠閑自然;一個穿黃袍的人物彎腰立于其身后,做俯身聆聽的動作。根據(jù)題目,筆者認為畫者的選題依據(jù)可能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志,須從談泊寧靜中下功夫;“入則篤行,出則友賢”出自荀子的《子道》,講的是身為子女的應該如何做到“孝”。因此,此畫具有勸誡的意思。
圖 唐明皇游月宮等(局部)
師公請圣,一套4張,其下半部分皆是描繪師公帶領眾弟子們施法請圣的場景,他們身穿師公服,頭戴師公帽,或吹牛角,或舞七星劍,或持法杖,或扔筶杯等,祈求眾神為瑤族子民排憂解難、祛病保平安;上半部分繪的是所請神靈,有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有制約陰鬼群魔的中天星君紫微大帝,有狩獵之神的梅山翻壇祖師,亦稱翻壇菩薩,也有請哪吒驅(qū)魔鎮(zhèn)邪的。其中,觀世音菩薩頭頂大光相,赤腳站在蓮花上,騰于云彩之間,正將一條作怪的大蛇收進法器;其右上是一只叼著佛珠的鳳凰,其右下是善財童子紅孩兒。翻壇祖師張五郎是梅山教祖師,只見他左手拿著刀,右手掐著獵物,倒立在廟邊,兩手間擺放著眾多祭品,而騰空的腳上也放置著酒杯和祭品。此畫具有濃郁的瑤族特色。
香山道場取材于道教神話故事,一套3張。講述的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三皇姑),早年不聽從父命招駙馬卻來白雀寺當僧尼,莊王為逼三女回心,火燒白雀寺,致五百僧尼慘死,妙善得太白金星暗助免于一死。莊王放火燒了白雀寺,遭報應得病而求醫(yī),僧醫(yī)告知,需親人手眼為藥引方得病愈。莊王召二女妙音、妙緣獻其手眼,二女不允,后妙善回宮獻手眼為父治病。莊王得治而妙善永受殘疾之痛苦。妙善圓寂后,因其孝心感動天地,功德圓滿,而化作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畫表現(xiàn)了其中妙善受磨、火燒白雀寺、莊王患病求醫(yī)、姊妹看父和莊王得治等故事情節(jié)。此畫意在告誡瑤族子民多行善積德,廣施利樂。
八仙鬧海講述的是八仙赴罷蟠桃盛宴,結(jié)伴把仙花送往人間驅(qū)邪除害,路過東海,各施寶物,凌波而過。龍王與龜丞相見寶起貪念。…眾仙齊心協(xié)力大鬧海國?!瓭h鐘離腳踩寶扇,雙手持劍,躬身抬腿,與從蚌里殺出的雙手持刀的女性和從海螺里鉆出一半身體的拿雙斧的小鬼進行惡戰(zhàn);鐵拐李手駐拐杖,腳踏龍蝦,身后的葫蘆嘴里殺出持刀武士,武士騎在魚背上作奮力追殺動作;曹國舅從容立于蟹背上,化身一個持長刀武士飛身躍下,殺向畫外;何仙姑以荷葉作舟,手持蓮蓬。蓮蓬中殺出一女。此女手持雙刀,騎在紅色鯉魚的背上與小鬼在廝殺。波濤洶涌的浪花和深藏不露的妖魔海怪,給環(huán)境中增添了幾許殺氣…八仙故事在湖湘民間廣泛流傳,特別是在民間祭祀藝術(shù)中源遠流長。其版本多種多樣,有的畫的是暗八仙,有的繪的是單一人物形象,像這種構(gòu)圖飽滿、構(gòu)思新穎、想象豐富的繪畫形式卻不多見。畫中人物造型生動、夸張,蝦兵蟹將栩栩如生,海水的表現(xiàn)也豐富特別,很好的渲染了海戰(zhàn)氣氛。此畫有告誡瑤族子民要有維護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
名著是吊偈畫的重點取材之一?!度龂萘x》繪有有三顧茅廬、三英戰(zhàn)呂布、關(guān)羽戰(zhàn)黃忠、關(guān)云長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古城相會、空城計、趙云救主等。其中,多數(shù)以描繪關(guān)羽為主,他是民間信奉的武神、財神和保護商賈之神,在民間具有極高的威望。畫中關(guān)公手執(zhí)青龍偃月刀,臉部有被繪成戲劇臉譜的,也有描繪成面如重棗,風目長髯的,藝術(shù)特征濃烈。《隋唐演義》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表現(xiàn)瓦崗寨名將程咬金的,如救伍云召、劫皇糧和污泥池救主等,他肩扛三板斧,突出其頗富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有表現(xiàn)薛家軍的,如薛(丁山)樊(梨花)成婚、跨海征東,表達其作戰(zhàn)孟勇,斬殺敵將的驚險場面等;還有羅成降唐、羅通掃北、秦瓊表功、李元霸比武宇文成都等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畫中主角也被描繪成了戲曲人物,變得既重要又可愛,這在其它地方很少見。《西游故事》多按照師公祭祀抄本《受生填還寶卷贊》描述的內(nèi)容而作?!啊款I從孫行者齊天大圣、沙和尚和豬八戒引隨唐僧,東震旦至西天十萬余里,見妖精和鬼怪魍魎成群,正行到黑森林火焰山過,魔鬼岸狼虎谷寸步難行,遭遇著黃蜂怪鬼王攔路,有撞見黑熊精地涌夫人,蜘蛛精紅孩兒神通廣大,大力鬼攝唐僧無處跟尋…”。畫中無論是天上、地下、行云、流水、洞里、洞外,還是行者、妖魔、神仙,人物與人物、空間與空間的彼此連結(jié)都通過身份特征的體態(tài)造型和表情刻畫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如孫悟空被描繪成尖嘴猴腮?!端疂G傳》有描述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畫中一男一女立于窗前,男的身穿綠羅褶兒,手搖灑金川扇兒,有玉樹臨風之材;女的眉似初春柳葉,臉如三月桃花,有閉月羞花之貌。他們做著茍且之事,最后死于武松之手。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很少有人同情潘金蓮的遭遇,她被極度演繹而活在戲劇舞臺文學作品中,成為茶余飯后的壞女人樣板。在那個時代,她有選擇自己命運的余地嗎?我們在感嘆武大郎人生苦短時,是否也認為潘金蓮生不逢時呢?
吊偈畫多為農(nóng)民畫工所繪,它反映了農(nóng)民畫工的勤勞與智慧。吊偈畫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從選題角度看,吊偈畫的取材多與民俗相關(guān),多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這一傾向的形成,大抵與畫工所處的社會階層及其文化品位有關(guān)。其次,瑤家?guī)煿龅缊?,時間長短不一,有的一天一夜,有的兩天一夜,有的三頭兩夜,甚者有七天七夜的,如過祿(弟子要想成為獨當一面的師公,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要請周邊大師公做保舉,舉辦相應的儀式,要上刀山、下火海等,以便得到大家的認可,即為過祿),需要看主家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由于時間長,如果都是懸掛盤王畫和功德畫,未免太過壓抑,因此也需要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的畫來調(diào)節(jié)氛圍。因此,吊偈畫應運而生。其在題材的選擇上,既要符合民眾口味,讓民眾樂于接受,也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師公使用吊偈畫,不僅是用來烘托道場的氛圍,愉悅觀眾,更重要的是用來教育瑤族后人多行善積德,努力奮斗,報效國家,同時維護族群團結(jié)。
從歷史角度看,吊偈畫有反映瑤族師公做道場請神的場景,這與瑤族地區(qū)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相關(guān),與該地區(qū)的農(nóng)耕、漁獵文化相關(guān);但大多數(shù)題材源自于歷史典故及文學著作,上承商周,中接隋唐,下啟明清,無所不有,說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說明了瑤漢文化早就處在一個大家庭之中,是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從審美角度看,吊偈畫在技法上往往不拘泥于章法,形象往往富有夸張性和隨意性,甚者將人物與戲曲結(jié)合起來,將人物臉部戲曲化,如關(guān)公、程咬金等,這些都呈現(xiàn)出民間畫家的一些特質(zhì)。畫師或采取散點構(gòu)圖,畫面簡單,人物較少,形態(tài)幼稚,富有趣味性,如姜公釣魚、薛樊成婚等;或構(gòu)圖飽滿,表現(xiàn)手法多樣,如八仙鬧海、大鬧天宮等。它們從形式到內(nèi)容,在審美情趣上皆對瑤族民眾具有迎合性,所選題材均與普通百姓的心靈距離不遠,因而受到廣泛的喜愛,它反映了瑤族民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