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標局
“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品質。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江門市江海區(qū)外海街道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外海中心小學)近年來致力于研究外海地域文化、學校歷史文化,積極挖掘其中的“善”元素,探索龍溪“1+3”的“揚善”特色教育,培養(yǎng)“心善、行善、能善、至善”的新時代學子,頗有成效。
一、“揚善”從傳承龍溪文化開始
“善,德之建也?!鄙?,有“吉祥、美好、善良、友好”之義,也是建立德行的基礎。辦學之道,離不開善,更要從善做起,揚善勸善。外海俗稱“龍溪”,可挖掘的“揚善”資源豐富。外海中心小學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育人”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多年來積極挖掘外海風土人情中的正能量元素,通過編寫校本教材,開設校本課程,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培育外海學子,傳承優(yōu)良民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達到了“揚善”教育的目的。
二、“揚善”由“1+3”教育催生
為將“揚善”教育做到至上,外海中心小學積極探索實施路徑。經過對學校過去辦學的診斷,對未來的思考,集思廣益,最后將“揚善”教育明確指向為“1+3”教育?!?”是指通過讓學生深入學好、學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課、龍溪校本教材以及基礎課程,從而打好人文和文化基礎,成為“全人”。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全面參與到“藝術+體育+科創(chuàng)”的校內特色活動中去,這就是“1+3”教育中的“3”。
“1+3”教育讓學生在課堂教學和豐富的社團活動、學創(chuàng)實踐活動中,學習和傳揚優(yōu)秀文化之“善”、學問之“善”、特色文化之“善”以及領悟做人求學之“善”。
三、“揚善”讓校園里處處“有善”
1.“善”面大,寓于校園環(huán)境中
環(huán)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為了讓走進外海中心小學的每個人能夠在校園里隨時隨地讀到外海文化的“善”,受到“善”的熏陶,感受“善”的魅力。外海中心小學的文化“設計師”們獨具匠心,將校園的角落裝扮成了“外海版圖”中心文化園,其中包括陳少白詩詞、書法等有文化精髓的“陳少白文化廣場”;反映外海風土人情的“外海人文墻”;基于外海高新建設的“科創(chuàng)文化園”;紀念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禪師的“天文觀測園”等傳統(tǒng)文化育人園地,校園環(huán)境將愛國愛鄉(xiāng)、勤學苦讀、樂善好施、文明禮讓、藝體雙馨、科學創(chuàng)新等教育思想寓于其中,相得益彰,給人以智慧和“美善”的啟迪。
此外,本著“高品位,兒童化”的原則,學校還對一些樓面進行了文化著裝,將學校的管理制度、名人警句、師生作品、環(huán)保宣傳、科普知識等內容與地方元素融合在一起來裝扮每一面墻。每個教室外墻都有各班設計的具有龍溪文化特色的班級名片,彰顯學生個性。
2.“善”心濃,潛于特色課程內
在國家義務教育基礎課程體系“育善”的基礎上,外海中心小學根據(jù)外海歷史和實際情況,還設置了地方校本課程,利用本土優(yōu)勢“以善育善”。外海中心小學的教師利用“三余”時間(課余、工余、節(jié)余),走街串巷,拜師尋古,采編成了《龍溪故事》《龍溪研訓》《龍溪學堂》三本校本教材。而且在每周一節(jié)的校本課程上,讓學生讀、演、畫龍溪故事,識龍溪名人古訓,解陳少白思想,辯茶庵文化,甚至學習制作外海面、花生餅等傳統(tǒng)手藝。這些豐富的活動形式促進了學生六大素養(yǎng)的發(fā)展,亦為龍溪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帶來了鮮活的動力。
3.“善”意巧,融于基礎課堂上
外海中心小學還根據(jù)自身辦學的價值取向和教學優(yōu)劣勢構建了基礎課程課堂,將教學改革的方向指向“三三四”(“三重”“三生”“四情”)?!叭亍保褐厝宋乃仞B(yǎng)和學習習慣;重基礎知識、重學習過程、能力方法的培養(yǎng);重實際運用?!叭保簭娀窘逃?,生成教育,生命教育?!八那椤保阂詽M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微小的進步;以寬容的情緒看待學生點滴的差錯;以興奮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好奇的情緒激勵學生探究學習。課堂從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單一目標向重知識技能以及重人文素養(yǎng)、行為習慣、科學探究、學習心理等多個目標拓展,以核心基礎課堂成就“全人”的教育理想,達到樹人“揚善”和課堂“揚善”的雙重目標。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樂學、能學、會學、主動學、創(chuàng)造學而“善教”的思想,研究施教策略,促進學生發(fā)展。
學校積極研究“三三四”宜學龍溪課堂模式的教研活動,各學科組定時定點開展教研活動,爭取在“實”與“新”的基礎上把“三三四”宜學龍溪課堂模式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其次是研磨“三三四”宜學龍溪課堂模式的教學活動,學校定期開展青年教師微課比賽、素養(yǎng)大賽、答辯賽、簡筆畫等活動,以磨課形式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最后以教研展示驗證“三三四”宜學龍溪課堂模式,學校利用課堂教學活動實踐“三三四”宜學龍溪課堂模式并大力推廣,與有關專家、兄弟學校的骨干教師共同探討交流。
4.“善”行廣,呈于社團活動里
外海中心小學課程體系由基礎課程、校本特色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大活動課程、紅領巾傳統(tǒng)文化課程組成。為了讓每個在外海中心小學成長的學生“集善一身”,學校還注重將“善”元素融入日常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如龍溪文化學研社、文學社、棋社、歌舞團、創(chuàng)社、書畫社等20多個社團,定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豐富學生人文底蘊,全面提升學生學會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健康生活、科學精神、責任擔當?shù)确矫娴乃仞B(yǎng),成為“善”人。
學校班級文化在“1+3”揚善教育的催化下更是異彩紛呈,文化特色鮮明,活動內容充實,收獲滿滿。
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基,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相信中華兒女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下,有能力,也有底氣去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再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