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守正
人為何而快樂,快樂之源是財富還是權(quán)勢?或許二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顆能感受快樂的心。君不見,李白夢游天姥不羈地笑了,陶淵明采菊南山悠然地笑了……唯有能感受快樂的人,快樂的思緒才會不知不覺地飄然而至。這就需要人們能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如此才會從身邊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好。即使生活清貧,依然可以很快樂,因為人們在安守心中的理想時,仍可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雖然世上的事與物都有其多面性,但只要用快樂的心去品味,一定會從中發(fā)現(xiàn)美好。就像那吃粗糧、喝冷水的生活,不也有一種寧靜從容的氣息在里面嗎?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把那些陪笑臉或居要職的生活描寫成“絲竹之亂耳,案牘之勞形”,寧靜的生活才是他心中最渴望的。孟子有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后世也有許多文人都像他一樣倡導(dǎo)安貧樂道,對清閑生活的向往,幾乎成了他們心中一致的想法。當(dāng)然,每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不同,品味到的快樂也不一樣。那些已經(jīng)站在了山峰的人,可以看到天邊初升的太陽,去感受那一抹燦爛的希望,從而促使他們?nèi)^進,這是他們能看到的獨特風(fēng)景;有的人,卻喜歡在黃昏時刻,去迎接那一個輝煌而飽含濃濃情思的夕陽;而那些安貧樂道的人,即便他們看不到初升的太陽或者落山的夕陽,他們的心中依然是美麗的。因為,生活中,每天聽著不同的聲音,看著不同的人群,欣賞著不同的景色,于他們而言,這亦是一種自由,一種愉悅。
自由閑適的生活是許多人向往的。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斤斤計較,有的人甚至為了一點點利益而不擇手段,可是奔波到最后又有幾人能成功?即使成功了,又與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馳。此時快樂其實早已遠離了人們,所以人們才會變得浮躁與焦慮。
其實,我們對快樂的指標(biāo)定得不必太高,對物質(zhì)上的追求也不需太多,最重要的是擁有一顆能品味快樂的心。只有心情快樂了,我們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幸福、思想上的自由,如此才能“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而悠然自得。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七星中學(xué) 指導(dǎo)教師:姜見知
快樂是一種精神愉悅,物質(zhì)上的滿足固然可以一時快樂,但更多的時候,快樂來自于內(nèi)心的和諧。小作者從他的感受出發(fā),解讀快樂的內(nèi)涵——一顆能感受快樂的心,才是快樂的源泉。有了這樣一顆心,李白可以笑游天姥的險峻山林間,陶淵明可以悠然采菊東籬下,劉禹錫也能在陋室中寧靜從容,清貧卻不改樂觀本色。
平淡的生活中有快樂,曲折的生活中也有快樂,有一顆能感受快樂的心,就擁有了精神上的幸福、思想上的自由。
【適用文題】解讀快樂;樂在其中;快樂的秘密……(小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