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悉尼被這樣的場景刷屏了:“快看,那是什么?”“是日本人、韓國人還是中國人?”“我認識,那是漢服,中國的!”“哇,真好看!厲害啦!”
古典雅致的服飾,動感十足的音樂,一群帥哥美女穿著漢服,在老外的地盤上搞事情!這段視頻在中外社交網(wǎng)絡上迅速傳播起來,但大多數(shù)看得津津有味的觀眾,并不知道這一幕背后藏著多少故事:有個傻傻的“90后”中國妹子,在離家8000公里外的地方,做著漢服夢。
為此,她放棄高薪工作和升職機會,穿漢服送外賣、舉辦公益活動,忙到差點破產(chǎn),累得急診住院,但是她讓祖國的傳統(tǒng)服飾走向海外街頭,更登上悉尼市政廳舞臺。
她叫卓桐舟,來自四川瀘州。不過在悉尼,更多人知道她的另外一個名字——聽月。
和大多數(shù)女孩一樣,聽月對漢服的第一印象,來自于小時候看的古裝電視劇:“里面的人好美,像神仙一樣,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穿這樣的衣服?!?/p>
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她,從5歲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法、國畫、舞蹈、茶道、詩詞都學過,小學語文課本上,全是她畫的古典美人圖。
那時候的聽月,還沒有漢服這個概念,但這一顆小種子,悄悄在心里萌了芽。
直到3年前,聽月看到一篇漢服的介紹,才真正了解這個體系。她說:“原來老祖宗留下了這么漂亮的衣服,原來很多影視劇里的服裝設(shè)計都是錯的。漢服已經(jīng)斷代了這么久,還能不能把它撿回來呢?”
于是,她買了人生中第一套漢服,迫不及待地穿給家里人看。沒想到,外公連連搖頭:“你怎么穿韓國人的衣服,不好不好!”聽月趕緊解釋:“這不是韓國人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這是中國的漢服!”
想起這件事,她用“震驚”來描述那一刻的感受。聽月的外公是語文老師,從小給她講《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帶她看古代連環(huán)畫,可以說,她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啟蒙都是外公帶來的。
正是這件事,堅定了聽月推廣漢服文化的決心。她給自己買了好多漢服,試著穿上走到街頭。
“其實當時我也很害羞,人不可能沒經(jīng)歷過這種掙扎。很多人不理解,還覺得我很奇葩,最常見的4個字莫過于‘嘩眾取寵?!甭犜抡f,“穿自己傳統(tǒng)的衣服,有什么好丟人的?既然想走推廣漢服這條路,最好的方式就是穿著它上街,讓更多的人看到!”
18歲的時候,聽月獨自到墨爾本讀本科,還當了學生會副會長。她曾主辦過一個多元文化節(jié),很多學生都穿著自己民族的服裝來參加。
那天,聽月低調(diào)地穿了一套旗袍,卻看見日本和韓國的朋友,自信地穿來最正式華美的和服和韓服。這件事給她的印象很深:“當時我覺得被比下去了,明明我們的傳統(tǒng)服飾既大氣、又很美!”
2016年,聽月從悉尼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畢業(yè)典禮上,大家都穿著學士服,她卻選擇了一身明制襖裙。旁邊一位老師看著她激動地說:“我認得這個,這是漢服!我也是華人,在這里工作10年,這么多屆畢業(yè)典禮,你是第一個穿漢服過來的!”
碩士畢業(yè)后,擺在聽月面前的,是高起點的就業(yè)之路。她曾在墨爾本凱悅集團負責VIP客戶關(guān)系,離職后悉尼柏悅酒店拋來橄欖枝并給出升職許諾;研究生階段,又收到了PWC的工作邀請。偏偏在這時候,聽月決定放棄之前奮斗來的一切,在悉尼進行漢服相關(guān)的創(chuàng)業(yè)。朋友和家人知道后都驚呆了。聽月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姑娘,她說:“人是有惰性的,跌進舒適圈就可能出不來。我想趁著年輕拼一把,免得后悔?!弊詈?,家人被她的這股勁打動了,決定讓她放手去干。
一開始,聽月想做一個漢服小面館,為此,她花了1年的時間調(diào)研,做好上萬字的計劃書和3年的預測評估,連員工服裝和店鋪風格都設(shè)計完畢。沒想到,國內(nèi)廚師嫌澳洲太遠撂手不干。當時聽月很絕望,眼看同學們都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她卻成了無業(yè)游民,甚至只能靠代購賺錢。
第一個創(chuàng)業(yè)泡湯后,閑不下來的聽月在家搗鼓起了中式糕點。2016年6月初,“聽月小筑”糕點店在微信里開張了。冰皮月餅、玫瑰山藥糕、青玉綠豆糕……客服、廚師、外賣小妹都只有她一個人。
學了17年的國畫派上用場,每個包裝盒都是聽月親手畫的,古色古香。送餐時她會穿上漢服,幾乎每個客人都會拍照發(fā)朋友圈,路人也被驚艷,不到1個月就積累了2000多位客戶。
在繁華時髦的澳洲街頭,突然走過一位裊裊娜娜的古裝美女,是不是就像穿越時空一樣的神秘?就這樣,穿漢服送中式糕點的聽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澳大利亞Dior都想聯(lián)合她做活動。
聽月穿著漢服走在街上,很多人求合影,卻被稱贊一句“Japanese kimono(日本和服)!”每當這時候,聽月都很想轉(zhuǎn)過頭說一句:“看清楚了,姐是中國人!”
受到了很大觸動的聽月,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攝影,視覺也許是傳播漢服之美的最直接的形式。
于是,“聽月小筑”從中式糕點店變成了漢服主題文化工作室。聽月說:“很多人看到漢服,只是新奇想合影,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我想做一個活動,讓大家真正了解到漢服和中華文化的魅力?!?/p>
“我又干了一件特別不靠譜的事兒,發(fā)起‘尋找悉尼漢服大使大型公益比賽。誰說漢服和傳統(tǒng)文化老舊過時,我們就敢把它做成一次創(chuàng)意十足的傳承!”聽月主意已定,拉上合伙人Owen,還有小伙伴“墨策劃”“悉尼漢服同袍會”和“安妮緣分慈善基金會”辦了一場比賽。從海選、初賽、復賽和決賽,3個月時間,這群“90后”完成了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6年10月底,在悉尼中心最具標志性的市政廳,“尋找悉尼漢服大使”決賽晚會開始了。這場觀眾達到1200人的大型公益比賽,有唱歌、跳舞、樂器、戲劇改編……決賽選手和明星嘉賓都傾盡了全力。
賽后很多觀眾和嘉賓都說:“這是國內(nèi)外見過的最精彩的一場漢服比賽?!?/p>
比賽在澳洲以及中國都引起了轟動,CCTV4中文國際頻道還專門進行了報道。
時隔2年,今年年初,聽月和朋友們發(fā)起了第二屆“尋找漢服大使”公益比賽,從600多位報名選手里選出12強,在5月13日晚上6點,再次登上悉尼市政廳的決賽舞臺。
他們在歌劇院等地進行漢服快閃,這種中西結(jié)合的形式,看得當?shù)厝撕喜粩n嘴:“漢服,很酷!”
為了力求完美,聽月和朋友們又開始了熬夜啃泡面的生活,甚至一度累到半夜送急診。她說:“決賽晚會2000人的觀眾,電視直播、CCTV報道,說實話,我的壓力很大?!?/p>
除了辦活動,這兩年聽月也沒閑著。去年初,她簽下了一家上下層商鋪,開始打造自己夢想中的漢服工作室。設(shè)計圖是自己畫的,所有的家具是自己裝的,連墻壁上掛的裝飾畫,一部分都出自聽月的手。她平時在這里看書,也在這里工作。除了攝影,還會不定時舉辦各種漢服主題活動。書法、風水、妝發(fā)課、及笈禮……悠悠五千年的中華傳統(tǒng),讓一群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年輕人,像是有了歸宿、有了家。
“人的一生,有多少次機會,讓你不顧一切地去做一件事?很多人都沒有,因為怕。怕輸了不能翻身,怕朋友嘲笑,怕家人失望,怕愛人死心。”
聽月說,“我也一樣,我怕在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中喪失了對生活的激情,在平淡安逸的柴米油鹽里丟掉了對夢想的渴求。有些事總得有人做一下,我怕再不瘋一次,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為何如此執(zhí)著,只因心中有夢。夢里有詩、有酒、有茶、有花,還有記憶里那件最美的衣裳。“聽到外國人說:‘你穿的漢服真好看!那是我覺得最自豪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