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航天科工電器研究院,上海,200331)
新能源汽車高壓大電流連接器為實現(xiàn)大電流連接,一般均采用扭簧端子?,F(xiàn)有的彈性簧片是一組呈一定角度且相互平行的柵格,故彈性簧片與連接插針的接觸面積較小,而且接觸面集中在筒形軸線的中間位置。目前的連接器彈性簧片端子為獲得更大的接觸面積,在生產制程中均需進行人工扭轉,從而導致其制程復雜,且產品易變形損壞修復難度大,進而導致制造和勞務成本過高。另:現(xiàn)有連接器其接觸面一般為單葉雙曲面結構,接觸面積較小,且端子制造出來后若后期調整接觸正壓力、接觸面積等參數(shù)使則不易調整,均需重開模具。
有鑒于此,提供一種接觸面積大,導通能力強,不需人工扭轉且制造工藝簡單,易于應用和普及用于導通的高載流端子成為必要。
此高載流冠簧端子是一種多觸點式電連接器母端子,其包括圓筒形主體,所述主體側壁上設有若干彈性簧片:彈性簧片Ⅰ、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如圖1所示)。彈性簧片Ⅰ兩端分別位于所述圓筒形主體的端部,其呈簡支梁結構。兩彈性簧片Ⅰ之間為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均為一端連于圓筒形主體的懸臂梁結構,且兩者交錯倒置。采用此結構的端子其減少了接觸電阻,插拔力更穩(wěn)定且插拔壽命更高;在強烈的振動沖擊環(huán)境中也可保持電接觸的高可靠性;在接觸壓力和原材料不變的狀態(tài)下,其載流能力更高。
彈性簧片Ⅰ為上、下兩端寬中間窄的結構且彈性簧片Ⅰ沖壓有向內凹的弧形部,且相鄰兩彈性簧片Ⅰ弧形部位置不同,凹陷部在軸向上為分層分布;
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均為兩端窄中間寬的紡錘形結構;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不連于圓筒形主體的一端沖壓有倒角,確保插針插入時其與外套筒柔滑過渡 。彈性簧片Ⅱ&Ⅲ沖壓有向內凹的V字形部,以確保高壽命與柔和的插拔力 ,且V字形部的頂點處沖壓有球狀凸起部1,從而確保確保接觸點個數(shù)與接觸可靠性。詳見圖2。
彈性簧片Ⅰ、Ⅱ&Ⅲ連于圓筒形主體處均沖壓有向外凸的球狀部2,可確保接觸可靠性;
所述的彈性簧片Ⅰ、彈性簧片Ⅱ&彈性簧片Ⅲ沿圓周方向交替分布;采用此結構可使接觸點大大增多,減少了接觸電阻、插拔力更穩(wěn)定且插拔壽命更高;在強烈的振動沖擊環(huán)境中也可保持電接觸的高可靠性;在接觸壓力和原材料不變的狀態(tài)下,其載流能力更高。
其優(yōu)點在于:
①獨特的雙觸點結構,可保證更大的接觸面積;
②獨特的彈性簧片結構,可確保端子承受更高的機械壽命;
③端子為沖壓制程,取消了人工扭轉制程,節(jié)省人力且提高了效率,同時確保產品的一致性。
④端子材料采用國外特殊高性能鈹銅合金,可確保極低的接觸電阻及溫升。
圖1 多觸點式電連接器母端子
制造工藝主要為沖壓制程,將一金屬薄片沖壓成若干凹陷與凸起特征并進行卷圓,形成高載流冠簧端子。詳細制造工藝流程如下:
①對金屬薄片進行沖壓,使之形成具有多個相互交錯的彈性簧片Ⅰ、Ⅱ&Ⅲ,且彈性簧片Ⅱ&Ⅲ沖壓球狀凸起部1,彈性簧片Ⅰ兩端沖壓有球狀凸起部2(如圖2所示);
②沖壓彈性簧片Ⅰ凹陷部、彈性簧片Ⅱ&Ⅲ V字形凹陷部、彈性簧片Ⅲ 球狀凸起部2;
③端子進行沖壓卷圓,最終一個兩端開口的圓筒形結構;
圖2 端子展平示意圖
如下圖3所示,初始接觸電阻為0.04 mΩ。
10000次壽命后接觸電阻仍為0.04mΩ(圖4所示)。(插針為10mm)
圖3 壽命前接觸電阻測試圖
圖4 壽命后接觸電阻測試圖
插拔力數(shù)據(jù)及測試圖如下所示。將高載流冠簧端子(內徑10mm)組裝成成品測試插拔力,初始插入力為21.9N,10000次壽命后插入力為19.5N;初始拔出力為20.1N,10000次壽命后拔出力為19.2N。插拔力數(shù)據(jù)詳見下表1所示。
圖5 插拔力測試機
NO.插入力(N)拔出力(N)壽命前壽命后壽命前壽命后123.119.721.619.1221.919.820.319.1321.819.419.918.7420.619.219.219.6522.319.419.519.4平均值21.919.520.119.2
端子合件配合處溫升為32.2℃, 遠小于汽車行業(yè)標準55℃。(10mm插針,250A電流)
圖6 溫升測試點
NO.室溫(℃)測點溫度(℃)測點溫升(℃) 1:Plug尾端OT端子處 2:Plug壓接導線處3:Plug與端子配合處4:壓接套筒壓接導線處 5:壓接套筒尾端OT端子處20.8℃ 44 ℃23.2 ℃50 ℃29.2 ℃53 ℃32.2 ℃48 ℃27.2 ℃45 ℃24.2 ℃
經(jīng)相關試驗驗證,此高載流冠簧端子具有接觸面積大、導通能力強、插拔柔和且極高的機械壽命等優(yōu)勢,并獲得客戶一致認可。
此高載流冠簧端子采用沖壓制程,故可根據(jù)客戶需求輕松調整接觸正壓力、接觸面積等參數(shù)。同時因其取消了常規(guī)的扭轉制程,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產品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