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芳 何東梅
腦癱是新生兒常見病, 其是由早產、缺氧等因素導致腦組織出現不同程度損傷, 進而出現智能水平降低、腦癱等并發(fā)癥[1]。一旦患兒伴發(fā)腦癱, 就會給家庭造成重大打擊, 同時也會增大社會經濟負擔。為此, 應對腦癱患兒進行良好干預, 以此改進患兒生理與智能發(fā)育, 使其和正常足月新生兒相近。鑒于此, 有關學者提出了多元化護理干預, 其根據小兒各階段發(fā)育特點, 制定了恰當的干預措施, 臨床應用效果十分顯著。為此, 本文現探究腦癱高危兒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對體格及智能發(fā)育水平的影響?,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來本院治療的90例腦癱高危兒作為觀察對象, 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 女20例;月齡1~6個月, 平均月齡(2.0±0.3)個月。試驗組中男24例,女21例;月齡1~6個月, 平均月齡(2.0±0.2)個月。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鼠神經因子肌內注射、巴錄芬口服治療,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護理, 即保持病房空氣清新、衛(wèi)生清潔, 并定期洗浴, 提供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食物, 同時及時清理大小便, 保持皮膚清潔。試驗組患兒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照顧者宣教及培訓:由責任護士向照顧者詳細介紹有關知識, 并采用口授、視頻等方式逐一說明腦癱發(fā)生原因、癥狀、治療方法等內容。同時, 護士應加強現場示范, 指導照顧者進行操作,以此保證患兒得到全方位、良好的照護。②患兒感知功能訓練:在患兒眼前晃動紅色線繩, 訓練其視覺感知能力, 2次/d,5 min/次。③促運動發(fā)育療法:依照抬頭、支撐、翻身、坐、爬、跪、站、走、手功能訓練的流程進行訓練, 每個動作定格30 s[2]。④定期隨訪:患兒出院后, 每隔1個月隨訪1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身體情況、智能發(fā)育水平進行統(tǒng)計比較。采用MDI、PDI評估患兒智能發(fā)育水平, 評分越高, 智能發(fā)育水平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身體情況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兒的身高、體重及頭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的身高高于干預前、體重及頭圍大于干預前, 且試驗組患兒的身高高于對照組、體重及頭圍大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能發(fā)育水平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兒的MDI、PD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兒的MDI、PDI水平均高于干預前,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試驗組患兒的MDI(96.3±4.4)分、PDI(97.0±4.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 (84.6±4.3)、(85.8±4.1)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身體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身體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身高(cm) 體重(kg) 頭圍(cm)對照組 45 干預前 54.0±1.9 5.6±0.9 33.5±2.3干預后 68.3±2.1a 6.5±1.1a 40.0±3.2a試驗組 45 干預前 54.4±1.7 5.5±1.0 33.1±2.2干預后 75.0±2.2ab 9.2±1.4ab 48.0±3.5ab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能發(fā)育水平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智能發(fā)育水平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MDI PDI對照組 45 干預前 73.3±3.4 74.1±3.2干預后 84.6±4.3a 85.8±4.1a試驗組 45 干預前 73.1±3.2 74.6±3.4干預后 96.3±4.4ab 97.0±4.6ab
胎兒娩出后, 其神經功能與腦組織發(fā)育正處在逐漸成熟的過程, 而對<2歲的小兒來說, 其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發(fā)育非常快速, 且可塑性最強[3]。為此, 在此階段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十分重要。
多元化護理干預就是根據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情況, 展開人性化、綜合性護理的方式[4]。在臨床中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護理成效, 還可以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前, 兩組患兒的身高、體重及頭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兒的身高高于干預前、體重及頭圍大于干預前, 且試驗組患兒的身高高于對照組、體重及頭圍大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 兩組患兒的MDI、PD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患兒的MDI、PDI水平均高于干預前,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試驗組患兒的MDI(96.3±4.4)分、PDI(97.0±4.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4.6±4.3)、(85.8±4.1)分 ,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原因可能為:多元化護理干預中更加注重照顧者一同參與患兒照護, 進而為患兒提供了全面、細致的護理服務, 加之感知功能的訓練, 可有效激活患兒新的神經傳導通路, 誘發(fā)新的神經元突觸聯系, 以此促進患兒體格增強及智能發(fā)育水平提高[5-10]。
綜上所述, 腦癱高危兒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更加確切, 不僅可以改善患兒體格, 還可以提高患兒智能發(fā)育水平,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