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
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時代的、現(xiàn)代化教育使得教師單純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輔書的教學模式逐漸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要和求知欲。憑借互聯(lián)網的平臺,引入海量史料和多種信息化手段共同組成的教學模式是優(yōu)化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其中,“互聯(lián)網+”模式下的大數(shù)據將海量的信息加以搜集、整合、分類,其龐大的信息集以爆炸般的模式進行增長,保守估計至2020年,信息存儲量將增長20倍。在這樣充滿著信息沖擊的時代中,社會各個領域都因接受大數(shù)據的影響而產生改變,很多學科都在大數(shù)據的沖擊之下有的衍生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體,中學歷史教學中,大數(shù)據、多引擎、快時效的電子信息技術和大容量的、便宜獲取的史料隨之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本文中,作者將探討教學實例中對歷史教學信息化的實踐及作用。
一、擴大史料容量,獲取渠道簡便
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每一個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必備的學習能力。在之前的歷史教學模式當中,搜集史料、展示史料、對史料進行講解和分析,這些流程是每一位歷史教師的固定環(huán)節(jié),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教師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會先入為主的將自己對歷史的主觀認識帶入到教學過程中對史料的選擇當中。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形成對教師的依賴性,缺少自己搜集資料、辨析真?zhèn)蔚哪芰?,盲目相信教師和教材,看到一個結論就輕易認可,同時也會讓很多學生失去對歷史的興趣。
二、促進學科整合,建立整體史觀
歷史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單一的對發(fā)生的事情做出一個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做出一個表述,相反,掌握唯物史觀的研究方法,通過時間空間的角度對史料實證做出清晰合理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解釋,“史識”和“家國情懷”都是缺一不可的。作為歷史資料的重要來源——書籍、文學作品、簡牘、碑刻、器物、建筑等都需要學生具備高超的語言識讀和理解能力,而建立時空二維的歷史觀同樣需要學生掌握歷史地理的發(fā)展沿革,這些都與中學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的融合與交互息息相關。在《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部編版中學歷史七年級下)的教學中,我?guī)ьI學生們共同完成了以杜甫的“詩史”為紅線的教學,利用計算機老師提供的MATLAB軟件將杜甫的詩作、完成時間、完成地點作為變量完成了三維立體的視聽數(shù)軸圖,清晰的展現(xiàn)了唐朝由盛至衰的社會變化(圖例如下)。
天寶十一年中十年長安仕途不順之后又逢喪子之痛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在關中看到李嗣業(yè)平叛軍隊,盛贊其“臨危經久戰(zhàn),用急始如神”(《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乾元年間,雖然戰(zhàn)亂結束,但是“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無家別》),展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給百姓帶來無盡痛苦“三吏”、“三別”;晚年在夔州仍不忘憂國憂民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全面構建了開元盛世之后的社會現(xiàn)實。這種基于大數(shù)據的信息化手段,關注長時段、大規(guī)模、微觀細節(jié)的融合多學科的歷史資料的搜集和理解,新角度、新觀念、新手段的研究視野不斷擴大,在歷史發(fā)展中,任何一個單一變量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致巨大的社會變化,而將任一時期或任一時間割裂開來考察都會失之偏頗。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基于大數(shù)據的時空整體范圍的學習對于建立學生的整體史觀,全面認證歷史事實非常重要。
三、完善評價機制,注重因材施教
在現(xiàn)今均衡生源的招生條件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都有較大的差異,傳統(tǒng)的將學生“一刀切”的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學生,更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在分層教學滿足各學段學生的情況下,同樣不再適宜的是單純的以分數(shù)作為唯一的評價機制。大數(shù)據的出現(xiàn)使得基于海量數(shù)據的考察成為了現(xiàn)實,避免了由于數(shù)據過多過大僅以少量“樣本”作為范式的不足,真正實現(xiàn)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模式,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因材施教。
但是,大數(shù)據模式下對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仍有重大挑戰(zhàn)。基于互聯(lián)網的大數(shù)據范式學習模式中,常常需要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完成微課觀看、慕課學習等,雖然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極大的減少了課堂教學的負擔,有利于學生的全方位的終身學習,但是過于零碎的學習時間不可避免地給學生學習帶來中斷,可能喪失了建構思維結構的連貫性。另外,大爆炸般的海量信息數(shù)據充斥在各大搜索引擎中,依靠關鍵字索引并不準確,對于歷史學習的“求信”“求真”是一大考驗,很多具有價值的真實信息可能在快速的數(shù)據流動中流失,而大范圍的電子化也會增加大量的“去專業(yè)化”信息和術語。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浩渺的信息中辨別真?zhèn)?,杜絕主觀臆斷,找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在今后的歷史教學工作中也至關重要。
在大數(shù)據時代,將信息化教學和傳統(tǒng)歷史教育教學相結合仍然任重道遠。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將面臨著更為龐大的工作強度和更強勁的工作挑戰(zhàn)。課前準備中,通過多種信息媒體手段合理安排教學目標,利用互通互融的大數(shù)據網絡使用平臺指導學生搜集史料、閱讀和理解史料并正確認識和做出判斷,建立時空二維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史論格式,都需要每一位中學歷史教師在大數(shù)據時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新模式,提升中學歷史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