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九,李志偉,張曉輝,閆維罡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2)
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骨質疏松癥最為嚴重的終末事件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討OVCF患者骨折不愈合的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價值。
納入標準:(1)患者有明確的骨質疏松癥,其年齡在60歲以上者;(2)有明確的腰背痛和傷椎棘突叩擊痛,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為OVCF者;(2)傷椎后柱完整,無椎管占位和神經癥狀,均予以保守治療者;(3)骨折時間在10天內,排除陳舊性骨折者;(4)隨訪時間在6個月以上,無失訪者。
排除標準:(1)采用PVP或PKP等手術治療者;(2)不伴有明確的骨質疏松癥者;(3)年齡在 60 歲以下者;(4)就診時骨折時間在3周以上者;(5)伴有甲亢等嚴重代謝疾病,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干擾者。
本研究嚴格依據(jù)上述選擇標準,最終納入2012-04-2016-01期間,我院經保守治療的180例OVCF患者,其中男53例,女127例;患者年齡在60-85歲之間,平均(72.4±10.9)歲;合并糖尿病21例,心血管疾病46例,有外傷史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保守方案治療,具體如下:
一經確診為OVCF,立即予以絕對臥硬板床8-10周,并口服塞來昔布0.2 g、鈣爾奇 D 600 mg,1 次/d;口服骨化三醇0.25 U,2次/d,肌內注射鮭魚降鈣素50 IU,1次/d。同時,于骨折處放軟墊,并指導患者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治療8周后,可視其恢復情況,在硬質腰圍保護下進行下床活動。
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以上,并進行骨折愈合情況的判定:其中147例順利愈合,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經X線、CT等檢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將其作為愈合組;另33例仍有腰背痛、且活動時加重,經影像學檢查,提示有椎體塌陷、裂隙征或真空征,邊緣有硬化,判定為不愈合,作為不愈合組。
對上述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內科合并癥、外傷史、骨折后就診時的骨密度、骨折形態(tài)類型(包括扁平形、凹陷形、楔形)等資料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并進行組間的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
對患者性別、內科合并癥、外傷史、骨折形態(tài)等相關因素均采用X2檢驗,實際統(tǒng)計值則以組間獨立t檢驗,行單因素分析;組間有顯著性差異者進一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確定主要的危險因素。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如表1所示。平均年齡、骨折形態(tài)和骨密度T值與骨折不愈合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組間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提示,平均年齡(S.E=0.628,β=1.419,P=0.004)、骨折形態(tài) (S.E=0.527,β=1.516,P=0.023) 和骨密度 T 值(S.E=0.734,β=1.710,P=0.016)均是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危險因素。
表1 OVCF患者經保守治療骨折不愈合的單因素分析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近年來,隨著OVCF患者的逐漸增多,以及CT、MRI等影像學檢查的普及,關于OVCF保守治療后骨折不愈合的臨床報道也逐漸增多。戴力揚等[1]報道其發(fā)生率在10%以下,而Yoon等[2]報道的發(fā)生率為13.1%,本研究報道其發(fā)生率為18.33%,與Yoon等的報道較為相近。其發(fā)病率的不同,可能與患者年齡、骨質疏松程度不同有關。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骨折不愈合者的平均年齡更高、骨折形態(tài)以楔形為主(15/33 VS 27/147),骨密度 T值更低(-3.65±1.13 VS-2.71±0.51),提示上述3項因素與患者骨折不愈合有一定關系。進一步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這3項均為獨立的危險因素(見表2)。分析其原因,患者年齡越大,則其自身的機能退化也越嚴重,成骨能力越低,骨吸收加快、骨重建降低,可引起軟骨內成骨速度延緩,導致骨痂內膠原纖維疏松、排列紊亂[3];另外,患者長期臥床,活動量不足,亦導致其骨量流失加重,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不足,上述因素均對骨折愈合造成重要影響[4]。骨密度對骨折愈合的影響也與年齡相似,骨密度越低,則骨質疏松程度越高,患者椎體內的微結構退變也越嚴重,易導致骨折不愈合或延遲愈合。本研究兩組患者的骨密度T 值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Logistic回歸分析也證實了骨密度是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關于其骨折形態(tài)對愈合的影響,解剖學認為,椎體的后2/3存在側支循環(huán)血供,而前1/3則無側支循環(huán),僅為單一終末支的血供。由此,其椎體的前1/3部分稱為血供的分界點,導致其椎體前部更易出現(xiàn)缺血壞死[5],而與之相應的是,楔形骨折多為椎體前柱壓應力造成,極易出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本研究中,愈合組的楔形骨折僅為18.4%(27/147),而不愈合組則高達45.5%(15/33),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對于高齡、骨密度較低、骨折形態(tài)為楔形骨折的OVCF患者,其保守治療后骨折不愈合的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