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詩澄
小張這兩天被邀請參加同事的婚禮。雖然關系不算親密,但礙于人情和禮貌,他還是打算參加??墒牵谠摪嗌俣Y金的問題上,小張難住了——包多了心疼,萬一以后同事跳槽了,那錢豈不是收不回來了;包少了既怕落個吝嗇的口碑,又怕傷感情。這可如何是好?
小張的煩惱,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雌饋硎菫殄X煩惱,說白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人情”。
“人情”這個東西,可大可小。與其說“情”,倒不如說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它已與中國人相伴數千年。過去,荊軻為報答燕太子丹的人情慷慨赴死;張儀空口做人情謀“合縱”之策,助秦王成就霸業(yè):《水滸》中宋江因人情而坐上梁山頭把交椅。
雖然時代在變,但中國人關于“人情”、“人緣”的觀念卻始終根深蒂固。它的價值微妙玄通,所以類似“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禮尚往來”、“人情世故”這些道理,幾乎成了一種印記烙在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深處。
其實在各種復雜的人際交往中,很多關系都暗藏計算和博弈。在你還沒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對弈”的當事人。比如文章一開始煩惱的小張,他內心的糾結其實就是來源于對人情收益的考慮和衡量。而諸如這樣的盤算,其實每一天我們都在進行:
今天我?guī)土四阋粋€忙,意味著下次我有困難找你的時候你應該竭盡全力;朋友間相聚,我請吃飯,那接下來看電影的錢通常應該由你負責;你時常光顧同一家服裝店,比起其他客人,老板也會給你多一些折扣;就連在短暫的酒桌上,我敬你一杯酒,甭管你能不能喝,也會在筵席間找機會回敬。
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畫面,說白了都是在進行人情交換。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喜歡繁瑣的人情,卻又總在不覺間成為推波助瀾的當事人;我們疲于客套應酬,卻又隨波逐流,生怕欠下所謂的“人情債”。這種無形的紐帶和枷鎖,究竟為什么會和我們產生如此深刻的聯系?
要從根源上找理由的話,這個問題恐怕還是繞不開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基因。儒家思想的基點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鄰里關系、君臣關系等等。在各種關系中你的處事是否合“禮”,這個非常重要。
然而,即使拋去規(guī)范和教條,人情也是人們在實踐中自發(fā)做出的最佳選擇。生活在現實社會,人總是難免與周圍人建立一定的聯系,無論這種聯系的形式如何,對象是鄰居、是同事、還是朋友,它的本質最終都是為人們的需求和利益服務。
尤其是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無論是對抗自然災害、改良生產工具、應對突發(fā)事件。人們單憑單打獨斗是無法進行的。這樣一來,家庭之間、鄰里之間必須建立起一定的聯系,相互照應,才能生存與發(fā)展。
所以,維護好自己與群體成員之間的感情和關系,當然非常重要。從本質上來看,人情就是一種“互利互惠”的行為一一同類同群,社會背景、身份相近的人們共同付出,一起完成一件惠及雙方的事,或者我暫時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你“造?!?,但同時,我也指望你將來能為我?guī)砝?,最終雙方共同受惠。
一邊是“重禮”的文化浸潤,另一邊是實際生活所需的合作“互利共贏”,人情自然也就“重于泰山”了。
如今,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傳統的人情關系似乎越來越淡薄。因為豐富的物資和科技使大多數人完全擁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個體抵御災害、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強了,而人與人之間合作互利的基礎卻變弱了,人情關系也就自然而然隨之變淡了。
盡管如此,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情博弈依舊十分復雜。在許多場合,還有許多人情賬是無法選擇和不可避免的。
比如有一天,你在一家餐廳偶遇同事,碰巧他還就坐在鄰桌。如果你先吃完,通常會想是不是應該幫他把單也買了——不買顯得自己小氣。算算反正也沒多少錢,付出這一點不僅可以給對方留一個好印象好口碑,說不定未來還有什么指著他幫忙的地方呢。當然,對方通常也會在心里展開一場戰(zhàn)爭——“我”不想欠這種瑣碎的人情,但買單已經來不及,勸說對方AA制又顯得生分了。算了,下次再給對方送個小禮物或者回請他吧。
但如果那天吃飯你遇到的是領導,內心活動可就不太一樣了。你不會考慮是否應該買單,也不會計算對方吃飯的價錢是否值得付出。你滿腦子想的估計都是趕緊吃完,幫領導把單買了——多好的機會啊,既給領導留下了好印象,又在不覺間和領導產生了某種私下的微妙人情關聯,禮多人不怪嘛。
你看,平靜、和諧的人情背后,內心卻有那么多的博弈和計算。表面上看是暫時付出了,但這種人情“投資”,絕對是收益高于付出的。
當然,也會有“投資”得不到回報的風險,這時人情博弈的劇情又另當別論了。比如,那天吃飯你不巧遇到的是很少照面的前同事。你先吃完,那么要不要幫他買單就成了棘手的問題——買了吧,這個錢大概就打水漂了;不買吧,又給人小氣的印象。思前想后,你咬咬牙還是沒買——算了,這個人情以后應該也用不到了。
正因為有了人情往來的算計,普通中國人才會熱衷于擺酒設宴——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為了追求人情付出和回報的平衡。在聯絡感情的同時,也收回曾被人欠下的“人情債”。尤其是在農村,當“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時候,人們便想盡辦法巧立各種名目,喬遷酒、動工酒、滿月酒、百日宴、訂婚宴等等,總之我請了你,你要不來,就是不給面子,那未來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交情可就得打折扣了。于是乎,人情消費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中國人的一筆大額開銷。
所以說白了,人情是有償也有價的。至于價值多少,還與兩人關系的親疏遠近、與對方的地位高低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正是文章開頭小張煩惱的源泉,同事間疏遠的關系讓他覺得不值幾百塊大洋的價,但口碑和未來無限的可能又讓他想賭一把試試。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衡量的天秤。這個秤總是不知不覺地替我們做選擇,以盡可能達到“收支平衡”——欠人情不好受,被欠人情同樣也不甘心。只有當它在總體上處于動態(tài)平衡,避免“人情債”使天秤的一方過重或過輕時,才能保證一段關系的健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如何在這個動態(tài)的博弈過程中達到效用最大化,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