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東西
潘冉
名谷設計機構創(chuàng)辦人
項目地址_中國南京
項目面積_1700m2
設計單位_名谷設計機構
項目完工_2018年3月
主要材料_木、涂料、石材、涂層紙
【芒種】
如果“營造預想”是對設計最初淺的解釋,對于民眾人居是功能性幫助,那么空間的覺知,可以被認為是眾多生命體驗中最為磅礴的一課。古人有氣吞山河者、有胸懷天下者、有移竹當窗分籬為院者,今人有摩天大樓與微信朋友圈,皆磅礴,皆空間,靈魂與身體安放處,覺察感知種種,尚古或維新,繁華過后總有未明之體驗,此種未明體驗正是空間覺知的入口,當代設計者,以建筑空間為媒介,揣摩未明體驗所營造出的具象形態(tài),正是吾輩前赴后繼為之努力的應有姿態(tài)。
自先秦之后,中華智慧逐漸參與并深入地自然覺醒中,“二十四”冥冥之中成為一個特殊的數(shù)字,熟悉且神秘。季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太極二十四式、風水二十四山法……無窮變換,不離本源。這正是餐廳創(chuàng)始人用于思考美食制作的來源,用現(xiàn)代料理的方式將古老的淮揚食味重新演繹。“二十四單”的生長過程似乎并非單純的建造,舊廠房改造、空間窄小、自然采光雜亂等都只是尋常外因,而賦予空間血肉性格,建立新的未明體驗,從多維的角度,啟發(fā)參與其中的人的覺知感受,是本次營造所面對的新課題。
【工事】
一兩個世紀前,這里曾作為鑄幣廠在國民時期顯赫一時。呈東西向軸線坐落的紅磚建筑,層高十余米的單層廠房內(nèi),脫離原建筑外墻,建立新的空間秩序,規(guī)劃出兩層半內(nèi)部空間,受原建筑外皮庇護同時,結構上保持相對獨立。主入口東臨來鳳街,回應相對市井面貌的外部環(huán)境,有必要不動聲色地做出氣質(zhì)轉換,為此,由纖細圓管制作的抽象“竹林”從戶外綠籬中向室內(nèi)延伸,透明材質(zhì)分割出內(nèi)外界限并放置在“林”中,被模糊的界面使新生空間的生長變得順理成章。
由林入廳,呈現(xiàn)出雙層挑高尺度的錯落關系,這種關系,是體察原有建筑內(nèi)部空間后的理想塑造,再將“功能性”放置在理想塑造后的美學形體內(nèi),產(chǎn)生出層級交通動線,如此,由“覺知”引發(fā)的“美學”塑造,再植入“功能”,最后形成“交通”的逆向營造邏輯,更具牽引力。高尺度廳堂存在的意義,是為自然空間向人造空間的過渡做好準備。
通往半地下一層空間被劃分成開敞式廚房與就餐區(qū),食客與制作者的關系應是互為賞識的,前提是保有距離,一種互通并不斷保持變化的遠近關系,黑色條形鋼板制作的區(qū)間分割面,被設計者稱之為“空間面紗”的序列,在食客行走的過程中,視線不斷被放大,從而發(fā)現(xiàn)食物被制作的過程當是欣喜?!坝X知”此刻表現(xiàn)為互賞者的心理交流。就餐區(qū)的臨窗立面,開窗雜亂之際光的肆意,用宣紙材質(zhì)裱糊出的屏風墻,將自然光線進行二次過濾,暈染出糯白的儒雅氣氛,黑與白的沖突美學,一如“面紗”的正反面。
沿廳右側拾階而上,到達二層私密就餐區(qū),通道中置,兩側各為大小私密就餐單元,為促進食客快速通過,避免公區(qū)停留,黑色木飾面材質(zhì)制作的輕薄界面由頂面包裹至立面,并將各單元相互串聯(lián),呈現(xiàn)出相對壓迫且神秘的氣氛,白色石材地面配合燈光序列,成為引導進入的顯性指示。
由通道立面設置的隱框門進入,忽然開朗之余,更多的是面對隱逸環(huán)境的興奮與自信,臨窗界面依舊采用宣紙屏風將自然光線過濾并充斥空間,光線照射后的樹影在某個時段內(nèi)成為主角與佳肴一同演繹。
【驚蟄】
師法從宋元,神思入晉唐,今人當在古意中尋造化。西方人的生存方式很直接,很現(xiàn)實,不繞彎子,建筑空間要好用,首推功能性,現(xiàn)代主義興起后更是將“功能”的意義教科書化,以致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在中國本土設計語境中,也全民歌唱“功能”的美妙,其實“功能”遠沒有那么強大,強大到可以通過類似>中突運算的方式,去解決人與人造物之間的矛盾。一個舒適并擁有即時體驗的空間,是來自多維度信息傳遞的結果,所謂解讀空間,正是探索空間的覺知力使然。這種覺知充滿了冒險家精神,一面攀向高尚的頂峰瞭望更為壯美的風景,也會因不慎跌落低谷后的慌亂,疲于應付失去邏輯的>中突運算,前者賦予設計營造的結果是突破與驚喜,后者只能是被動地接受,在應接不暇的壓力催生下將營造變得低劣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