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賢禮
最讓我感激和懷念的老師,是教我高中語文的黎杼芬老師。
1973年9月,我進入大汾公社五七中學讀高中,黎杼芬老師教我們語文。他那時才三十五六歲,瘦高個,濃眉下的雙眼特別有神,穿著永遠是那么樸素整潔。夏天,黎老師穿著一件雪白短袖汗衫,一條黑色長褲,腳穿一雙黑色涼鞋,顯得精神抖擻。冬天,黎老師穿著藏青色中山裝、灰色長褲,腳穿一雙黑色布鞋,圍一條灰色長圍巾,頭戴一頂黑呢鴨舌帽,風度翩翩,透著一股儒雅之氣。
黎老師學養(yǎng)深厚、知識淵博,講課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嚴肅中不乏幽默,課堂上的氣氛十分活躍。黎老師對魯迅作品的教學,有他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對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孔乙己、祥林嫂、閏土、華老栓及魯四老爺、“豆腐西施”楊二嫂等,從語言到行動,從外貌到心理,分析得無不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些人物形象,在我的腦海里,至今還留有深刻的印象。
黎老師親切、健談、樂觀、風趣。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我們都崇拜他,很多同學成了他的“粉絲”。晚飯后,幾個熱心的“粉絲”經(jīng)常跟著黎老師去散步,大家步履悠悠,話語綿綿,笑聲朗朗,輕松自在。聊天的內(nèi)容很寬泛,民風村俗、地方掌故、奇聞趣事,無所不談……我們真佩服黎老師,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大至國事、小到民情,都能侃侃而談。兩年間,學校附近的四板橋上、石獅山頭、長崗坪的紅軍戰(zhàn)場、陂頭山上的古戰(zhàn)壕,無不留下了我們與黎老師的足跡。
黎老師有很好的音樂素養(yǎng),他喜歡拉小提琴。應同學們的要求,黎老師利用自習課的時間給我們上過幾節(jié)音樂課。他從音階和簡譜講起,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講《黃河大合唱》的雄偉氣勢和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講《義勇軍進行曲》所表現(xiàn)的英勇奮斗、不畏犧牲的精神和它的號召力。我至今還記得,黎老師講:《義勇軍進行曲》中間三個“起來”連唱,意義層層遞進,好像吹響沖鋒的號角,結(jié)尾三個“前進”連唱,一詞一頓,形成呼應,最后一句“前進進”,看似簡單重復一個“進”字,卻使曲調(diào)雄渾,達到無以復加的不可阻擋的氣勢……這些樂理知識,讓我們耳目一新,至今記憶猶新。
那時,絕大部分同學都是住校生,學校住宿條件差,我們班的寑室是由破舊的小禮堂改成的,比教室大不了多少,三面靠墻的床位,分上下兩層,大通鋪,很擁擠。寑室中間擺兩行大小、形狀各異的木箱,這是同學們用來裝米菜、衣物、書籍等物品的,一個木箱就是一個同學的家當。學校不提供學生伙食,只給燉飯,也沒有學生餐廳。一日三餐,我們端著飯缽進寢室,打開箱子夾點干菜,或站著或坐在床上吃。黎老師很同情我們,鼓勵我們要吃得苦,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還要有樂觀精神。后來,黎老師給學校領導建議,后勤多增了兩三個蒸飯層架,讓我們蒸點菜干湯、豆子湯,稍微改善下伙食。
兩年的高中生活一晃而過,1975年6月,我們畢業(yè)了。黎老師用毛筆給我寫了一首絕句:
高中相處整兩年,言談無盡亦了然。
心有靈犀一點通,何須斗酒詩百篇。
這首絕句,倒是盡意之作,老師的殷切期望和師生情感盡在不言中,當時我內(nèi)心非常感動。幾十年來,每每翻看老師的題詩時,他當年的諄諄教誨仿佛就在我的耳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