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還童
1949年,劉堂江出生于贛北武寧伊山一個名叫玉溪的山村。玉溪是山間一條清亮如瀉玉的小溪,源頭處一分為二,左右環(huán)抱一座青山,劉堂江的家就在半山腰,叫玉溪劉家。劉家世代務農,劉堂江在家排行老大,8歲入學,以聰慧得老師垂愛,小學畢業(yè)考入縣中學重點班。
“文革”爆發(fā)后,武寧縣中學停課。劉堂江回到家鄉(xiāng),任玉溪學校教師。當時沒有教材,他自編自印,發(fā)給學生。山路崎嶇多溪澗,他堅持早晚在危險路段接送學生。兩三年下來,劉堂江先后成為伊山、武寧、九江的優(yōu)秀教師。1970年11月,他被推薦到華東師范大學深造,從此離開家鄉(xiāng)。作為長期奮戰(zhàn)在教育報刊一線的老人,劉堂江不僅把握時代脈搏,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作品,而且見證和推動了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2017年11月29日,《中國教育報》公布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推選的“當代教育名家”,共90人,劉堂江榜上有名。
前不久,筆者前往北京,敲開了位于西單大木倉胡同的一間簡樸寓所的大門,對劉堂江進行了專訪。
牛刀初試震天下
1973年,劉堂江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75年年初,他奉調國務院科教組,也就是教育部前身。兩年之后,他提出到《人民教育》雜志社工作。1977年2月16日,劉堂江正式成為《人民教育》復刊籌備組的一員。那是一個憑一篇文章就可以成名的時代,劉堂江也迎來了事業(yè)的春天。
1978年春天,鄧小平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猶如春雷震醒了大地,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讀書學習的熱潮空前高漲。順應時代的呼喚,劉堂江采寫了長篇通訊《寧鉑》,報道了中國第一個少年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提出了教育科學的一個研究課題。文章發(fā)表后,《人民教育》編輯部收到幾千封讀者來信,有的讀者說:“這是繼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出現的又一篇科教報道力作。”這篇報道也受到當時主管國家科教工作的方毅副總理的好評。
1978年夏天,鄧小平提出,現代化建設靠人才,人才靠教育,首先是要抓教師隊伍,提高教師地位,先從小學抓起?!拔母铩逼陂g,廣大教師被打入“十八層地獄”,需要有人為提高教師地位大聲疾呼。關鍵時刻,劉堂江采寫了《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們》,文章被《人民教育》刊發(fā)后,新華社立即發(fā)通稿。一周內,《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機關報相繼轉載。方毅特將《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們》送給鄧小平審閱,鄧小平充分肯定了這篇通訊,同時提出要評選特級教師。根據鄧小平的指示,1978年5月4日,教育部批準《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們》中的三位主人公為全國首批特級教師。接著,教育部和國家計委聯合頒發(fā)《關于評選特級教師的暫行規(guī)定》,我國從此正式建立特級教師評選制度。
《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們》后來被新華社選入《中國優(yōu)秀通訊選》,還被中國人民大學等五所高校編入教材。接下來,劉堂江又采寫了為斯霞老師平反的第一篇全國性報道《桃李芬芳人未老》,采寫了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重視教育的通訊《教育的春天是怎樣到來的?》等一系列稿件?!度嗣窠逃芬荒瓿霭?2期,劉堂江竟發(fā)表了13篇通訊。
大家風范辦名刊
從記者、編輯到副總編輯、總編輯,10多年里,劉堂江創(chuàng)造了事業(yè)上一個又一個輝煌……
1990年3月7日,劉堂江被國家教委黨組任命為《人民教育》副總編輯。
1991年,劉堂江與郭洪波合著的《中華之光——王選傳》獲得國家圖書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1992年,劉堂江的專業(yè)技術職務晉升為編審,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93年,為適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形勢,他及時采寫了上海建平中學敢為天下先,創(chuàng)造出“合格+特長=建平人”的全新工作經驗,以《跨世紀教育工程》為題在《人民教育》上隆重推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國內外關注。
1994年,劉堂江采寫了《教育現代化的領先試驗》,濃墨重彩地報道了深圳實驗學校苦練內功、銳意改革的經驗。一時間,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紛紛到深圳實驗學校參觀學習。
1994年9月15日,國家教委黨組任命劉堂江為《人民教育》總編輯。他提出了《人民教育》的辦刊理念——鐵榔頭戰(zhàn)略,要求刊物每年都要抓一兩個重大典型,隆重推出,重拳出擊,像“鐵榔頭”郎平的重扣一樣,擲地有聲,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拌F榔頭戰(zhàn)略”的辦刊理念一時風行全國教育報刊界,各地紛紛效仿,也引起了教育學界的關注。1995年,跟蹤關注劉堂江作品近20年的湖北大學涂懷珵教授,撰寫了一篇論文《試論劉堂江教育通訊的轟動效應》發(fā)表在《湖北大學學報》上。
20世紀90年代中期,劉堂江主持策劃對湖南汨羅實施素質教育的推介,在《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隆重推出長篇通訊《大面積推行素質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羅市中小學校教育改革寫真》,介紹汨羅推行素質教育的經驗,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1997年,《人民教育》又推出長篇通訊《直掛云帆濟滄?!綎|煙臺實施素質教育紀實》。這篇報道從一個地級市的角度展示煙臺實施素質教育的經驗,提出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它的個性特征。煙臺經驗在全國基礎教育界引起了新一輪的反響。
1998年,《人民教育》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首屆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劉堂江亦被評為“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缎侣劤霭鎴蟆芬哉嫫l(fā)表了長篇報道《樹大家風范,創(chuàng)一流期刊——記〈人民教育〉總編輯劉堂江》,《新華文摘》1999年第4期全文轉載了這篇報道。
報紙新銳創(chuàng)奇跡
1999年1月29日,教育部黨組任命劉堂江為中國教育報刊社常務副社長兼黨委副書記。俗話說:“常務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眲⑻媒诼男小翱稹钡穆氊煹耐瑫r,忙里偷閑又辦了一件事——創(chuàng)辦《中國教師報》。
劉堂江當教師出身,一輩子為教師服務,心中總有一種教師情結。他想,工人有《工人日報》,農民有《農民日報》,解放軍有《解放軍報》,全國1500多萬教師,怎么就沒有一份自己的報紙呢?他利用自己之前當記者、編輯接觸面廣的優(yōu)勢,先像武訓辦義學那樣奔走呼號跑刊號,再做市場調查,2000年6月,刊號被批下來,2001年一年,他跑了全國20個地級市。2002年,《中國教師報》試刊,2003年1月1日,正式創(chuàng)刊。
《中國教師報》迅速成長為一份有親和力的教師職業(yè)化報紙,一份有影響力的教育新銳報紙,受到廣大一線教師和校長的歡迎與喜愛,引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專家的關注與重視,也贏得了教育部、原新聞出版總署領導的肯定與贊揚。中宣部新聞評閱專家這樣贊譽《中國教師報》:“為教師說話,讓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
2008年,《中國教師報》年發(fā)行量已達到174,493份,發(fā)行量在222種中央報紙中居第41位,在167種中央行業(yè)報中居第19位。在原新聞出版總署2007—2008年度全國教育教輔類報紙質量評比中,《中國教師報》名列教育類報紙第一名。2010年,《中國教師報》年發(fā)行量達到了236,338份。當今報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大投入大產出,小投入不產出,業(yè)界創(chuàng)辦一份新報紙,先期投入動輒數以億計。《中國教師報》培育自身造血功能,實現了“小投入也有產出”的目標,被譽為“業(yè)界奇跡”。
2008年教師節(jié),《中國教師報》和《中國教育報》聯合推出大型報告文學《熱血師魂》,塑造了一組汶川地震中舍生忘死搶救學生的英雄教師形象,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缎氯A文摘》2008年第21期全文轉載,山東文藝出版社在第一時間出版成書。這部作品是教育部領導點名由劉堂江牽頭,與余冠仕、張澤科等人合作而成的。
從1978年《手執(zhí)金鑰匙的人們》到2008年《熱血師魂》,整整30年,劉堂江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為中國教育鼓與呼。
鞠躬盡瘁再創(chuàng)業(yè)
2010年7月20日,劉堂江退休,本以為可以過閑云野鶴的日子,但是,刀槍未及入庫,戰(zhàn)馬仍須馳騁。2011年1月26日,全國教育宣傳工作會議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為劉堂江頒發(fā)“教育部新聞宣傳專家顧問組成員”聘書時,親切地握著劉堂江的手說:“你可真是資深專家啊,你要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劉堂江預感自己將要承擔一項新任務。
2011年2月中旬的一天,中國教育學會秘書處秘書長楊念魯突然找到劉堂江,說教育部黨組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落實“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導教育家辦學”精神,決定由中國教育學會創(chuàng)辦一本教育家類的雜志,并說袁貴仁部長和劉利民副部長點名讓劉堂江出任總編輯。
使命難卻,劉堂江即刻披掛上陣,統領創(chuàng)刊籌備工作。新創(chuàng)辦的這本雜志就是《未來教育家》。后來有同道者戲稱他這次出山為“梅開三度”:從參與《人民教育》復刊到創(chuàng)辦《中國教師報》,再到創(chuàng)辦《未來教育家》,確實概括了劉堂江在中國教育傳媒界的歷程。2012年2月15日,《未來教育家》編輯部正式成立。5月17日,劉堂江當選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第二年又轉為常務副會長,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創(chuàng)辦這本新的雜志上。他為《未來教育家》確定的刊物特質是:專業(yè)、前沿、權威、解渴、時尚。2012年9月,作為教師節(jié)獻給全國教師的禮物,《未來教育家》面世。
幾年來,《未來教育家》以含金量立身,以大制作取勝,重點推介新中國教育家成長典范與國際權威教育家,發(fā)現、宣傳教育家辦學、教育家成長先進典型,舉辦中國未來教育家成長論壇,推進教育家成長研究基地、實驗基地建設,成效斐然。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未來教育家》給人的一個強烈印象是一個‘真字,真心真情在每個欄目的字里行間躍動,令人情不自禁地受到教育和鼓舞?!北本┦粚W校校長李希貴說:“我已經喜歡上了這本新潮而厚重,充滿激情而又自覺擔當使命的雜志。”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校長李烈說:“應時代而生的《未來教育家》,以其多樣的形式、豐富的素材、獨特的視角、深刻的內涵,告訴我們‘未來教育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及其鮮活的特征?!?/p>
劉堂江是我非常敬仰的鄉(xiāng)賢,他對家鄉(xiāng)的事總是有求必應。他曾先后邀請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國家總督學柳斌,敢峰,馮恩洪,李希貴,李鎮(zhèn)西等當代教育名家及人才學家王通訊、教育記者李樹喜到武寧縣講學。近年來,他又促成建立贛派教育家成長研究南昌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他還邀請柳斌為由我主編的《武寧縣教育志》題寫書名、題詞,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劉堂江在北京工作幾十年,但始終情系桑梓。20世紀90年代,他任《人民教育》總編輯時,與江西教育期刊社合作隆重推出長篇通訊《百花洲上百花開》,報道南昌市百花洲小學素質教育先進經驗,在全國基礎教育界引起轟動。2002年,他作為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的顧問,牽線搭橋在九江建成一所田家炳中學。近年來,他又先后打造了多個贛派教育家成長研究基地,為推進江西教育家成長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