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麗
(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東院基本醫(yī)療保險科,湖北 荊門 448000)
在臨床上對患者進行治療非常重要,但同時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護理,為了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臨床上對護理的管理形式較為多樣化[1]。近年來,護士分層管理模式逐漸被應用于護理工作的管理中,并在內科病房中得到具體落實,本文基于此觀察并比較常規(guī)護理與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內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6例內科患者,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38.2 3.7)歲,學歷:小學30例,初中38例,高中23例,大專及以上18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人員22名,學歷:中專16名,大專及以上6名;初級職稱18名,高級職稱4名。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常規(guī)的飲食、健康教育指導及心理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護士分層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結合患者的專業(yè)技能水平以及其資歷進行分層劃分:(1)建立分層式的管理制度進行管理[2]。依據護士的日常工作情況,受教育水平、專業(yè)技能水平、工作經驗等素養(yǎng)進行綜合評估。并結合護士的日常工作能力進行合理的劃分和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對分層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強化考核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力度,日常做好工作監(jiān)督,保障分層工作的順利開展。制度管理的主要負責人要做好落實工作,保障護理人員能夠獲得專業(yè)的指導與安排,從而為臨床護理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2)有效分層護士的崗位以及職責。在對護理人員進行綜合評估之后,對其崗位進行合理的分層,即助理、執(zhí)行、責任以及專科護士這4個層次,并依據其層次的不同作用對其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①助理:工作時間在1年之內,掌握基本的護理理論知識,并符合崗位工作的要求以及考核;協(xié)助執(zhí)行護士完成簡單的護理工作,禁止單獨進行專業(yè)的護理操作,亦不能讓其獨自護理重癥患者日常生活。②執(zhí)行:有一年以上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全面掌握護理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護理技能,對緊急情況的救治能力基本掌握,能夠獨立完成日常的常規(guī)護理工作。③責任:具有6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全面掌握臨床護理的相關知識以及技能,在常規(guī)護理和急救護理中能出色的完成工作要求。④專業(yè):職業(yè)資格水平處于主管護師及以上級別,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集中解決內科護理中復雜性以及難度較高的問題[3],與此同時指導并培訓責任護士。以便提高其護理工作質量以及效率。③建立有效的薪資分層管理以及崗位競爭選拔機制。結合護理人員的職稱、工作能力水平、工作經驗以及就職崗位等指標將其薪資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并結合實際情況預計績效獎勵金,以便有效帶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對護理人員的日常護理操作能力(日常溝通,緊急情況的處理情況、綜合服務能力)以及對護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相應的晉升、降職或淘汰處理,從而保障其護崗人員質量的有效提高。
將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觀察和比較。護理質量評分評定標準(專業(yè)考平人員考核):基礎性護理評分(總分70分),病區(qū)管理以及護理記錄(總分15分)。護理滿意度分三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表示[4],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經不同方法護理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見表1)及護理滿意度(見表2)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情況比較( ±s,分)
組別 n 基礎護理 病區(qū)管理 護理記錄 總評分觀察組 22 67.4±2.1 12.7±1.8 13.4±1.8 93.1±5.3對照組 22 60.7±1.7 9.3±1.5 8.4±1.7 78.0±4.9 t-11.63 6.81 9.47 9.81 P-<0.05 <0.05 <0.05 <0.05
在內科病房中應用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將護理工作進行護理和管理,能夠將護理人員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并對其工作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從根本上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以及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護理服務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5],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中,經過不同方法護理后,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內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常規(guī)護理顯著,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該方法具有臨床護理意義,值得被廣泛應用。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情況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