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軒 圖冬日問影
閱讀分享:文章以刷牙為例,通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闡述了從“具體”“方便”兩個方面來制定行為目標、養(yǎng)成行為習慣以克服自己的意志惰性,是典型的議論文寫作,脫離了“五段三分式”的俗套,講究更加自由的議論文形式的同時把握住兩個分論點,說理后通過朋友的例子論證更有說服力。(特約教師:福建省漳浦縣丹山中學 藍蘭)
刷牙應該是99%的讀者早已養(yǎng)成的好習慣。請你想想,為什么刷牙能夠成為一個好習慣?
首先,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你很快就能完成。以一組行動來說,它是一個最基本的單位,而且有很明確的目標。我們都會按照習慣,把上下排的牙齒刷完,如果只刷了一半就停下,一定會渾身不對勁,就像上廁所上了一半就停的感覺,對不對?
“簡單、具體,能夠一氣呵成的行為程序”,這就是好習慣的基本單位。
很多人希望養(yǎng)成好習慣的時候,只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很大很遠的目標,并沒有設計具體的行為。
這是很關(guān)鍵同時也是多數(shù)人會搞錯的觀念。我們可能在年初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把理想結(jié)果定在遙遠的一年后,但如果你無法把這個目標變成行動計劃,那這頂多只能說是一個愿望,而愿望是無法養(yǎng)成習慣的。
把你要養(yǎng)成的習慣,先分解成最基本的行為程序,而且最好是每一天都能執(zhí)行的,這樣最容易讓大腦把事情認定為“慣性動作”,變成一個你不太需要思考也可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不要說“我要多運動”,要說“我要每天運動30分鐘”;不要說“我要多閱讀”,要說“我要每天閱讀1小時”或“閱讀20頁”;不要說“我要學英文”,要說“我每天要用在線課程學習5個單詞,并做10道習題”。
你可以用時間、數(shù)量、行為來設定這個習慣,越具體越好。
刷牙能夠形成這么自然的習慣,還有一個原因:它很方便。
想想,我們早上起來都會先上廁所。一走進廁所,看到牙刷牙膏都在杯子里,當然也就順手拿起來刷了。
同樣,當你要把一個行為程序養(yǎng)成習慣時,就要讓那個程序越方便執(zhí)行越好。舉例來說,如果你想養(yǎng)成每天早起運動的習慣,就應該在前一晚準備好運動的衣物,放在床邊,一早起來就可以立刻穿好,不需要再打開抽屜去找。因為如果你還要花時間去找的話,睡眼惺忪的你搞不好就會找著找著,找回棉被里去了。我把這個稱為“清空跑道”,把任何可能導致分心的障礙都盡量排除。
我之前訓練自己早起的時候,發(fā)現(xiàn)對我最有幫助的一個小習慣,就是睡前先倒一杯水,放在床頭柜上。鬧鐘一響,我只要稍微起身,就可以馬上拿起杯子,喝完一大杯水,自然也就醒了一半。這種能夠讓自己更容易執(zhí)行程序的小習慣,我稱其為“推動行為”。
能夠維持習慣的人,除了有毅力之外,還能夠為自己設計一個更有利于習慣的流程,讓整個過程能夠一氣呵成。我們要清空跑道和設計推動行為,不是因為缺乏意志力。我相信你的意志力一點都不比我弱。但日復一日,總是會有意興闌珊的時候。這時候我們?nèi)绻€要停下來思考,這個暫停的片刻就很容易讓人分心而失去動力。清空跑道、建立推動行為,就是讓我們把這種阻力降到最低。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養(yǎng)成一個習慣時,可以試著把其中一個步驟拆出來,先挑戰(zhàn)自己把這個最小的行動單位養(yǎng)成習慣再說。但設定這個行為時,你要跟自己承諾:無論如何,每天都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