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芳芳
張文艷在辦公室
昌明的現代醫(yī)學攻克了許多疾病,如天花等,但仍然有一些疾病尚未被攻克,至今沒有有效的預防及治愈方法,如艾滋病。1981年,首個艾滋病病例被發(fā)現,后因流行與傳播的嚴峻形勢而成為威脅人類的全球性戰(zhàn)略問題。根據WHO的數據統(tǒng)計顯示,目前全球艾滋病致死形勢嚴峻,僅2016年全球新增患病人數就達210萬,新增死亡人數110萬。在我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6年數據統(tǒng)計,艾滋病在法定傳染病中死亡人數比例高達77.26%,是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
對于普通人來說,艾滋病可謂噩夢,避之唯恐不及,但科學家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探索和攻克這一領域。為了使更多的人擺脫艾滋病的威脅,他們兢兢業(yè)業(yè)、馳而不息,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教授、科教部副主任張文艷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20世紀90年代,艾滋病的巨大危害性逐漸顯露出來,成為世界難題。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要想攻克艾滋病,就必須了解該病毒的致病機制。因此,張文艷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為病毒致病機制、分子流行病學等研究。她說:“我就是想要挑戰(zhàn)一下這個世界難題,更想挑戰(zhàn)一下我自己。”聲猶在耳,一轉眼,她已經義無反顧地在這個領域研究了20多年。
這20多年來,她從沒有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終于完成了從初出茅廬的新手到領域內小有名氣的教授的蛻變。迄今為止,她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Reports等國際期刊、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fā)表SCI論文20余篇,曾獲中華醫(yī)學科技獎二等獎、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獲評為2015年度吉林省長白山學者特聘教授和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
而在這些成果中,有一項極具代表性:率先發(fā)現和鑒定了細胞轉錄調控因子CBF-β對HIV-1病毒復制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成果發(fā)表在世界著名雜志Nature上,題為T-cell differentiation factor CBF-β regulates HIV-1 Vifmediated evasion of host restriction(《T細胞分化因子CBF-β調控艾滋病病毒Vif蛋白逃避宿主防御系統(tǒng)》),主要闡述了病毒是如何逃避天然屏障系統(tǒng),得以在宿主體內長期潛伏存活的。
文章第一次發(fā)現并闡述了與H I V V i f相互作用的宿主細胞因子——CBF-β,進一步揭示并完善了HIV Vif的作用機理。文章發(fā)現,CBF-β因子在艾滋病病毒侵襲和復制過程中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艾滋病病毒就是通過它突破了宿主天然防御系統(tǒng),從而完成復制。在沒有CBF-β存在的情況下,病毒無法抵抗宿主體內的天然抗病毒因子,也就無法完成復制。
作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張文艷對CBF-β的作用如數家珍:“艾滋病病毒是很小的一種病毒,卻可以輕易逃脫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它擅于將宿主內的東西為我所用,就像是一個強盜闖入屋子,利用屋子里的刀去攻擊屋里的人一樣。CBF-β因子就是它的‘刀’,被它所利用來破壞人體,使得艾滋病病毒在體內肆無忌憚地復制增長?!?/p>
總的來說,這一發(fā)現解決了艾滋病病毒蛋白Vif表達的國際疑難問題,使科學家追求多年的Vif蛋白結構解析最終得以實現,為新型的抗艾滋病抑制劑的發(fā)明提供了理論基礎,為艾滋病雞尾酒療法添加藥物新成員開辟了新的方向,對人類最終克服和戰(zhàn)勝艾滋病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古語有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毕群笤诩执髮W、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地求學、訪問的經歷極大地開闊了張文艷的眼界,也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在被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引進之后,依托不斷完善的科研平臺,她很快取得突出的科技成果。
2018年1月,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艾滋病病毒與宿主天然防御因子相互作用新機制的研究”項目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作為該項目的第二完成人,張文艷多年來潛心鉆研、默默研究,為項目成果的取得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據了解,在該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功發(fā)現了E3泛素連接酶,成為HIV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他們發(fā)現并命名了HIV的病毒蛋白Vpx,證明了Vpx在巨噬細胞中對病毒復制的重要性;發(fā)現了造成我國南部兩次HIV爆發(fā)的病毒分別是CRF01_AE和一種全新的HIV重組亞型CRF08_BC。在疫苗研發(fā)方面,團隊以該成果發(fā)現的CRF08_BC毒株設計的DNA和MVA疫苗,是我國第一個進入Ⅰ期和Ⅱ期臨床的艾滋病疫苗,為其他相關研究提供了范例;在藥物研制方面,對設計治療性中和抗體及抗艾藥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現場
近年來,除艾滋病病毒研究外,張文艷還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展開了探索,先后主持了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腸道病毒5'UTR毒力位點確定及分子作用機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腸道病毒與宿主限制因子APOBEC3G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等,在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這一國際前沿熱點領域取得諸多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
除科研工作之外,張文艷還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生導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們精益求精的習慣,她要求學生們在進行實驗操作之前把所有步驟和細節(jié)都想清楚,以避免操作的時候出現差錯。同時,她為人極為認真負責,所有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她都要親自審閱指導,以保證不會發(fā)生方向性的錯誤。
張文艷認為:“科研人員要耐得住寂寞,不懈努力,才能走到最后,笑到最后。”在她的生活中,科研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她不在意穿著打扮,總是身著一身白大褂,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正因為她將有限的精力盡可能純粹地放在科研上,耐得住科研路上的寂寞,才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她曾說:“科研人員最重要的科研精神就是堅韌不拔,勇于探索?!彼钪翱蒲袩o坦途”,如果沒有一顆堅韌不拔的心,很可能會在困境和挫折中喪失繼續(xù)前行的信心和勇氣。只有接受失敗,吸取教訓,繼續(xù)前行,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關。當然,越努力去付出就會收獲越芬芳的果實。“就像是進行一場戰(zhàn)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周密設計、細致布局,還需要行動迅速,如此再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她說,“最后成功那一刻的興奮與高興,會讓人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