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周嵐 劉艷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白癜風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以96例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白癜風患者為例,按入院順序?qū)⑵浞譃閮山M,接受臨床常規(guī)護理的為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干預的則為觀察組。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展開對比與評價。結果:經(jīng)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8%,相比于對照組的83.3%明顯升高,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護理后的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等情緒指標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白癜風患者,通過對其展開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負面情緒狀態(tài),達到鞏固臨床療效的目的,值得重視。
【關鍵詞】白癜風;心理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白癜風為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色素脫失性皮膚黏膜性疾病,會對患者的外觀以及社會交往造成不利的影響。雖然該病不具備傳染性,也不會引起軀體痛苦等癥狀,但由于會在皮膚上形成白色的皮屑物質(zhì),因而會給患者的心理帶來了不小的壓力[1]??紤]到白癜風會引起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而這些負面心理的出現(xiàn),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因此,為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除了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外,還應積極做好患者心理護理工作[2]?;诖耍疚囊晕以?6例白癜風患者為例,就起應用心理護理的效果展開探討。具體操作如下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96例于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白癜風患者為例,按入院順序?qū)⑵浞譃閷φ战M與觀察組,每組各有48例。其中,男女分別有53例與43例;年齡為18至64歲,平均(36.7±5.8)歲;病程為3個月至18年,平均(9.3±2.8)年;疾病類型:41例為面肢端型,23例混合型,15例節(jié)段型,10例全身型,7例黏膜型;疾病分期:75例處于進展期,21例處于穩(wěn)定期。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均得到確診,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基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差異不大,值得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服務,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操作如下:
(1)健康宣教:患者出現(xiàn)負面心理的一項重要原因便是未能對白癜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的病因、治療措施與效果、治療時應注意的相關事項等。此外,考慮到白癜風病程長,治療進展緩慢,因而需囑咐患者應堅持治療,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切不可相信所謂的偏方,以確保治療工作的持續(xù)進行以及自身安全。
(2)個性化的心理干預:不同患者產(chǎn)生負面心理的原因以及受到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深入了解,并采取個性化的心理干預:針對擔心治療效果的患者,可通過介紹治療成功案例的方式,來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針對擔心費用的患者,可告知他們通過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不但可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同時還可加快疾病的康復,在縮短治療周期的同時,有效減少治療費用。此外,護理人員還應向患者解釋白癜風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出現(xiàn)社會歧視的情況。
(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展開交流與互動,多詢問他們的訴求及感受,并盡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回答患者的問題,拉近與其之間的關系。同時,還需將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及要點簡要介紹患者家屬聽,號召他們?yōu)榛颊邉?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氛圍,給予患者更加細致的引導與安慰,有效緩解其負面心理。
1.3 觀察指標
①護理效果:患者身上的白斑均全部消退,皮膚恢復至正常水平,為治愈;白斑明顯縮小,或白斑中有大量黑色素生長,為顯效;白斑不再增大增多,原有的白斑邊緣變得清晰,白斑內(nèi)有少量黑色素生長,為有效;未得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②情緒改善情況: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對兩組孕婦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態(tài)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焦慮、抑郁程度越深。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實驗所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21.0軟件展開統(tǒng)計學處理與分析,計數(shù)與計量方面的數(shù)據(jù)分別應用百分比與(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經(jīng)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為95.8%,相比于對照組的83.3%明顯升高,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AS及SDS評分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為(41.9±1.7)分,SDS評分為(44.9±2.5)分,對照組分別為(55.1±3.9)分與(56.4±4.1)分,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結論
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得知,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絕大部分白癜風患者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失去治療信心以及自卑等負面心理,其中發(fā)病部位為手背部及頸部等患者尤甚,他們擔心被人知道自己的疾病,被他人看不起,會出現(xiàn)不愿與人進餐、握手,以及拒絕與人握手等情況。這些負面心理會對治療效果及預后質(zhì)量產(chǎn)生不利影響,進一步加重病情,從而導致惡性循環(huán)。因此,在對白癜風患者展開治療的同時,還應給予其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3]。
本實驗中,應用心理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其護理總有效率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僅接受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可使其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消除緊張、恐懼、悲觀、憂郁的負面心理影響,幫助他們走出陰影,以樂觀和陽光的心態(tài)去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治療。這樣,也將有助于密切醫(yī)患關系,提升療效和治療滿意度。
綜上所述,通過對白癜風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消除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促進臨床療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成愛華,韓梅海,韓嫻.淺談老年白癜風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15):134-134.
吳春蘭.心理護理對白癜風患者家屬負性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3,16(09):91-92.
唐利琴,歐陽武雄.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白癱風患者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32):54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