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秋
根據(jù)CNNIC發(fā)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統(tǒng)計調查報告》顯示,網民對網絡新聞的相信程度比例僅為51.3%。面對互聯(lián)網用戶心理、行為上的各種問題,網絡實名成了保護、引導互聯(lián)網用戶的重要手段和制度。2002年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在廣州電視臺《都市在線》欄目首次提出 “中國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網上匿名”。 2012年3月,四大微博運營商開始運作微博實名制,我國網絡實名制的實行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目前社會公眾對網絡實名制褒貶不一,絕大部分的討論著眼于法律、言論自由及隱私等方面,而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論述網絡實名制對網絡人際互動的影響,為網絡實名制的推行提供多角度的參考。
一、網名
網名(ID)作為網民在網絡上使用的一種代號。網名可以根據(jù)不同網站和服務器的需要,使用漢字、字母、各種邏輯符號等組成,很多網民都擁有多個網名。據(jù)陳俊在《大學生網名命名動機的研究》[1]中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命名網名時,注重反映自己的個性,具有新穎獨特、求美求新、充滿活力的動機。他們不懈追求實現(xiàn)自我價值感,通過網名來反映個人理想和自我期望;他們通過網名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他們追求潮流的生活態(tài)度和追求自然不加修飾。
網絡實名,是指網絡賬號與真實姓名一致。微博客賬號目前實行“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制度。同時,一部分網友愿意以“前臺實名”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真實可靠性,用以換取別人的信任和關注,擴大自己的網絡朋友圈,通過自我呈現(xiàn)的方式來證偽。很多知名人士都是以實名的方式顯示于自己的博客。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塔爾德(G.Tarde)在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書。他認為模仿是“基本的社會現(xiàn)象”,“一切事物不是發(fā)明,就是模仿”。 他提出的3個模仿律中,以下兩個對網絡實名制的實現(xiàn)有一定的預測作用:(1)下降律,社會下層人士具有模仿社會上層人士的傾向。社會名人的實名博客可以使廣大網民都爭相模仿,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2)幾何級數(shù)律,模仿一旦開始,便以幾何級數(shù)的速度增長,迅速地蔓延。通過名人的示范作用,博客實名制乃至網絡實名制將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角色
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決定的行為期待。角色理論的代表帕克認為:“有關自我的觀念,除了有賴于他們的職業(yè),一般還有賴于其生活的社區(qū)和在社會群體中所力圖扮演的角色,同時還有賴于社會給予各種角色的認定和地位。正是地位,即社區(qū)對個人的承認,給予個體以某一個人的特質,因為人是個體加地位。這種地位不一定是法律意義上的地位,而是社會意義上的?!盵2]網絡社會中網民所充當?shù)慕巧?,同樣與自我認同相關。網絡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的角色扮演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身體的不在場?!坝捎诰W民的物理身體不在場,現(xiàn)實社會的與之相關的物質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也都不在場,這在客觀上為人們提供了不以社會期望為基礎,不以適應社會環(huán)境為行為模式進行角色扮演的可能?!盵3]網絡角色在扮演的過程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位、職業(yè)、年齡、性別、種族、相貌等因素,都有可能被暫時或永久地隱藏起來。由于網絡所產生的距離感和隱匿性,網民在網絡中所扮演的虛擬角色,相比現(xiàn)實社會中所真實存在的角色,能更方便地體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情感。
網絡實名制推行的過程中,將會產生“個體實名——個體網名”“個體實名——群體網名”“群體實名——群體網名”等網絡社會人際互動情況,這對網絡社會的身份與角色理論新提出的問題。
(1)關于想象。在網絡的世界里,無論實名網民還是匿名網民,對于其背后的人,更多是在信息交流和溝通基礎上的想象,想象與現(xiàn)實存在必然的差距性。網絡的距離因素、匿名與實名因素以及物理身體不在場因素,對于人際互動的影響,主要是信息量的區(qū)別。網絡實名制的推行,使網民對于網絡中匿名或各種字符組成的網名想象逐漸改變?yōu)閷φ鎸嵭彰南胂螅m然仍擺脫不了“知人口面不知心”的可能性,但整個網絡社會將會比現(xiàn)在更加干凈和可信。
(2)關于自我呈現(xiàn)。由于博客在網絡社會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博客已經被用來極大程度地呈現(xiàn)自己,作為增強自我表達和促進社會互動的社會空間。在對自己的博客進行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個人更容易充分地利用博客的各種特點進行有效的印象管理,顯示出了博客自我呈現(xiàn)的諸多特點。在個人的心理訴求獲得滿足的同時,其內在的創(chuàng)造性呼聲也得到了表達?!盵4]在現(xiàn)實社會中,想了解我們對別人的接納程度,僅僅需要通過評估我們的自我呈現(xiàn)的水平就可以做到。我們對別人的接納越多,就會要求對方對我們呈現(xiàn)的越多、越深。如果出現(xiàn)不平衡的狀況,會讓對方產生強烈的反感,從而導致對我們的接納性下降。同理,實名網民的出現(xiàn),逐漸會出現(xiàn)實名與匿名之間的強烈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矛盾的出現(xiàn),網絡社會的人際互動才會朝向更為優(yōu)化的方向進化發(fā)展。
(3)關于角色與去角色。嚴格意義上,個體進入電子網絡空間后是去角色的。筆者認為,網絡與現(xiàn)實社會人際互動的最主要區(qū)別,是人際互動中信息量傳輸數(shù)量大小的區(qū)別。一個網絡ID,他只要在網絡上發(fā)表了評論、意見、文章,那么這些文字都反映了這個角色的屬性。這種反映的方式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身份與地位的反映方式雖然有著明顯不同,但網絡社會卻的確是依靠這些純文字的觀念和內容而不斷壯大。網絡社會中的角色如果要使用現(xiàn)實社會中的角色理論,那將會使這個理論本身變得難以理解。
三、參與度
李亞妤在《互聯(lián)網使用、網絡社會交往與網絡政治參與——以沿海發(fā)達城市網民為例》[5]的研究結果顯示,沿海發(fā)達城市網民對政府和主流媒體發(fā)布的政治信息的信任度僅為53.3%,而明確表示對官方的、民間的和境外的政治信息全不相信的人數(shù)達到9.2%。在網絡人際互動方面,超過95%的網民在網上經常聯(lián)系的人都未超過三類,主要是跟同事或同學、其他普通朋友以及自己的親人聯(lián)系。主流媒體在網絡社會中的角色必然屬于“實名”的范疇。對于“官方”“主流”“實名”的信任度低,那么對于匿名的角色更談不上信任度,形成這樣的情況其實并不是由于網絡社會的匿名、物理身體不在場、距離感等因素造成,實際上是由于現(xiàn)實社會的誠信和道德感低下,因此在網絡社會中以更真實的數(shù)據(jù)反映出來而已。
網絡實名制,本質上是要求網民在網絡社會中做一個負責任的網民,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無論其實際成效如何,但對于提高網絡社會的誠信與道德感已經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其中,安全的需求建立于誠信的基礎之上,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建立于人際互動的基礎之上。缺乏了誠信,就難以建立人際交往關系,現(xiàn)實社會如此,網絡社會也是如此。網絡實名制,相比起匿名,其為網絡社會交往的提高首先打開了誠信的大門,有了誠信為基礎,才有網絡社會的參與。
參考文獻:
[1]陳俊,張積家,王嘉英.大學生網名命名動機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6(4):957-959.
[2]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廈出版社,2001.
[3]邱徳均,黃少華.論作為社會行為的網絡角色扮演[J].寧夏黨校學報,2004(11):49-52.
[4]王君玲:試析個人博客中的自我呈現(xiàn)[J].新聞界,2009(2):37-39.
[5]李亞妤.互聯(lián)網使用、網絡社會交往與網絡政治參與——以沿海發(fā)達城市網民為例[J].新媒體,2011(1):69-81.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