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萬春,王 威
(武漢理工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武漢 430063)
高校公益類組織是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大學生自發(fā)組建的群眾性組織,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2016年1月,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印發(fā)了《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指出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社團的年審工作,而績效評估是實施年審的較好選擇。然而,目前國內針對高校公益組織績效評估的研究較少。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fā)現:現階段對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研究存在理論性探討較多,實證性分析較少的問題。李秦(2014)[1]、張芮瑜(2016)[2]、尹衍梅(2016)[3]、李發(fā)明(2016)[4]等人所開展的研究都是站在高校公益類組織的整體發(fā)展角度,通過分析組織發(fā)展困境,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盡管這些建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發(fā)展方向,但實操性不強。而王俊秋(2011)[5]、閆小龍(2012)[6]、王夢婷(2013)[7]、劉潔(2015)[8]、鄭婷丹(2014)[9]等的研究,則是具體選擇了某一公益組織,通過對樣本的調查、研究,形成調查報告。這些研究中都明確提及了應建立組織評價支撐體系,表達了應重視對公益組織進行績效評估的觀點,但缺少績效評估體系的具體構建與實證分析。
本文借助平衡計分卡這一績效評估方法,建構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以此體系為基礎實證評估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績效現狀。
本研究以長株潭地區(qū)17所高校中的18個公益類組織為研究樣本,通過問卷調查、深入訪談、開座談會等調研方法,發(fā)現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作為組織監(jiān)管的重要機制,現階段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績效評估只是一種形式簡單的考核,尚未形成系統(tǒng)化的績效評估機制。現階段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績效評估方法主要為自我評估與指導教師(或掛靠單位)評估,方法單一,且會出現認識片面、自我感覺良好等問題,評估結果并不能充分反映組織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基本每學期都會進行一次組織考核,主要形式為上交工作總結或進行答辯。組織負責人對這種考核方式不以為然,認為此類考核結果的人為操控性較強。
通過調研、訪談,我們發(fā)現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考核制度對考核對象的界定十分模糊,考核指標大多泛泛,不成體系。通過對公益類組織的考核制度進行比對,我們發(fā)現它們在內容方面存在共性。一是考核制度中較少涉及資金指標,大部分考核指標都圍繞組織活動的開展與活動成效進行。二是考核制度多以文字說明為主,以具體數字呈現的指標只有例會參會情況、活動開展次數、文字材料上報時間、物資情況說明、活動參與人數,難以據此對組織進行全面評價。我們搜集到的考核制度中,只有2個組織的考核制度設計了評估表,但遺憾的是,這兩份評估表的主要填寫者為組織負責人,評分的主觀性極強。
在評估結果的應用方面,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成員對考核結果的重視不夠,對組織自我評價中羅列出的問題,整改效率極低。而績效評估的低效也引發(fā)了組織發(fā)展動力不足的問題。通過調研發(fā)現,當前學生們參加公益活動的心態(tài)不端正,帶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這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同時,組織負責人同樣抱有僥幸心理,認為按部就班地將傳統(tǒng)公益活動開展一遍就算完成了工作。
20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對以財務指標為主的傳統(tǒng)績效衡量模式提出質疑,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卡普蘭與RSI公司總裁戴維·諾頓針對企業(yè)的組織績效評價創(chuàng)建了平衡計分卡[10]。平衡計分卡圍繞財務、顧客、內部業(yè)務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建立戰(zhàn)略中心型組織,是一種通過繪制戰(zhàn)略地圖,對戰(zhàn)略實施進行流程化管理的新型績效管理體系。
平衡計分卡方法克服并打破了傳統(tǒng)績效管理中只注重財務指標的業(yè)績管理方法,通過與組織戰(zhàn)略息息相關的四個領域進行維度構建,以更客觀、全面的視角將組織戰(zhàn)略與業(yè)績聯結起來。
1.財務維度
財務維度用傳統(tǒng)財務術語描述了戰(zhàn)略的有形成果,提供了組織成功的最終定義[10]。財務類指標通常圍繞盈利/收入、成本與生產力/效率、資產利用這三方面進行設置,一般可以采用收入增長戰(zhàn)略或生產率提升戰(zhàn)略來改善財務業(yè)績。
2.顧客維度
顧客維度由組織在市場上的預期績效成果和驅動績效達成的客戶價值主張構成[10]。作為組織利潤的主要來源,管理者在明確組織由競爭獲取的顧客和市場的基礎上,通過確立組織在這些目標顧客和市場中的衡量指標,具體闡明組織所對應的顧客群與市場戰(zhàn)略。
3.內部業(yè)務流程維度
內部業(yè)務流程維度闡述了組織中創(chuàng)造價值的少數關鍵業(yè)務流程,這些流程驅動著企業(yè)向客戶生產和傳遞價值主張的兩大關鍵戰(zhàn)略要素[10]。管理者通過對運營管理流程、客戶管理流程、創(chuàng)新流程及法規(guī)與社會流程進行詳細分析,以更好地向客戶生產和傳遞價值主張,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
4.學習與成長維度
學習與成長維度的關注核心在于組織的長遠發(fā)展能力,重點描述了組織的無形資產及其在組織發(fā)展中的重要戰(zhàn)略作用,具體指標設置應充分考慮組織內部業(yè)務流程中所需的特殊能力和特征。
基于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績效評估現狀及問題,本研究引入平衡計分卡這一評估方法,根據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評估維度,將影響公益類組織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進行歸類與細化,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組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見圖1)。
基于對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深入調查研究,以及筆者在高校公益類組織中的長期實踐,結合平衡計分卡的相關知識與現有的公益組織研究文獻,本研究以主觀賦權法對所構建的績效評估指標賦予權重(見表1)。
圖1 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表1 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指標權重
1.財務維度:物質保障條件
高校公益類組織作為非盈利組織,對財務維度進行評估時應重點考慮組織經費額度問題。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為學校的經費撥付以及爭取社會贊助。具體權重賦予如下:
表2 財務維度指標及權重
2.顧客維度:組織滿意度
高校公益類組織在顧客維度上主要表現為活動開展與活動成效兩方面,進行評估的群體為組織管理者、活動參與者、被服務者以及指導教師。具體權重賦予如下:
表3 顧客維度指標及權重
3.內部業(yè)務流程維度:組織內部管理
高校公益類組織的內部管理主要包括組織機構設立、人員配備情況及組織內部建設。具體權重賦予如下:
表4 內部業(yè)務流程維度指標及權重
4.學習與成長維度: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學生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歸根結底是為廣大在校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參與社會公益建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可以通過組織成員成績、滿意度及成員退出率予以反映。具體權重賦予如下:
表5 學習與成長維度指標及權重
根據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權重賦予,本研究進一步在每一指標下賦予60—100分的評分區(qū)間,形成績效評估量表。在實際進行績效評估測量時,通過對參與人員,即公益類組織指導教師(或掛靠單位負責人)、組織負責人及組織成員、活動參與者、被服務群體,分別進行測量,最終數據加權平均,得出組織的績效成績。公益類組織的績效評估成績,可以有效地反映出組織的績效水平,評估結果也可進一步用于公益類組織的改進工作(見表6)。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本研究將設計好的績效評估量表發(fā)放到18個研究對象手中,問卷回收后,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計算后,得出現階段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績效得分為84.84分(結果保留至小數點后兩位),成績較為一般,可提升空間極大。
表6 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量表
通過表7,我們清楚地看到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在各指標上的平均得分,這個分數能夠反映出高校公益類組織在四個維度各指標方面的一般表現。為進一步提高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本研究將各項指標的最低得分標準設為85分,不足85分的指標項為現階段組織發(fā)展短板,這些短板將在本研究中著重進行分析。
1.財務維度
通過表7我們發(fā)現,在財務維度方面,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成績均不達標,甚至和85分的標準差距頗大。四個指標中,大部分高校得分均位于平均值以下,尤其是校級以上大型活動經費撥付額度和日?;顒淤澲~度這兩個指標,80%的高校得分均低于平均值。結合表6,可以看出,高校能夠撥付給公益類組織的日?;顒咏涃M約為1000—1500元,校級以上大型活動撥付的經費一般小于3000元。而公益類組織能夠拉到的贊助極為有限,在日常活動方面,大約為500—1000元,在校級以上大型活動中一般不足萬元。結合前期訪談得到的信息,本研究發(fā)現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高校公益類組織活動經費不足這一現狀。例如校級以上的大型活動,學生最多只有幾千元能夠使用,租用場地、租借設備、購買必備的布置會場的物資、邀請嘉賓,零零總總算起來,資金捉襟見肘,想要將活動做大、做精致十分困難。
接上表
表7 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評估加權匯總表
2.顧客維度
顧客維度方面,我們看到11項指標中有9項達標,未達標的兩項分別為活動開展中活動參與者對活動創(chuàng)新程度的評價,以及活動成效中組織的影響力與號召力,60%的高校得分低于高校平均值。
我們私下將各高校上述兩個指標的得分以折線圖形式呈現后,可以看出,長株潭地區(qū)公益活動參與者對公益活動創(chuàng)新情況的評價多在70—85分之間,即處于一般或較為創(chuàng)新之間,這說明高校公益類組織所開展活動的創(chuàng)新程度并不能讓活動參與者滿意。前期問卷調查結果同樣反映出這一問題,有57.78%的活動參與者認為公益活動缺乏創(chuàng)新。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所舉辦的公益活動中,舉辦最多、學生參與最多的是愛心捐款活動,占75.35%,義務勞動和環(huán)?;顒右?9.92%和47.92%緊隨其后,而支教、大型賽事志愿者等活動因開展較少,活動參與度也較低。
另一方面,長株潭地區(qū)80.28%的高校學生是通過其他人或其他組織的宣傳才了解到這些公益活動,QQ群、QQ空間與微信朋友圈三種方式是了解公益活動的主要方式。但也有47.61%的學生反映,公益類組織自身宣傳力度不夠,影響力較弱。在活動成效方面,因活動參與者認為活動創(chuàng)新程度不夠,會對組織做出一般的評價,在學習與生活中也不會主動提到相關公益類組織或活動,公益類組織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整體較低。
3.內部業(yè)務流程維度
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組織結構與內部建設相對較好,組織機構設置完善,能夠協(xié)調運轉,擁有組織口號、標志和管理制度,內部凝聚力較高。主要的問題存在于人員配備方面,一是組織管理人員普遍占據組織總人數的20—30%,人數較多;二是指導教師(或掛靠單位)每學期普遍只進行過3—5次指導,平均每月一次,指導次數較少,成效較低。
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的管理層級多為兩級,組織中的正式成員在20—100人不等,按照管理學中管理幅度的概念,每一個基層管理者都能夠管理10—15人,中高層管理者每人能夠管理5—8人,則一個公益類組織中的管理者應該控制在3—12人,最多占組織總人數的15%。根據統(tǒng)計結果,我們看到,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中只有11%的組織達到了標準,89%組織的管理人員均大于20%,甚至有個別組織管理人員占比超過了30%。過多的管理人員直接帶來了權責不明、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且管理人員過多的組織也容易發(fā)生摩擦,人際關系處理難度較大。在指導教師(或掛靠單位)的指導方面,與研究前期所了解的一致,長株潭地區(qū)大部分高校公益類組織每學期平均只能接受3—5次指導,且組織管理者認為指導教師的規(guī)劃落到實際成效一般,其中有1個組織的指導教師長期缺位,從未進行過指導。
4.學習與成長維度
從整體來看,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在學習與成長維度上的表現較好,在組織管理者方面,他們在一年的學習與工作中收獲頗多,不僅積極地參與了公益活動,還極大地豐富了管理經驗,綜合素質有所提升。在活動參與者方面,盡管他們認為公益類組織還存在諸如對志愿者培訓不到位、對志愿者激勵不夠、志愿者參與活動的安全保障不到位等問題,但目前他們對公益類組織的整體滿意度還是較高的,中途退出公益活動的學生較少。學習與成長維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活動參與者學習成績較為一般,本研究不能排除參與公益活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這一問題。
根據對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的實證研究結果,我們分析出影響公益類組織績效結果的主要因素,并據此提出促進高校公益類組織績效提升的對策建議。
1.多方整合資源,形成發(fā)展合力
首先,高校公益類組織的掛靠單位在制定本單位預算時,應對公益類活動進行政策傾斜,加大投入[6]。同時,基于校團委的統(tǒng)籌,爭取高校黨委、教務、學工、后勤等部、院實現聯動,給予公益類組織更多的支持。其次,公益類組織應積極爭取與學校聯系、合作的企業(yè)的力量,讓他們出資支持公益活動,助力組織發(fā)展。而當資金籌措困難時,組織則應主動出擊:一是可以借助團省委、團市委等機關單位及區(qū)域高校青年志愿者聯盟的力量,與有關單位形成常態(tài)化的公益合作。二是進行公益組織“一帶一”模式的構建[11],高校公益類組織與社會NGO組織緊密聯結,在校直接招募志愿者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2.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之路,實現組織持續(xù)發(fā)展
創(chuàng)新是推動組織進步、保持組織活力的動力源泉。高校公益類組織應進一步挖掘公益內涵,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學科優(yōu)勢,能夠產生廣泛影響的品牌活動。深挖校內外公益實踐,塑造公益典型,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使組織真正形成資源供給型和問題解決型齊頭并進的發(fā)展模式。同時,公益類組織應加大宣傳力度,占領微博、微信、熱門APP等網絡社交陣地,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不斷擴大公益類組織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尤其是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fā)展,愈發(fā)活躍的氛圍中,把握并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的特點,打造出更加鮮活的組織形象,是高校公益類組織開創(chuàng)新的宣傳陣地的必由之路。
3.強化組織管理,規(guī)范組織發(fā)展
高校公益類組織一方面應精簡組織機構,建立高效的領導團隊,厘清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與工作范圍,形成職位說明書并加以規(guī)范。做好卸任組織管理者與接任者之間的交接工作,保持評估信息的連續(xù)性和可操作性,強調對評估結果的重視與合理使用。另一方面,高校公益類組織應進一步完善組織日常管理規(guī)范與組織績效評估制度,將指導教師的指導次數、內容與成效計入評估,加大組織間評獎評優(yōu)時相關指標的比重,用制度監(jiān)督、約束指導教師落實指導工作。
4.加強組織內部的學風建設
學習作為學生的第一要務,任何學生工作、學生活動都不能取代其地位。高校公益類組織應建設熱愛學習、陽光向上的組織文化,矯正不良風氣,積極引導,端正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心態(tài),建設學習型公益組織。同時,公益活動應盡可能地安排在周末開展,避免與參與者課程沖突?;顒訁⑴c者則應擺正心態(tài),協(xié)調好自己的時間,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參與公益活動,豐富課外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