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琴
(揚州市江都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室 江蘇 揚州 225200)
急診科作為醫(yī)院的一個重要科室,具有就診人數多、病情復雜、起病急、并發(fā)癥多等特點,預檢分診護士通過早期識別和快速評估,及時發(fā)現危重患者,有助于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對確?;颊甙踩兄鴺O其重要的意義[1]。但是,傳統分診模式無法滿足分診護士的判斷需求,分診準確率低,使患者的等候時間延長,并且還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導致患者死亡,誘發(fā)護患糾紛。因此,本文對系統化預檢分診模式運用在醫(yī)院急診分診中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選擇2016年6月—2017年8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75例。觀察組年齡22~75歲,平均(48.4±13.6)歲,其中32例為女性、43例為男性;對照組年齡23~77歲,平均(48.6±13.7)歲,其中31例為女性、44例為男性。兩組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對比無區(qū)別(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運用傳統預檢分診模式,即采用三級預檢分診標準,設施包括電子體溫計、電話以及電腦等,并且分診護士將問診和分診工具作為基本依據,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分為一般、危重以及瀕危三個等級,其中一般患者按次序就診,危重患者優(yōu)先就診,而瀕危患者則立刻進入搶救室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則運用系統化預檢分診模式:(1)分診人員。由3名符合崗位職責和資質要求,具有豐富工作經驗,且掌握搶救知識和分診技能的護士組成分診小組,其中主預檢護士負責對患者進行分診分級,輔預檢護士A負責對患者的體溫進行測量,給予患者退熱處理,而輔預檢護士B則負責對患者病歷進行收集,對相關生命體征進行測量,并且護送患者進入診室等;(2)分診設施,包括心電圖儀、血糖儀、血壓計、聽診器、壓舌板、血氧飽和度儀、電子體溫表以及疼痛評估卡等,有助于縮短分診時間;(3)分診流程。根據PTA法則,即分診初期,從循環(huán)系統(出血征、尿量、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濕度、皮膚溫度等)、呼吸系統(有無輔助呼吸、呼吸音、呼吸深度、頻率等)以及一般情況(反應、面色、意識)三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快速評估,其中1級和2級患者立刻進入診室或搶救室治療。對于無法快速判斷的患者,運用系統分診工具對患者的體征進行了解和評估后,再按照4級分診標準進行分級,并且在候診的過程中,加強3級和4級患兒巡視,再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評估分級。
運用自制量表評價兩組的分診質量,包括分診環(huán)境、分診熟練程度、分診服務態(tài)度以及疾病的問詢技巧以及總體質量五個方面內容,得分越高,說明分診質量越好[2]。同時,計算兩組的分診準確率,即(急診就診人次-分診不準確人次)/急診就診人數=分診準確率。
本次數據采用SPSS13.5軟件分析,運用t和χ2分別檢驗組間計量與計數資料對比,以P<0.05表示有差異。
觀察組的分診準確率為98.67%(74/75),高于對照組的89.33%(67/75),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相比較對照組而言,觀察組的分診質量評分均較高,組間對比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診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分診質量對比(±s,分)
組別 分診環(huán)境分診熟練程度分診服務態(tài)度疾病的問詢技巧總體服務質量對照組(n=75)20.1±1.2 20.5±1.4 19.8±0.8 19.7±1.1 80.1±4.5觀察組(n=75)24.2±0.8 24.5±0.9 24.4±0.5 24.2±1.1 97.3±3.3 t值 7.409 9.172 10.664 8.634 9.25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在急診治療中,預檢分診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運用最少的醫(yī)療資源給予患者最優(yōu)質、最有效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并且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分類,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療效果[3]。與傳統預檢分診模式相比,系統化預檢分診模式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運用四分法分級標準,對各級量化指標進行明確規(guī)定,使分診護士做到有規(guī)可循、有據可依,明確分診級別;②完善分診臺配套設施,分診護士在對患者病情進行詢問時,能夠對相關生命體征指標進行測量和采集,可以縮短分診時間;③明確分診崗位職責,增加分診護士,可以使工作質量提高,避免出現漏診情況,并且還能提高巡視復診比例,使患者的候診時間縮短,減少候診意外事件[4]。
綜上所述,在醫(yī)院急診分診中,運用系統化預檢分診模式,可以改善分診質量,提高分診準確率,確保搶救治療效果,從而預防醫(yī)患糾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