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嘯宇
(廣安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 廣安 638300)
胃癌是惡性腫瘤之一,外科手術治療仍然是目前治療胃癌的唯一手段。據(jù)研究報道,腹腔鏡在胃癌早期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且廣泛用于進展期胃癌治療中,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效果相對于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具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等優(yōu)點,有效清除淋巴結,切除腫瘤[1]。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有遠、近端胃切除術及全胃切除術三種方式,由于手術技術難度大,國內外對該術式研究少,是目前臨床研究胃腸外科的熱點。本為旨在探究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療效,分析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現(xiàn)作如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醫(yī)治的86例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者均經(jīng)病理確診是胃癌,超聲、CT顯示淋巴結轉移范圍僅第1、2站,手術耐受好;排除腫瘤直徑>10cm及漿膜層侵潤面積>10m2的患者。按有無并發(fā)癥分為兩組,觀察組(無并發(fā)癥)43例,男女比例20:23,年齡26~78歲,平均(61.25±5.12)歲,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Ⅲa期9例;對照組(有并發(fā)癥)43例,男女比例24:20,年齡25~74歲,平均(60.35±4.13)歲,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20例,Ⅲa期8例;對比兩組資料為顯示高度差異(P>0.05)。
兩組均行腹腔鏡輔助遠端胃切除根治術治療,行全麻,取平臥位,10mmTrocar置于臍下作觀察孔,5mmTrocar分別置于左右腋前線下處作牽引孔,12mmTrocar置于右側腹直肌臍上作主操作孔,并于左側置5mmTrocar作牽引孔,在5個V形穿孔行鏡下操作;大網(wǎng)膜分離,胃網(wǎng)膜右動靜脈行根部離段,將幽門、腸系膜周圍淋巴結群清除;胃右動脈根部離斷后,十二指腸球游離,腔鏡直線切斷十二指腸,向左牽開胃標本,對肝固有動脈、肝總動脈、腹腔干及脾動脈周圍淋巴結清除;胃左動脈根部切斷后,打開右側膈肌,對賁門右處清掃淋巴結群。在上腹中心作6cm切口,胃標本切除后,采取Ⅱ式胃空腸畢吻合。
(1)臨床療效指標:肛門排氣、進食流質的時間、疼痛程度、淋巴結清除量;(2)生存質量;(3)并發(fā)癥情況。
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表(WHOQOL-OO)評定生存質量,從生理、心理、精神、執(zhí)行能力、社會關系等領域方面評價,總分100分,評分與生存質量呈正比。
兩組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流質時間、淋巴結清除量比較無統(tǒng)計差異(P>0.05),觀察組VA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手術療效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手術療效指標比較(±s)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n=例數(shù))肛門排氣時間(d)進食流質時間(d)淋巴結清除量(枚)VAS評分(分)觀察組(n=43) 3.90±1.32 3.26±1.84 28.26±11.63 3.37±1.02a對照組(n=43) 3.95±1.21 3.32±1.13 27.33±10.42 4.21±2.21 t 0.1831 0.1822 0.3905 2.2630 aP >0.05 >0.05 >0.05 <0.05
術后,觀察組生存質量總體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存質量比較(±s,分)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n=例數(shù)) 生理領域 心理領域 精神狀態(tài) 執(zhí)行能力 社會關系觀察組(n=43) 72.32±8.14a 70.26±5.41a 69.25±4.23a 75.56±5.28a 78.26±6.24a對照組(n=43) 62.03±4.26 64.26±7.14 60.22±7.33 64.23±4.26 65.51±8.14 t 7.3445 4.3921 6.9968 10.9512 8.1516 aP <0.05 <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43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7例(16.28%),其中1例(2.33%)十二指腸殘端漏,2例(4.65%)吻合口漏,1例(2.33%)胰漏繼發(fā)感染,2例(4.65%)胃癱,1例(2.33%)下肢深靜脈血栓;所有患者經(jīng)對癥治療后均得以痊愈出院。
在本次研究中,兩組均采取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肛門排氣時間、進食流質時間、淋巴結清除量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VA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這與楊宏[2]文獻研究結果較為一致,提示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的療效顯著,可加快患者后恢復,提高淋巴結清除率,且術后減輕疼痛。本研究中觀察組VAS優(yōu)于對照組,考慮與術后并發(fā)癥有關,并發(fā)癥引起的對照組術后疼痛。同時,結果顯示:觀察組生存質量總體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輔助遠端胃癌根治術后引起的并發(fā)癥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
在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中,分離解刨、切割止血等操作均由超聲刀、切割閉合器完成,消化道利用上腹輔助小切口標本重建[3]。超聲刀具微創(chuàng)性,減少術中出血量,不易損傷周圍組織,可完全裸化血管;術中胃左右動脈、胃網(wǎng)膜右動脈經(jīng)血管夾閉塞離段根部,超聲刀凝段其余血管,不僅簡化操作,縮短手術時間,又不影響手術視野[4-5]。在腹腔鏡輔助下,可清晰觀察到解剖層次結構,有利于提高淋巴結清除率,通過腹腔鏡的放大作用,可清晰顯示神經(jīng)、脈管與筋膜結構,幫助其在間隙內游離,減少出血,進而打開血管鞘,對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徹底清掃,血管完全裸露,用鈦夾、腔鏡切合縫合器對大血管根部結扎,以達到根治腫瘤目的。另有結果顯示: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7例并發(fā)癥中,主要有十二指腸殘端漏、吻合口漏、胰漏繼發(fā)感染、淋巴瘤、胃癱以及肢深靜脈血栓,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6.28%。手術范圍、手術方式、醫(yī)生手術經(jīng)驗及患者自身等因素,可能均是造成術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在該術式中,解剖胰腺上緣后間隙是手術重、難點,由于胰頸在腔鏡視野下凸起,需下壓胰頸以露出胰頸上緣后間隙,易損傷胃周血管或胰腺,致使術后出現(xiàn)淋巴漏或胰腺漏等并發(fā)癥。
總結上文,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的臨床手術療效顯著,可徹底清除淋巴結,加快患者康復,生存質量良好;但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十二指腸殘端漏、吻合口漏或淋巴瘤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