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員檢查一名傷者精神狀態(tài)是否正常時,通常都會問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自己國家元首是誰等簡單問題。但在澳大利亞,有救護員說他們的領袖輪替近年太頻繁,導致“總理是誰”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已經無用武之地。
這并不奇怪,因為澳大利亞新任總理莫里森就任后,他就成為當?shù)剡^去十年來第六任領袖和第五位擔任總理一職的澳大利亞人。
其實澳大利亞的政治曾經十分穩(wěn)定。1983~2007年期間,澳大利亞只有三名總理。為甚么澳大利亞的政治情況近年變得這樣“動蕩”?
世界上大多通過選舉產生的領袖都有四至五年的任期,但澳大利亞法律規(guī)定最少每三年舉行一次大選。墨爾本大學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指出,每任政府的執(zhí)政期實際上更短,1990年以來平均每任政府的任期只有32個月。
有意見指出,這會讓選民更好控制政治發(fā)展。但也有意見認為這令政客只注視短期政策,讓自己能在下次選舉勝出,而不是專注于制定對國家有益的長遠政策,而且過于頻繁的選舉會令選民對選舉變得厭倦。
前澳大利亞駐以色列大使夏爾馬在澳大利亞《悉尼晨峰報》撰文指,他就任駐外大使期間已經經歷過四名總理的領導,包括吉拉德、陸克文、阿博特和特因布爾。其中,吉拉德和阿博特都是被黨內逼宮后下臺。
夏爾馬認為這顯示澳大利亞的政治體制的“架構缺陷”,認為政府應著手修改憲法。他批評澳大利亞的政客經常沒有征詢選民意見,就隨便把總理逼下臺,他指這破壞了“澳大利亞政治制度的穩(wěn)定性”。
陸克文在2010年被副手吉拉德逼宮下臺。彭博社報道,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始,受24小時新聞報道影響,澳大利亞的政客開始越來越在意自己的民望,而忽視其他政策。
選民也轉而支持其他細小黨派或獨立候選人,以示對兩大政黨的不滿。這種發(fā)展,令執(zhí)政黨的立法過程舉步維艱。
特因布爾被逼宮的事件中,有立場保守的媒體被批評主動介入,迫使立場比較開放的特因布爾下臺。
澳大利亞九號電視臺記者烏爾曼形容,這令澳大利亞媒體變成當?shù)卣沃贫鹊摹捌渲幸粋€角色”,而不只是在旁邊報道事實,做法“過分”。
澳大利亞有豐富天然資源支持它的經濟發(fā)展,讓它過去20多年都沒有經濟衰退,因此被稱為“幸運的國家”。但澳大利亞學者霍寧曾批評,澳大利亞這個幸運國家由一些“二等政客”掌控。
陸克文在2013年成功報復,迫使曾向自己“逼宮”的吉拉德下臺。他當時被批評指,這樣做會在黨內引起不必要的紛爭。而他的繼任人阿博特更推行許多不受人歡迎的政策。有澳大利亞智庫在今年3~4月進行的調查顯示,當時只有54%受訪的澳大利亞公眾知道現(xiàn)任總理莫里森是誰。
莫里森成功“逼宮”前,內政部長達頓也曾經嘗試“逼宮”但失敗。達頓被視為自由黨內的強硬派,不被黨內開明派接受,雙方最終同意讓被視為中間派的莫里森當總理。評論員哈爾徹在《悉尼晨峰報》撰文指,這些黨內紛爭令歷任澳大利亞總理接連被迫宮下臺,因為每一個上場的總理都不受保守派歡迎。
他更形容,莫里森向特因布爾“逼宮”是澳大利亞政壇過去10年內“最不需要的”一次“逼宮”。?笏(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