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秀
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活動中有效運動的自由元素,這是詞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改進詞語教學方法,增加學生詞語庫存,促進詞語盤活運用,讓更多的詞語盡快走向學生言語活動的實踐場地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即時內化:重視詞語的運用
一個詞語,從初次接觸到真正內化,成為自己調遣的自由元素,需要詞語的不斷復現(xiàn)和語境的多次接納。如果不是主動出擊,而是消極等待,其過程就可能是漫長的。因此,為縮短內化過程,讓一些新詞盡快進入學生的言語活動系統(tǒng),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相機捕捉重點詞語,借助課文情境指導詞語運用,讓詞語在相關情境的運用中內化為學生的“私有物”。如《山中訪友》(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一文中有這么一句:“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shù)膸r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句中的“俠”是生字,“俠客”在這里是說雷聲轟響,如果不去重點關注也無可厚非。但聯(lián)系下文的“滿世界都是雨,頭頂?shù)膸r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時,就覺得這“俠”還是有必要予以重視。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的:
師:讀了上述句子,你對“俠客”怎樣理解?
生:“俠客”是指武藝高強、講義氣的人。這里是說雷陣雨來時林子上空雷聲、風聲、雨聲融為一體,簡直是震耳欲聾。
師:你是說用許多俠客的吼叫形容雷陣雨來時聲音很響,你覺得這一段內容中有“俠客”嗎?
生:我覺得雷和風都是俠客,他們知道這雨是滋潤山林的,所以便為雨的光顧呼天喚地,拍手稱快,為大雨保駕護航!
師:有道理!還有嗎?
生:我覺得雨也是俠客,它把滋潤萬物當作自己的任務和使命,知道山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雨水滋潤了,就立馬前來救駕!
生:頭頂?shù)膸r石也是俠客,它知道“我”是來山中訪友的,不想遇到了大雨,便用它的臂膀為“我”擋雨。(學生還說山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俠客,它們用自己共同的付出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生態(tài)園)
按說,“俠”在《山中訪友》中可謂無足輕重,教者一般也不會去關注。這樣,“俠客”要進入學生言語活動需等待時日。而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者先引導學生說說“俠客”的意思,再聯(lián)系課文讓學生說說“俠客”的表現(xiàn),進而聯(lián)系全文尋找“俠客”,說出它們俠義的表現(xiàn)。這樣聯(lián)系語境,將意義理解、情感體會、詞語運用融為一體,“俠客”和“俠義”便能順利地走進學生的言語活動。
二、聯(lián)系接納:重視詞語的積累
在現(xiàn)實生活和課外閱讀中,學生接觸的詞語很多,但這種接觸多是無意的。有些詞語,初次接觸難留痕跡,只有不斷與其相遇,才能逐步形成印象,并最終成為言語活動的元素。我們知道,學生說話、作文能讓人為之一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把文本以外的詞語自然而得體地用于言語活動。然而,這種為之一振相對于全體學生來說,總顯得不夠,如果能把個別現(xiàn)象變成普遍現(xiàn)象,那是何等令人興奮的事情?。∽鳛檎Z文教師,要把文本閱讀的觸角伸向課外閱讀和學生生活,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接納自主獲得的詞語,讓少數(shù)學生的“私有財產”變成全體學生的“共同財產”。如《匆匆》(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橫線為教者在閱讀指導時所加)上述句子,是寫隨著時間流逝“我”深感不安、汗顏和凄楚,感嘆時間流逝太快而無情。為借助文本解讀,接納學生內存的相關詞語,通過激活、運用,讓其成為他們“招之即來、來之能用”的自由元素,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的:
師:(在上述片段有關詞句下加線)請你聯(lián)系加線的詞句認真讀讀,仔細想想:你從這些詞句中讀出了什么?請用上你了解的成語說說你的理解。
生1: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可我們常常是不知不覺,等回頭看的時候時間卻過去了許許多多,真是不可思議!
生2:時間老人是那么慷慨大方,他毫不吝嗇地把時間賜予我們,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任由時間流淌卻毫不可惜,真是不應該!
生3:時間老人給了我們很多很多,而此時此刻手頭已經(jīng)是寥寥無幾,想起來真讓人不寒而栗!
生4:從“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中我讀懂了:時間的流失悄無聲息,無影無蹤,讓人感慨不已,讓人驚呼不及。不珍惜時間,將遺憾終身。
生5:從“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我讀懂了:猛回頭想起來,“我”讓時間白白流淌,不禁熱汗涔涔;“我”讓時間白白浪費,不禁潸然淚下。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緊扣句子談感受,說體會,并要求將合適的成語融合其中。這樣,與之相關的“慷慨大方”“毫不吝嗇”“寥寥無幾”“不寒而栗”“遺憾終身”“熱汗涔涔”“潸然淚下”等詞語就成了學生理解句子、表情達意的基本元素。這些詞語,或是生活中聽說,或是閱讀中獲得,長期沉睡容易流失,而通過語境接納、有效激活,便能在實踐中轉化為學生活的庫存。
三、相機輸送:重視新詞的滲透
生活中的高頻詞,語文教材卻多是姍姍來遲。教材的滯后,嚴重制約了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可見,僅從詞語積累和運用的角度看,語文教材遠遠滿足不了學生語言學習和運用的需要。由于文本與生活、與課外閱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構成了文本解讀的廣闊背景。教師在教學中只要稍加點撥,詞語引進與文本解讀就能融為一體。為此,教師對教材中的生字,可在學生與教材的結合上權衡,看與之相關的哪些詞語可提前輸送,這些詞語以怎樣的方式呈現(xiàn),才顯得自然貼切。如《觸摸春天》(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一文中有“徑、暢、磕、弧、翔、權、繽、裊”幾個生字,其中“徑、暢”構成能力很強,而“暢”學生多比較熟悉,與之相關的詞語也多能在閱讀和生活中逐步掌握,但與“徑”相關的不少詞語,要真正進入學生的言語活動則比較困難。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引導的:
師:同學們,請大家讀讀下面的句子,聯(lián)系句子說說加點字的意思。
(出示)早晨,我在綠地里面的小徑上做操,安靜在花叢中穿梭。她走得很流暢,沒有一點兒磕磕絆絆。
(生自讀后交流)
生:小徑就是小路。
師:是啊,“徑”在這里就是——(生齊:路)下列幾個詞語,你見識過嗎?
(出示詞語,指名讀詞)曲徑通幽 獨辟蹊徑 另辟蹊徑 大相徑庭 統(tǒng)一口徑(注釋:蹊:小路)
師:在課文《觸摸春天》中,“徑”是小路的意思,這些詞語中,哪些也是這個意思呢?
(學生回答“曲徑通幽、獨辟蹊徑、另辟蹊徑”中的“徑”與“小徑”中的“徑”意思相同)
師:不過,“曲徑通幽、獨辟蹊徑、另辟蹊徑”中的“徑”還有“方法、辦法”的意思。這些成語看起來比較陌生,但讀讀下面的句子,猜猜成語的意思,你是能選擇成語填空的。(出示填空題)
(1)總以為,安靜這個盲孩子走路會磕磕絆絆,可她在花叢中竟然走得很流暢??磥?,我的想法與事實( )。(2)在這個清香裊裊的早晨,在這個( )園子里,盲孩子安靜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3)安靜這樣一個陽光的女孩,眼睛看不見繽紛的春天,就( ),在花叢中穿梭,捕捉蝴蝶,用這樣的方式感受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4)春天里,盲童到園子里感受春天,肯定是曬曬太陽,而安靜卻( ),在花叢里穿梭,捕捉蝴蝶。(5)盲孩子來了,大家準備給她一個禮物,并且( )先不走漏風聲,而要給她個驚喜!(學生答題令人滿意)
也許,沒有教者對生字的認真權衡,對課文的合理變通,一個無關大局的“徑”字,怎么也不會與5個帶“徑”字的成語發(fā)生聯(lián)系,也不會形成與之相關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了這樣的自然聯(lián)系和背景拓展,這些成語的運用和理解就顯得順理成章??梢?,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生字的聯(lián)系和拓展,讓成語與生字發(fā)生聯(lián)系,并通過課文內容的變通,就能形成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這樣,讓諸多詞語及早與學生謀面,并成為他們言語活動的基本元素,學生的言語作品一定會因這些詞語的加入而愈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