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彪
長期以來,中小學數學教學之間存在著一種嚴重脫節(jié)現象,中小學教師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這種割裂狀態(tài),致使很多學生進入初中之后不能適應中學的學習。筆者在對中小學部分教材研讀和聽課過程中發(fā)現,中小學數學的有效銜接任重而道遠?,F結合兩位老師“認識負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引發(fā)對中小學數學的有效銜接問題的思考。
一、案例
“認識負數”情境創(chuàng)設片段
教學A
師:你都知道有哪些數呢?
生:自然數、小數、分數,還有負數。
教師出示下列數軸:
師:仔細觀察,這些數在大小上和0相比都有什么不同?
生:0右邊這些數都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數。
師:那0左邊這些數都是什么數呢?它們和0相比都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都是負數。
師:在生活中我們看到過或聽到過“負數”嗎?
生:在電梯上看到過“-1”。
師:還有在哪兒見過負數嗎?
生:天氣預報上見過,0度以下的溫度就用負數表示。
師:天氣預報上也有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些負數,看來負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那這些負數該怎樣讀寫,又有什么樣的意義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
教學B
師:上課前我們來做個“反著來”的游戲,就是老師說一句話,請你做出與它相反意思的動作,明白嗎?
(師生一起做游戲)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做了一組相反動作的游戲。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題目。
1.公交車始發(fā)站上來8名乘客,第一站下去6名乘客。
2.媽媽往存折上存入1000元,一周后又取出800元。
3.小明比小芳高3.9厘米,小輝比小芳矮0.8厘米。
4.車庫在地下2層,書店在地上3層。
5.放學了,小明從校門口向北走了千米,小芳向南走了千米。
師:仔細觀察這些題目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每句話中所說的兩件事意思都是相反的,比如第一句,上來8名和下去6名意思是相反的。
師:同意嗎?那第二句呢?
生:第二句存進1000元和取出800元意思也是相反的。
師:很好,第三句誰來說?
生:一個是高3.9厘米,一個是矮0.8厘米,意思也是相反的。
……
師:剛才同學們從這些情境中找出它們相同的地方,如“上來8名”和“下去6名”意思相反,數學上我們也把它叫作意義相反的量。
師:那上來的8名乘客又是以誰為標準呢?
生:以“0”為標準。
師:你是怎么想的?能說完整嗎?
生:上來的8名乘客是以始發(fā)站沒有乘客為標準的,其實也就是“0”。
師:以始發(fā)站沒有乘客為標準,上來8名和下去6名就是一組意義相反的量,能聽懂嗎?
(師出示:以始發(fā)站沒有乘客為標準,“上來8名”和“下去6名”就是一組意義相反的量。)
……
師:我們從以上情境中發(fā)現只要確定一個標準,就能找到一組相反意義的量。(板書:相反意義的量)
二、思考
“認識負數”原來是中學教材的學習內容,現在“下放”到小學階段,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認識負數”這節(jié)課,是遵循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課,還是用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來創(chuàng)設情境?從北師大版、人教版和蘇教版“認識負數”教材來看,都是以“溫度”為素材的,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認識負數前,是否需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相反意義的量”?筆者認為,教師無須生硬地直接告訴學生,而要在具體的情境沖突中讓學生頓悟,這樣更便于學生真正理解概念。等學生到中學以后,再利用數軸觀察負數所在的位置,學生更容易接受!在小學階段,利用好“數軸”這一直觀素材教學,做到與中學數學教學的銜接,也是這節(jié)課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其實,在現行的中學教材“認識負數”也是從相反意義的量入手,然后再規(guī)定什么是正數和負數。在小學的教學中,如果要求學生掌握認識正負數“制定的標準是什么”,對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對比中小學教學方式——“深刻而不深奧”。
現行九年一貫制中小學教材,數學教學內容各部分知識點都是按“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和“綜合與實踐”四個板塊編排的,各個板塊的知識點都是螺旋上升的,同樣的知識點在小學和中學應教到什么程度,新課標中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小學重法,也就是知其然。而中學重理,也就是知其所以然;小學雖有探究,但重在感知。而中學不僅探究,還要深度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習要邊扶邊放,而中學要自學探究;小學以形象思維為重,而中學要以抽象思維為主。因此,小學要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fā),一步一個臺階,到中學后再不斷完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深刻而不深奧”,讓學生能真正接受。
2.對比中小學教材編排——“到位而不越位”。
中小學數學銜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包括了知識的銜接、教學方法的銜接、學生學習能力的銜接等諸多方面?,F以中小學教材中“認識負數”的編排特色,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1)負數的引入。
小學教材:通過溫度計等生活情境喚起學生對負數的初步感知、讓學生感受負數的存在。
中學教材:出示幾幅情境圖,引導學生在讀出溫度、海拔高度、人口增長率的過程中,感知負數的存在。
(2)正數和負數的意義。
小學教材:像+4,19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中學教材:敘述方法與小學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正數、負數的舉例上更加廣泛地使用了分數、小數、百分數等,同時增加了讀法和寫法的內容。
(3)正數、負數的練習。
中小學教材均采用將正數和負數填入相應的集合圖中的做法,只是中學填寫的數更為廣泛,并出現了“集合”這一概念。
(4)用正數和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小學教材:沒有明顯出現“相反意義的量”這一概念,只是通過生活場景中的盈虧、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表示方法,讓學生感知兩個相反意義的量可以用正數和負數表示;利用不同方向,強化學生對相反意義量的理解;通過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中學教材:直接出現了“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并通過舉例直接說明相反意義的量的含義,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相反意義的量,并通過練習強化正數和負數概念。
中小學教材都重視具體的生活情境,但編排內容有明顯的重復現象;小學和初中教材敘述方法基本一致,沒有很好地進行知識的過渡與銜接。可見,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合理地編排教材,是做好中小學銜接的基礎。我們不能為了“銜接”,而直接將中學的教學內容“下放”到小學,讓學生“囫圇吞棗”,就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
可見,中小學數學銜接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要立足于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審視對待,才能真正找到中小學數學銜接的“中間地帶”,讓學生學會“聽得懂”的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