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光
一
翻開歷史的書頁,1927年8月,南昌城頭的一聲槍響,打響了中國共產(chǎn)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對這段歷史,在我的讀書生涯早就烙印于心。我的老家廣東大埔縣三河壩,曾因一場威震天下的三河壩戰(zhàn)役而載入史冊。三河壩戰(zhàn)役經(jīng)過三天三夜慘烈的阻擊戰(zhàn)后,為保存革命火種,朱德率軍撤出三河壩,后幾經(jīng)曲折,到達江西礱市,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共同舉起中國革命的大旗。蕭克老將軍對三河壩戰(zhàn)役曾有這樣的評述:沒有三河壩戰(zhàn)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基于此,我對紅色井岡的心馳神往由來已久。
雖是隆冬時節(jié),但井岡山寧岡茨坪那八角樓的燈光,仿佛穿越時空,烘焙著每個朝拜和景仰的心,照亮著這片紅色熱土。因為單位組織的一次學習機會,我有幸來到井岡山。我發(fā)現(xiàn),之前從書本和電視上所認識的紅色井岡山顯然是粗淺的,經(jīng)過學習的體驗、身心的洗禮和靈魂的漂白,革命搖籃的星星之火一次次燭照和檢視我們的信仰,讓我可以真切聽到內(nèi)心成長的聲音。
在井岡山的幾天里,我嘗到了當年的紅米飯和南瓜湯,也看到了刻在井岡山碑林上的這首廣為流傳的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的凈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這首紅色歌謠,真實再現(xiàn)了井岡山軍民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開展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樂觀豁達的革命精神。聽介紹,井岡山這個中國的第一個紅色根據(jù)地,有近5萬紅軍戰(zhàn)士長眠于此,而有名字的僅有15744人。紀念館里,我長久地注視著那塊潔白的無名碑,無名碑四周的墻上,刻著的正是這一萬多位死難先烈的名字,輕撫烈士姓名,雖沒有他們的生平介紹,然而我知道他們犧牲時都很年輕。站立于此,讓人內(nèi)心激蕩,難以平靜。我在默哀與默想中漸漸悟出,那些連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的紅軍將士,他們年紀輕輕,是什么讓他們?yōu)橹捌秃罄^,乃至付出生命而在所不惜。我想,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用生命去捍衛(wèi)的崇高信仰。
在井岡山,毛澤東是這個信仰的主要傳播者和締造者。在這里,他建立了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提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思想,摸索了一條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改編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所提出的支部建在連隊的做法至今為部隊所延用,他用偉大的實踐和事實總結出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結合,正面回答了“山溝溝里也能出馬列主義!”;他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兩篇光輝的著作,讓當時迷茫的中國革命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在這里,誕生了偉大而不朽的井岡山精神。
沿著井岡山烈士陵園臺階拾級而上,兩旁古柏肅立,蒼松青翠,綠竹婆娑,莊嚴神圣,不少身著當年紅軍服的學員,在這里開展學習體驗和傳統(tǒng)教育。他們步伐堅定,精神抖擻,和這里的一切和諧統(tǒng)一,像是一支支當年的紅軍隊伍從大山深處走來,又向光明走去。在山頂,鄧小平題寫的井岡山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像燃燒的火焰,又像戰(zhàn)斗的槍桿;從此處遠眺井岡山,群峰連綿,氣象萬千,山下,已是一片安寧與祥和。井岡山人民從歷史和戰(zhàn)爭的烽煙中走來,頭頂和平的天空,腳踩紅色的土地,臉上映出的是那一份堅毅和從容,只有時光儲存著這里當年發(fā)生的一切。站在紀念碑下,靜默,是對這片土地最好的虔誠和敬仰;遠處白云悠悠,從天際飄來當年耳熟能詳?shù)母柚{:一月里來梅花香,四軍威武出井岡,紅旗飄揚高舉起,白匪土豪大恐慌?!薄芭龅綌橙四ε?,勇敢拼殺不讓他;斷頭只當風吹帽,負傷如掛大紅花。”細細哼唱中,什么叫井岡山精神,無需贅言也能豁然于胸了。
二
登上黃洋界,這個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修建的五大哨口之一,海拔1343米,地勢險峻,山勢巍峨,氣勢磅礴,云霧繚繞,屬易守難攻之要塞。哨口旁,當年的軍械處的建筑和陳設均恢復如初,長矛大刀土槍是當年紅軍革命初期的主要家當,但正是從井岡山這一片“紅”開始,一點點燎原至全國。對于黃洋界,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時,詞作中留下“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的感慨。黃洋界高處建有一橫一豎兩塊碑,周圍森林環(huán)繞,風聲似當年戰(zhàn)鼓;橫碑上刻著的正是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那首詞,這首大氣磅礴的詞,特別的是,其中的一句“敵軍圍困萬千重”之“圍”字,毛澤東特意寫了個“錯別字”,意味深長,那就是“圍”字里邊他改成了一個“井”字。不言而喻,當時國民黨軍隊已把井岡山圍成鐵桶般,而作為井岡山最重要的哨口,于1928年8月30日,打響了慘烈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當時紅四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加上井岡山的地方武裝和老百姓,軍民眾志成城,一舉擊潰國民黨四個團的連續(xù)進攻而創(chuàng)下的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傳奇,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也是毛澤東在聞悉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后,難掩飾內(nèi)心喜悅揮筆寫下《西江月·井岡山》一詞的緣由。橫碑后面,刻著朱德題寫的“黃洋界”三個大字。豎碑上刻著毛澤東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金色大字。文革期間,這里曾遭到破壞和篡改,然而,歷史雖有彎路,但正氣的脊梁卻始終是直的。
從黃洋界當年的哨口極目遠眺,令人思緒萬千。我在這里聽到了井岡山上很多撞擊肺腑的紅色故事,找到了一道道思想方程式的求證。這些故事,何嘗不是堆壘起井岡山精神的一塊塊基石!在這里,我除了聽到“朱德扁擔”的故事,還找到了“朱德一生偏愛蘭花”的緣由:朱德的妻子伍若蘭,在井岡山斗爭中不幸被國民黨軍突襲受傷被捕,敵人想讓伍若蘭宣布和朱德脫離關系便放了她,伍若蘭大義凜然地說:“共產(chǎn)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頭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無計可施的敵人最終把她殺害,還令人發(fā)指地把她的頭顱割下掛在城門前的木桿上示眾,她犧牲時年僅26歲。1962年3月4日,朱德重上井岡山,臨下山時,什么也沒帶,只帶走一盆“井岡蘭”??梢愿兄?,這是一盆永不凋謝的井岡蘭,這是一位革命家對妻子深深的懷念。
老百姓都說,井岡山上的映山紅是最紅最艷的,因為那是先烈們的鮮血染紅的。巍巍井岡,我還聽到了22歲的工農(nóng)革命軍總指揮盧德銘用生命為井岡山鋪路的故事。1927年毛澤東率部隊初上井岡山時,盧德銘為掩護毛澤東突圍而壯烈犧牲,當時毛澤東悲痛地喊出:還我德銘。故事告訴我們共產(chǎn)黨人應永遠保持對黨的忠誠,應用一生去兌現(xiàn)舉起右手時莊嚴喊出的誓言。我還聽到了一位18歲的井岡山姑娘吳月娥用青春書寫革命忠貞的故事,她被捕后保守傷員藏身之地的秘密,將計就計,把敵人引到懸崖旁,然后抱著敵軍團長一同跳下山崖,第二年,井岡山的紅杜鵑又紅了一層。歷史不會忘記,井岡山人民為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井岡山曾遭受國民黨部隊數(shù)次血洗,最慘時整個井岡山老百姓僅剩幾百人。可以說,沒有老百姓的支持,就不會有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照亮的革命直到最終勝利。我還聽到了“紅色土匪”袁文才、王佐打開山門迎接毛澤東上井岡山,為革命立下功勛的故事;它啟示我們舊社會把人變成鬼,而我們黨卻可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我還聽到了紅四軍參謀長和28團團長王爾琢用生命和忠誠挽救紅軍的故事。1928年8月25日王爾琢因追剿逃離的紅軍而被叛徒殺害,年僅25歲。毛澤東在王爾琢的追悼會上,哀痛寫下挽聯(lián):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從這個紅色故事的教訓中,也從另一側面昭示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遠是最高原則。
我在想,這樣一支歷經(jīng)千難萬險而始終矢志不渝的部隊究竟為什么革命?無疑,就是讓勞苦大眾得解放!在井岡山,那首“云開霧散出太陽,泥腿子能當縣長;毛委員領導我們掌政權,紅色江山萬年長”的歌謠說的就是1928年元月紅軍攻下遂川縣城,苦大仇深的農(nóng)民王次諄被推選當上了縣長的鮮活故事。隆冬的井岡,暖意融融,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如紅日高懸。
三
井岡山的夜晚感覺沒有黑色,這不知是我的巧遇還是可以常見到的自然景致。遠望去,黛藍色的巨大天幕掛在井岡山連綿的山梁上,藍得是那樣純那樣凈,仿佛觸手可及;讓我猛然想起紅軍服的顏色也是這般如此。由于當時國民黨對紅軍進行了嚴密的封鎖和圍剿,加上條件所限,為統(tǒng)一紅軍服裝顏色,這染布的顏料成了一大難題。但聰慧的井岡山軍民上下一心,想出了一個用當?shù)貥淙~和一些植物搓碎煮水來染布,經(jīng)反復試驗,終于染出了紅軍服特有的“黛藍色”。那夜,天幕上無邊的黛藍色讓我看得出神看得入迷,我想,是否當年的紅軍也是循著這一天意而發(fā)明出這天下無雙的黛藍顏料,讓一支軍隊舉著鐮刀和錘子的紅旗,披荊斬棘,為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撐起頭頂?shù)哪瞧推街{。
那夜,我們住在井岡山茨坪鎮(zhèn)的一家快捷酒店,夜晚的井岡山,溫度低很多,加上已是隆冬,更感寒意襲人。但據(jù)當?shù)厝苏f最冷的時候是在每年的1月,冷得可以看到大雪封山,滴水成冰??梢韵胂?,雖然當年的紅軍缺衣少被,但是卻用內(nèi)心燃起的革命熱情挺過了那些嚴寒的冬天。井岡山的天街知名度很高,天街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露天購物廣場,縱橫交錯,商鋪林立,華燈璀璨,甚是迷人。熙熙攘攘的人流沖淡了夜晚的寒氣,商鋪的商品九成跟“紅色主題”有關,涵括了衣食住行,從紅軍服,紅色特產(chǎn)、紅書、紅色紀念品再到紅色餐飲應有盡有,商鋪經(jīng)營者幾乎都是井岡山本地人,他們熱情好客,不拉客不宰客。我在一家賣工藝收藏品的店里駐足了好久,老板約50歲,憨厚真誠,他熱情幫我挑了幾本我要的紅色圖書,還和我攀談起來。他告訴我,他爺爺這輩也是紅軍,在井岡山,幾乎家家祖輩都出過紅軍,幾乎家家祖輩都出過革命烈士。他這一說,讓我對這里的一切肅然起敬。一同隨行的導游小廖,20出頭,長得水靈,本地人,她笑吟吟地插話說,她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她和她的本地同學也正是熱愛井岡山這片紅土地,所以愿意留在家鄉(xiāng)發(fā)展。她的很多同學在井岡山有的做老師,有的經(jīng)營紅色文化,有的像她這樣當導游。她說作為井岡山的青年一代,有責任把這里的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傳承好弘揚好。
暖心的話還沒有完全消化完,我們也走邊聊,在天街的各個角落,都可聽到從店里飄出的紅色歌曲,重聽這些歌曲,親切而溫暖;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廣場舞也在井岡山綻放成另一朵山城之花,大姨大媽們和著紅色旋律,翩翩起舞,活力四射,儼然成寒冬里的獨特風景。
四
受學生時代讀過的課文《井岡翠竹》的影響,我對課文中那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依然記憶猶新。此次來井岡山,我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作家袁鷹筆下的五百里林海中“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的井岡毛竹的壯觀景象,但還是看到了到處遍栽的井岡山毛竹。從小猶愛竹的我,因老家也是山前山后種滿綠竹,童年的記憶中,這老家的綠竹就是孩提時的玩具“供應商”,自制笛子、釣竿、竹籃、竹環(huán)等;當然,家鄉(xiāng)的綠竹比不上井岡翠竹“天下竹子數(shù)不清,井岡山竹子頭一名”的美名和霸氣。所以,在我內(nèi)心自然對“井岡翠竹”多了幾分敬意,因為它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曾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在《井岡翠竹》里,你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用它搭過帳篷,用它做過帳篷。用它做過梭鏢,用它當罐盛過水,當碗蒸過飯,用它做過扁擔和吹火筒。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嗥……
在天街,經(jīng)營井岡山毛竹工藝品的店鋪有不少,我走進其中一間,喲,各種竹制品琳瑯滿目,有竹雕、竹畫、竹瓶、竹筆筒、竹扇、竹椅、竹席等。而在一排竹制保溫杯面前,我收住了腳步,拿起其中的一只,精美的竹雕,熟悉的造型,我端詳良久,思緒聯(lián)翩。曾在南海船隊服役20年的父親于1997年5月來過井岡山,當時帶回的唯一紀念品就是一只井岡山毛竹制成的保溫杯。細心的父親還在杯的底部寫上了到井岡山的日期,掐指一算,剛好20年。這20年來,父親一直在使用這只竹制的保溫杯,我曾多次勸他換一只更好的保溫杯,父親總是笑著說:“這是一只革命的保溫杯,我不舍得換它,就是要保持一個軍人的溫度和熱度?!比缃瘢谶b遠的井岡山,我又見到了和父親手上那只無異的竹制保溫杯。我扭開杯蓋,聞之,一股淡淡的竹香撲鼻而來,教人清醒和陶醉。我付了錢,把這只井岡山毛竹制的保溫杯輕輕放入書包,走出店門,一股暖流漸漸襲滿全身。我在默想,作為軍人的后代,我也需要保持這種溫度和熱度。
誠然,紅色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也是紅色中國誕下的第一個孩子,它和嘉興的南湖、陜西的延安、河北的西柏坡、江西的瑞金、福建的古田、貴州的遵義一樣,是駐扎在中國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它們是我們心靈的課堂,也是新時代的考場,讓我們可以在圣潔的土地上一次次默寫我們當年立下的誓言和承諾,擦去塵埃,亮出本色。這些火熱的紅土地,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傳遞著生生不息的熊熊火炬,它照亮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長河,照亮了旗幟上那鐮刀和錘子的熠熠光輝;它猶如毛澤東當年在井岡山八角樓上寫下的那段深情文字所散發(fā)的無窮力量;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jīng)看得見梔桿尖頭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茫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矗俏∥【畬?,它用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鍛造了一支由八千九百多萬人引領的浩瀚隊伍,正為實現(xiàn)偉大的強國夢而砥礪奮進,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