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二虎
燉:將原料加湯水及調(diào)味品,旺火燒沸以后用中小火長時間燒煮成菜的烹調(diào)方法。屬于典型火攻菜的技法之一。其中又分隔水燉和不隔水燉。隔水燉,是將原料裝入容器內(nèi),置于水鍋或蒸鍋中,用開水和蒸汽加熱燉制,不隔水燉,是將原料直接放入鍋內(nèi),加入湯水,密封加熱燉制。
菜肴制作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燉法,目的都是避免原料香味散發(fā),促使原料在受熱燉軟時將自身的鮮味轉(zhuǎn)入湯中。食有原汁原味之感。所以,燉法是以吃湯為主的湯菜,要求湯色清澄、爽口、滋味鮮濃,香氣醇厚。這是燉法最顯著的特點。在龐大的水媒技法家族中,燉法可算是最富特色的一種,它和燜法、煨法一起,并列為“儲香保味”的三大“火攻菜”技法。所謂“火攻”,就是這三種技法的最后一道工序都是用水加熱,而且都是用小火長時間加熱,費火又費時,故而得名。正是使用了這種火候,并在密封嚴密的炊具中烹制,才使得原料組織變性分解,鮮味物質(zhì)酯化,鮮香味及原汁均不易向外散失,故能起到儲存香味、保持原汁原味的作用。既然加熱方法和加熱效果基本相同,為什么又分燉、燜、煨這三種獨立的基本技法呢?這是因為三種技法除共性外,還有很大差別。
首先,在用料上,三種技法所用的主料大多數(shù)是質(zhì)地老韌堅硬的動物原料,而植物性原料大都作為輔料,只有個別的如冬筍等可當(dāng)主料使用,但是所用主料的形體和加工處理方法則不相同,燉法主料都是大型方塊和整形料,如全雞、全鴨等;而燜法主料則一般都要加工成塊、條等中型或小型料;煨法既可用大型料、也可以用小型料。燉法多數(shù)用單一主料,而燜法和煨法既可用一種主料,也可以用兩種以上的多種主、輔料配置。
其次,在原料加工處理上,燉法的原料只需洗凈,既不腌制,也不上漿掛糊,只需經(jīng)過沸水焯燙去掉血腥浮沫后,即可燉制;燜法的原料,多數(shù)經(jīng)過油炸、油煎,也有的用水煮成半成品在燜;煨法的原料,既可使用生料也可用炸、煎、炒、煮法等預(yù)制成半成品。
第三,加水量上,燉法加水量最多,大都是湯寬量大的湯菜;燜法加水量較少,成菜后無湯有汁,鹵汁肥濃;煨法加水量適中,多數(shù)是半湯半菜,油重肥口,湯味醇厚,其中使用富有膠質(zhì)原料煨制的,則汁緊濃稠。
第四,在火候上,雖然都是用的小火長時間加熱,但是火力的程度也有不同。煨法所用火力最小,加熱時間最長;常規(guī)的燉法次之,而隔水燉則是用旺火或中小火長時間加熱的,燜法所用火力稍強,加熱時間是三種技法中較短的。
第五,在風(fēng)味特色上,雖然三種技法的菜肴質(zhì)感都是軟爛酥糯、原汁原味和香味濃郁,但也有明顯的不同:燉菜湯清、湯寬、鮮醇、爽口;燜菜鹵汁稠濃,味透香足;煨菜則湯色乳白,油湯封面。同時,在具體操作上各不相同。燉法在具體操作上,有兩個關(guān)鍵點應(yīng)予重視:一是原料在燉制開始時,大多不能放入咸味調(diào)料,特別是不能放鹽,如果早放入鹽,由于鹽的滲透壓作用,嚴重影響原料的酥爛,延長成熟時間,因此,只能燉熟出鍋時,才能調(diào)味。二是不隔水燉切記用旺火久燒,只要水一開,就要轉(zhuǎn)入小火燉,否則湯色就會表白,失去燉菜湯清的特色。
1. 隔水燉
定義:將焯燙過的原料放入容器中,加湯水和調(diào)料,密封,置于水鍋中或蒸鍋上,用開水或蒸汽進行長時間加熱的技法。
詳解:隔水燉,強調(diào)密封加熱,放入原料的容器須用輔料或其他材料將口封嚴,置于水鍋中或蒸鍋上,再加上蓋防止跑氣,才能取得菜肴厚重濃郁的香氣效果,又因為是平緩加熱,盡管加熱時間長,湯汁也不會變渾濁,并能吸收原料中分解出來的滋味,使得湯和菜都具有醇厚鮮味及爽口的特點。具體操作中注意的是:凡是將容器置于水鍋中燉制的,鍋中要加水大量,但水位又要低于容器口部,以防止鍋中水滾沸時漫入容器中。要蓋緊鍋蓋,不使漏氣,水燒開后,繼續(xù)用旺火或中旺火燒,使鍋中水自始至終都保持沸滾狀態(tài),讓水的熱量不斷通過容器傳給原料,使受熱致熟。燉時,要保持鍋內(nèi)不斷水,如鍋水不足時,必須及時補進開水,直到原料熟透變爛為止。由于原料不是在沸水中直接加熱,故成熟速度較慢,一般需要三四個小時。將容器置于蒸鍋上燉制的,也要加足蒸鍋中的水,始終用旺火保持水處于大沸狀態(tài),以產(chǎn)生充足的蒸汽,由于蒸汽溫度高于沸水溫度,故加熱時間稍短。
2. 不隔水燉
定義:不隔水燉又稱清燉,將焯燙處理的原料放入砂鍋內(nèi),加足清水和調(diào)料,加蓋密封,燒開后改用小火長時間加熱,調(diào)味成菜的技法。
詳解:不隔水燉與隔水燉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在于它只能用小火長時間地密封加熱,以使原料保留自身鮮味,湯色清澈透明。具體操作關(guān)鍵是:
第一,所用畜禽類等主料,洗凈后一般要加工成大塊料或整料,不宜切小切細,但可剁成肉泥,做成大丸子燉。
第二,洗凈后加工成型的主料必須用開水焯燙。其目的主要是清除原料中的血污浮沫和異味,以避免在燉制時出現(xiàn)不良氣味和湯色渾濁。
第三,燉時一次加足水量,加蓋密封,中間不能掀蓋加水。
第四,燉時只加清水和適量調(diào)料,而不放入咸味和帶色的調(diào)料,這是保證原料較快成熟和湯色清澈的條件。只有在原料成熟后才能放入調(diào)料。
第五,用小火長時間密封加熱時,可根據(jù)原料老嫩,體形大小等靈活掌握時間,最短1 h左右,長的2 h以上,以原料酥軟為準。
3. 侉燉
定義:將掛糊過油預(yù)熱的原料放入砂鍋中,加定量的湯和調(diào)料,燒開后加蓋,用小火進行較長時間加熱或用中火短時間加熱成菜的技法。
詳解:侉燉操作機制與不隔水燉大體相同,所不同的主要是她的預(yù)熱方法,不是水煮而是掛糊過油。一般都將原料加工成塊,段形狀,滾上干淀粉,再掛雞蛋糊,放入大油鍋中,用高溫?zé)嵊驼ǔ山瘘S色,控油后燉制。這種預(yù)制方法的優(yōu)點是原料在燉的過程中不易破散,又抑制了原料鮮味溢出,原料掛糊經(jīng)油炸取出,放入容器中燉制可使味道更佳醇厚。同時,縮短了燉制加熱的時間。問題是用掛糊并油炸過的原料來燉,湯水容易渾濁,所以,大多數(shù)侉燉菜都是用中火短時間加熱,湯色都是濃白、鮮香。
縱上所解,在烹制菜肴過程中,燉制菜肴較其它烹飪技法成菜相比,在加熱過程中,由于以水作為傳熱介質(zhì),從而有效保證了食品安全,有效避免了因現(xiàn)在流行的“地溝油”“寄生蟲”所帶來的飲食恐慌癥。在營養(yǎng)方面最大限度保持了原料本身所具含的各類營養(yǎng)成分,使食客在食用時充分感受到原料本身的原汁原味。